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自己就“社恐”,“连累”孩子也不善交际怎么办?

2022-07-04 16:24 作者:天使育儿愈康  | 我要投稿


 

明明很想和大家一起谈天说地、嘻嘻哈哈,但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又担心“冷场”尴尬,只好奉上微笑,点头附和……

 

明明有着充沛的表达欲,想要来一场激情澎湃的展示,但机会真正来到眼前,又顾虑重重,踌躇不前,最终还是把讲台拱手相让……

 

朋友间、职场上……各式各样的社交场合,自己似乎都不易融入,更毋谈发挥表现了。

 

于是乎,当“社交恐惧症”的提法席卷各大平台,立刻引发了广泛的共鸣,许多不善社交的父母,甚至担忧“社恐症”会成为“遗传”,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

 

毕竟——“我自己都不会和人打交道,又要怎么教孩子呢?”

 

但,这样的担心真的有必要吗?今天,就让我们用另一种角度,来看待这所谓的“社交恐惧症”吧!


 

一.不爱社交≠社交恐惧

 

 

 

大部分情况下,号称“社恐”人们只是单纯的“不喜欢社交”罢了,是因网络流行语片面夸张的描述和自身经历有些相似而对号入座、揶揄自嘲。这份“不喜欢”其实也有迹可循,主要原因为如下两点——

 

其一,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社交的功能性在不断下降;身处信息时代,在网络上传递和获取信息的效率远胜于人际传播,不必要的社交,似乎反而会为工作和生活制造“麻烦”。

 

其二,现代化与城市化的进程还会面临一个问题——极高的人口密度。这为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挤压了私人的时间与空间。课堂上、办公室里、甚至是马路街边……一如月盈则亏,与他人过于频密的联结,让人们更倾向于独处,向往只属于自己的时光。

 

当然,刨除上述因素后,也确实存在着部分不善言辞、不爱与外界交往的人。但无论是内向的成年人还是容易害羞的孩子,“不爱交际“实际上是一种正常的性格表现。

 

 

 

 

二.内向是性格特点无需矫正

 

 

通常而言,缺乏社会阅历的孩子们几乎不可能患上社交恐惧症,如果他们不爱与外界接触,很大概率只是对安全感有着更迫切的渴求。

 

去幼儿园就哭、总躲避陌生人的目光、不在熟悉的环境就难以入睡……大多孩子都有过类似的表现,在他们眼中,大部分事物都是未知的,而“未知”恰恰是不安最大的诱因(关于保护孩子安全感的方法,可参考《“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宝宝安全感的基础如何“筑造”?》一文)。

 

另一方面,内向的父母们有时还会把自身对社交的焦虑延申到孩子身上,催促孩子过早又于频繁地与他人交流,但这并无必要。因为“内向”≠“社交恐惧”,更不是病,相反,它是一种具备独特优势的性格。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部分内向者并非不愿社交,只是在友情的经营上更为细心谨慎——朋友虽少,但多数为能共同漫步人生路的至交。

 

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内向者更喜欢也更适合追求事物的“深度”,而非“广度”,更重“质”而非“量”。他们擅长的观察、思考以及精益求精,都需要大量的私人时间支持,而这些优势的发展皆与“社交达人”的外在表现相背而行。

 

事实上,内向的孩子并不鲜见,胆小、害羞、敏感更几乎是所有童年无可回避的插曲,只要孩子没有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孤僻或暴力倾向,还请爸爸妈妈们让他们顺应天性地成长,无需因诸如“社交恐惧症”这样莫名其妙的标签而焦虑。

 

 

 

 

 

三. 如何正确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当然,人作为社会性动物,“社交”在有些时候还是必要的能力,但是在培养上需要适度且贴合孩子的特点,循序渐进。小编为爸爸妈妈们整理了鼓励各年龄段孩子尝试社交的方法,或可参考一二。

 

 

1-2岁

通常,1岁左右的宝宝已有了社交的意愿,比如,TA在路上看到其他小朋友,会用手指指他们。为此,爸爸妈妈可以从宝宝较为熟悉的人开始,让他们习惯跟爸爸妈妈或者抚育人以外的人交往,再逐渐接触“熟悉的人比较多,而陌生人比较少”的环境。

 

爸爸妈妈也可以经常带宝宝到亲朋好友家拜访,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多与小朋友交往、玩耍,扩大社交范围,增加交往机会。在熟悉了有少数陌生人在场的环境之后,再扩大宝宝的接触范围,让TA慢慢地适应与陌生人交往以及适应陌生环境。

 

 

2-3岁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已开始听得懂部分语言,那么,有趣的故事便能更好地开启他们的心扉。同时,这也是培养宝宝情绪认知能力的好机会,可以帮助TA分辨和识别他人的表情,为日后学会观察人、同小朋友打交道奠定基础。

 

 

 

 

家长可以拿宝宝平时喜爱的布偶和TA玩角色游戏,通过角色扮演,让宝宝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丰富宝宝的生活经验及社交经验;家长也可以绘本为媒介,和宝宝讲一些小动物或小朋友之间如何交朋友的故事哦!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宝宝和小伙伴发生争执,事态不是很严重的话,家长可以在一旁静静观察,并用平时经常讲的故事启发宝宝,比如故事里的小白兔和小松鼠发生争吵后,是怎么化解矛盾的等等。

 

 

4岁以上

4岁以上的宝宝已经可以真正地开始与其他孩子交朋友了,平常家长可以注意多给宝宝创造语言表达的机会,比如让TA讲述交友经历、或尝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社交的“实践”还会渐渐让孩子明白——和朋友交往的边界在哪里、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和朋友发生矛盾时应该怎么办、如何才能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想法……与他人共处的能力自然而然便得到了强化。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健康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


自己就“社恐”,“连累”孩子也不善交际怎么办?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