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阅读方向——荒落的读书笔记(一百三十九)
我最近在寻求文字中的美感来源,因为我要找到一种最喜欢的表述方式。 这种方式一定是能容纳“凝练”、“旷达”、“润物无声”、又“于无声处听惊雷”等中式美学,也能像《瓦尔登湖》那般自然、易懂,甚至还可以接纳《雪国》、《挪威的森林》那种近乎极致的凄美。 而想探求出这份美感,我想是需要上下求索的。 我国的美学载体是哪些呢? 《诗经》、《道德经》、《庄子》、屈原得《离骚》《天问》、宋玉的《风赋》《神女赋》、贾谊、司马相如、杨雄等人的汉赋、 王粲、江淹、庾信等人的魏晋赋、陶渊明、谢灵运、竹林七贤等人的诗、《滕王阁序》、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杜牧、李贺等整座盛唐的诗句、苏轼、辛弃疾、姜夔等一系列词人填的词、韩愈、柳宗元、三苏等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元曲与戏剧、明清的小说、纳兰容若…… 光是读完这些,就已经穷经皓首了。 然而构成我们当下文字美学的,还远远不止这些。 还有国外的、近代的、当代的诸多著作,这些人都在不断探求文字的终点。 但我仍然希望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文字组合,去将我喜欢的那些美感全部囊括进来,并且还能饱含情绪。 在我的阅读过程中,史铁生的文字已经是顶点了,但即便是史铁生的文字依然满足不了我。 而古文中,《西厢记》、《红楼梦》、《水浒》也基本代表了古代美学文字的最高水平。 如何将这些东西与当下的事物结合起来,又是个值得奋斗终生的目标。 当然,这样说肯定是有点眼高手低了。但若是眼界不够高,岂不是连半山腰都登不上? 所以我最近也一直在阅读上述的那些著作,也在考虑如何将其还原再表达出来。 然而这是个水磨功夫,需要一点一滴将其凿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