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xhana教你如何正确而缜密的对抗睿智。

Oxhana:口味方面,只能说文化差异,个人不喜欢,但是说没啥技术,我个人是完全不认同的。
如果你觉得没技术,你可以试试去学一学手握寿司,没你想的那么简单,那个米饭也是的,你看着就是倒醋进去搅,但饭煮出来水分多一点的话,就会发黏,成团,醋放多了就会成“粥”,捏出来寿司不成型,视频中那种粒粒分明的寿司饭,不是看着那么容易的。
鱼类的熟成也很复杂,光是发办这个系列展示出来的,就已经有干式,冷冻,加热,预熟制,昆布裹,(我看得出来的),对于不同的鱼采用不同方法熟成,是很深的学问,大多数鱼要是没熟成,吃起来都会有一点水水的,软塌塌的感觉,鲜味和风味都不能很好的表现。
至于味道的搭配,也十分需要经验,什么鱼配什么,不同的鱼味道寡淡不同,上菜的顺序也要变化,平时吃寿司最好在换口味之前用鲜姜片“洗嘴”,从白肉开始吃,道理就是在其中。
新鲜的鱼并不一定就有强烈的鲜味,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最后打个比方吧,你看着那些冲咖啡的,是不是都只是加水?
加水的手法有三段式,滴滤式等,咖啡豆的处理,不同产地咖啡豆的特性,不同程度烘培带来的苦味差异,单品咖啡的不足怎么通过拼配来解决,都是很有学问的。
很多时候,不是某个东西没什么料,而是你不知道它有料也不愿意知道它有什么料。
最后一句话,可以送给每一个人。
(:3っ)っ -=三[布団]
对方:这些是技术?不是技巧吗?
东西并没有改变只是做东西的过程发生了改变,说到底还不是食材新鲜?如果一条臭鱼经过你所说的各种加工味道会变好吗?
很遗憾,并不会。
只有好的食材才有经过你所说的技巧的意义,你所说的并不能改变一个食材原本的味道,只不过让一个好的食材口感香味发生改变,咖啡怎么做他还是咖啡,寿司他怎么做也还是寿司,而我说的技术含量是对食材的理解,与化学成分无关,不是经过重重加工,不是精准到克的菜谱,而是多年沉淀下来对食物本身的理解。
说白了,就是这个东西只有你自己可以做,别人知道菜谱也没用,但寿司之流可不一样啊,世界上的寿司店多了,你还能吃出除醋饭与上面搭配以外的味道吗?就连你这个外行人都可以说出这么多种熟成方法,你觉得寿司行业还有啥秘密可言吗?大家比的就是长辈的名气还有食材新鲜程度。如果这就是所说的料的话,那你可太小瞧技术二字。
Oxhana:再说了,我们讨论的处理食材的技术本来就隐含了一个前提:“食材是好的”,因为事实上,没有人使用这些技术处理坏掉的食材,你举的所谓“臭鱼”的例子事实上是一个超出了“范围”的例子,也就是说你的论证从一开始就是“无意义”的。
Oxhana:如果老哥把熟成当成所谓技巧,那还有什么不是技巧?或者说,我们对于所谓“技术”的理解本来就有差异?
技术难道是一些密不外传的东西吗?
或者说一定要有所谓的秘方才能成就一个什么东西吗?
而对于食材本身的理解,难道选择熟成方式不需要对食材的理解吗?
在我看来,熟成本身是一门技术,而对于不同的鱼使用不同的熟成技术才是技巧。
有明确方式的东西都可以被称之为“技术”,而没有明确标准,需要个人使用既往经验进行主观把控的才叫“技巧”
在我看来你完全把所谓“技术”和“技巧”混为了一谈
而在对于你所说的,食材理解的方面,一个客观的事实就是他们确实对不同的鱼类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和搭配,难道这不是对于食材理解的一种体现吗?
在宇井野诗音大厨那一集,你应该知道他们大致把鱼分了四类,光物,赤身什么的,难道这不是对于食材有所理解吗?那这不是跟你自己的话自相矛盾了吗?
在一开始你说“他们没什么技术可言”
后来又说“技术是指对食材本身的理解”(原谅我在此把您的技术含量和技术画了等号)
那现在我想问你,你承认我刚刚说的事实吗?
倘若你承认,你自己的观点在我看来就是自相矛盾的。
如果你想不承认,请你论证“为什么他们对鱼类的不同处理与搭配无法体现他们对于食材的理解”,谢谢。
对方

给我扣了一顶杠精帽子,然后删评论了。
(:3っ)っ -=三[布団]
老实说我觉得我的论证其实没多好,或者根本算不上什么论证,但是。
很重要的一点是。
无论你说什么,
最好有例子或者事实支撑自己的观点,不要张口就来,随意口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