研一暑假的随笔,一点小思考,关于个人感受与许多话题的链接
每到假期来临,总会想写一点东西。不仅是因为半年来有了些新的感想,更因为终于有了独自一人的空间。此时正是深夜,我在屏幕前跨进了23年的8月。
我的假期过了多半,2023年也过了多半。半年来,除了科研经验从无到有的提升,一种对人生的漫无目的的迷惘,也越发明显。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总会迷惘,这倒没有什么。我想起大学时候和舍友的聊天,他的焦虑来源于赚钱,这是比较具象化的,而我很难说我想赚什么。硬要说的话,是一种依附在具象事物上的对世界的整体感知,无时无刻不在隐秘地指引着我,也在束缚着我。我不是个脚踏实地的人,从小到大二十二年里,都像是轻巧地漂浮在无边的空中,不时被突如其来的灵感推动着飞行,但很少能飞到推动力指引的终点。自然地,凡是具象的事情,都很难在我心里占据什么让我多留意的地位。可能是人性对于平衡有着自然的需求,在漫无边际的冲动里漫游的我,如今却清晰地感知到了无边与具象间草蛇灰线的联系。这种联系的确立,自然是我的一个进步;但新的问题随即产生,对于具象的一切都漫不经心的我,应该以怎样的姿态拆解这花样繁多的具象呢?写到这里,虽然还没想出什么有效的解决方案,但思路感觉清晰了一些,这应该也是我今晚突然开始码字的原因。
纵然具象世界花样繁多,只要是考察人的思想和情感,必然采取的是人作为一种生物的主观视角。大而化之地讲,人一生就是工作赚钱,维持生活,日复一日。其中,人有作为动物的人化欲望,也有作为人的理想追求。再分析一下,赚钱多少无非能力高低,基本的脑回路还是一致的;理想追求也是抽象的事情,最终还是具象化而落在日常生活之中。日常生活的主观体验,就是人们丰富的感受(本来想用“情感”一词,揣摩一下感觉还是片面,“感受”应该是包含了“情感”的)。由此看来,“感受”应该有着非常高的地位,与许多重要的话题糅合在了一起。当人们讨论感受时,就能够一并平滑地过渡到这些重要的话题上,不得不说是一条有趣的捷径。
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感受”本身进行分类,便于研究。人生存在客观的物质世界里,感受也就自然地会与周边环境糅合在一起,也就是说,周边环境之于感受,正如感受之于各种话题。挑选出最主要的几个环境,有:家庭、通勤道路、工作地点、网络环境(这也是一种周边环境)。同时,不应忘记时间的影响,那么春夏秋冬(广义地,还有各种天气)也是各成一派。这当然只是个并不十分全面的近似模型,但我相信它正位于正确的大方向上。
这样一来,对环境的深刻感受,将会成为以后创作的风格基石。平时也无需被一些难以名状的灵感所折磨,只需要按照上文中的路径加深体会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