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外少年少女》— 科学幻想应有的积极与欲望

《地球外少年少女》完结撒花!

本作虽然本该是一部动画电影,但因为投放到了网飞的平台,所以在昨日一口气将全六集释出;而我也算是在第一时间,就把这部作品给看了。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来简单评价本作的话,我认为本作是一个足够精彩、引人深思,且也算得上是近期难得完整度较高的科幻类动画了。虽说这其中依旧存在着一些瑕疵与问题,使得作品无法触及到更高的上限,但总的来说,这是一部我认为看了不亏的优秀作品。
因此,在我的这篇专栏里,我依旧会透过对作品叙事的讨论,来解释我所说的“精彩”与“瑕疵”,究竟都是些什么;在最后,也会来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在观看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点思考。
希望大家会喜欢我的这篇观后感专栏,也希望大家能够三连、分享、关注来支持up主哦!

着重于叙事流畅的科幻故事
作为一部科幻作品,我们就先从它科幻的设定开始进行讨论吧。
我认为本作较为讨巧的一个叙事手段,就是它在几乎没有铺垫的情况下,直接使用了不少科幻的设定。这样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因为规避了具体的理论铺陈,在保障作品叙事节奏的同时,也避免了纯理论在堆砌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干涩与无聊,甚至是逻辑上的漏洞,让作品得以一个相对流畅与顺滑的方式,去推进它的故事。
而之所以作品能够这么做,是建立在它所使用的大部分设定,要嘛就是一些非常常见的科幻设定,要嘛就是它在现实里真的有相对坚实的理论基础,这就使得即便不去细说这些设定,只要稍微了解科幻的观众,也能够迅速地掌握并接受它们,进而支撑起作品在“科幻”上的可信度。
只是,作品这种几乎在没有铺垫与解释的情况下,直接抛出设定、使用设定的做法,说实话多少也会有种“为了剧情而随意创造设定”的方便感。且对我个人来说,科幻作品的魅力之一,恰好就是它在“科学”上所拥有的扎实理论基础;如果抹去了对此的介绍与铺垫,那么之后的“幻想”,那透过夸大理论所得到的近未来世界,以及其中所拥有的的迷人之处,多多少少也会被削弱。
当然,对于一部只有六集的作品来说,作品现有的做法,我认为整体上还是利大于弊的。尽管显得有些“方便”,尽管抹杀了部分“科幻”的魅力,但在此之上能够确保故事的好看与精彩,能够让大多数人都能够毫无门槛的享受这样的一个故事,我觉得也是足够明智的一着了。

我这里之所以要先着重地讨论本作处理科幻设定的方式,目的是为了让大家能够迅速地意识到本作在叙事上的侧重。
在一部“科幻”作品里,连“科幻”设定背后的详实铺垫都能够略去,这其实就已经能够反应出作品最看重的,就是它在叙事上的流畅度了。
是的,如果要我说作品最大的亮点,那绝对就是它那优秀的剧情安排与冲突设计了。
作品全篇6集,几乎每一集都有一个重要的冲突点,很好地构建起故事的张力,让观众的情绪得以一直被调动起来。同时,作品也不会在同一个冲突点上做过多的纠缠,而是会迅速地将其解决(或是得到暂缓的空间),然后再抛出一个层级与维度更高的冲突出来,去进一步地拉紧故事张力,去刺激观众的情绪与紧张感。
从最一开始简单的生存与“密室逃脱”,到中期的等待被救援,到中后期恐怖分子的出现,再到最后上升到与人工智能讨论哲思这样的高度;每一环都处理得足够精彩、爽快,作为观众的我们,自然就会很容易地就代入到故事的情境之中了。

当然,如果作品全是这样紧绷的冲突要素,观众最终也只会因为刺激过度,而变得麻木。因此,作品的故事基调,并没有刻意地往严肃的方向去营造,反倒是用一种欢快的方式,去渲染它的氛围。
虽然或许会有观众认为这样的处理方式,削弱了作品本该更加强烈的紧张感与危机感;但是,正如我已经提到的,过度的刺激最终也只会带来麻木,所以透过故事基调去作为一个缓冲与调和,我认为算是很好地控制住了作品情绪流的曲线;毕竟只有情绪上的起伏,我们才能真正的意识到其中的变化,并由此感受到作品的重心为何。
也是因为这样,本作即便有着相当紧凑的剧情编排,我们在看的过程中,却不会感到特别的沉重或压抑,不会产生观看上的负担;这就是我认为本作之所以能让我们感到精彩、让我们会觉得好看的关键原因了。

