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学《道德经》·前言

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中华文化,大家好,我是老黄,在下非常荣幸,能够与诸位一起探讨国学传世经典《道德经》。
前面我们也提到过,由于《道德经》距今时间非常久远,更是因为种种历史原因,所以它流传下来的版本也是不尽相同。
现在流传最广的通行本,是由三国时期王弼先生所整理,另外还有一些其他学者们所整理的重要古本,如西汉时期的隐士河上公先生、西汉时期的傅奕先生、东汉时期的天师张道陵先生,唐朝时期的严遵先生等等等等。
除此之外呢,目前已知比这些更早的,还有西汉马王堆墓考古发现的帛书版本,以及郭店楚墓竹简版本。
由于时代变迁,文化发展,因此越靠近作者生活时期的版本,其内容也是越接近原文的。
而另外一方面,楚简版与帛书版也有些许污损与传抄时的疏漏,甚至楚简版还有一段重复,因此要结合这些重要古本与上下文,同时结合作者生活时代的文献去校勘其中内容与字义,从而推断出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帛书版有甲乙两个版本,但均未明确分章,且都是“德”篇(‘上德不德’开头)在前,“道”篇(‘道可道也’开头)在后。
甲本文字介于篆隶之间,文字没有避汉高祖刘邦的“邦”字讳,因此推断其抄写年代可能是在秦末汉初时期。
乙本的文字是隶书,避"邦"字讳,但是仍然使用"盈"和"恒"两字,因此推断其抄写年代可能是在文景之前。
楚简有甲乙丙三个版本,均未明确分章,且都为楚国文字,因此推断年代相差不大。
但其实际内容各不相同,字体写法上也有些许差异,甲本与丙本有一段重复。
而目前关于开头最大的争议,就是“道”篇与“德”的先后顺序。由于此书在历史记载中,最初并非叫《道德经》,而是被称为《老子》或者《老子五千言》,直到汉唐时期才被称为《道德经》。
再加上由于帛书版排版顺序与通行版相反,而楚简版排版排版顺序更是与二者明显相异,并且其总内容也只有二者的三分之二。
当然啦,更具体的论证,还是需要等待考古学家们的进一步发掘与考证。
不过我个人根据反复推敲发现,在这三个版本中,楚简版内容最接近作者原意,而帛书版与通行版相对于楚简版多出来的内容,也能与之完美契合,互相印证。
并且此部分内容,帛书版也最接近作者原意,但在排版上,却是通行版的排版最接近作者原意,语序也最为恰当。
因此我将以此顺序来为各位解读道德经,由于在下才疏学浅,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还望诸位看官不吝赐教,以咨修改。
福生无量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