只是,本作这样的流畅与精彩,却是牺牲了角色的塑造与描写才达到的。
是的,如果要我挑一个本作比较值得诟病的问题,那绝对就是本作的人物,确实塑造得有些单薄了。
例如美衣奈、博士和其他几个成年人,他们几乎就是作品用来调和气氛的工具人,在整个故事中几乎没有独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物弧光。
又像是大洋,前期他和登矢之间的冲突还设计得比较有看头,但到了中后期,当冲突点逐步升级之后,他的功能性好像就只剩下解锁人工智能限制了;而他从坚持到让步,这间中的变化也几乎没有很好地展现出来。
乃至于我们的两个主角:心叶作为后期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前期却显得有点花瓶;而登矢,我也认为他的变化与成长,可以写得更加细致一些。
当然,如果作品投放更多的笔墨到角色身上,那么故事主线就无法推进得如此流畅,我们也就无法获得现有的爽快与精彩的体验了。
所以,这就是作品在叙事上的一种取舍;它比起人物,更看重情节设计,更看重主题表达,仅此而已。

科学幻想应有的积极与欲望
那么,本作的主题与表达,又会是什么呢?
事实上,本作带出来的议题非常多;几乎每一个矛盾与冲突的背后,都可以挖出数个可以讨论的价值与主题出来。
而对我个人来说,我认为本作核心的表达,可能还是放在了“是否相信人工智能?”的这个问题背后。

对于这个问题,作品给出了三种可能的态度。
第一种是全盘的否定。以剧中的UN2的做法为例,他们因为一次AI超进化所带来的问题与影响,决定封锁与限制AI的智能,进而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第二种是虽然相信,但是却并非全盘地相信。以剧中恐怖分子“无名氏”为例,他们虽然极端地执行着由AI所运算出来的未来,但是他们在提供AI数据的时候,进行了筛选与保留。换言之,他们有可能比起相信AI,更相信自己的判断;AI不过是佐证他们判断的一个工具而已。
第三种则是全盘地相信。例如剧中最后主角群决定让AI去自由地探索人类所拥有的一切信息,并将未来的选择权,交由AI来定夺。
而既然采取第三种态度的是作品中的主角,这很显然也是作品自身较为推崇的一种态度。

但,这个问题背后到底埋藏了怎样的表达?选择相信的态度,又是想要传递怎样的价值呢?
“是否愿意相信人工智能”,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问的是“是否愿意相信科技”,甚至可以进一步地上升到“我们是否能够允许一个全方位碾压我们的个体存在”。也就是说,作品只是借由人工智能这个我们常见的设定,去质问我们对于科技、对于工具的态度,去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思考我们与工具之间的关系、思考工具的定位与价值、并由此延伸至对我们自己的存在的思考。
持否定态度的,是属于相对保守的态度;他们认为工具就应该只是工具,就应该是一个被我们所利用与掌控的道具,所以一旦工具逾矩了,我们就应该加以限制,就应该将它扼杀在摇篮之中。
而本作所提倡的价值观,恰好就站在这个立场的对立面。作品认为,若是工具能够突破一定的桎梏与枷锁,如果工具能够带我们全人类走出既定的摇篮之外,那么我们就应该让它存在,否则我们将故步自封。

换言之,这是一场有着一定风险的豪赌;前者的顾虑并非毫无道理,毕竟一个超越人类的存在,一旦它选择站在人类的对立面,那人类将毫无还手之力;但若是它选择站在人类的一方,那的确能够为我们带来诸多福音,能够引领我们前往我们无法达至的远方。
作品选择相信后者,虽然多少有那么一些乐观、理想,但是这种对于未知的本能欲望与好奇,这种对于未来积极的态度与念想,不正是一个最能体现“科幻”二字的表达吗?
“科幻”,就是我们基于现有“科学”的“幻想”;
而如果我们连去幻想这样的未来都畏手畏脚,甚至如果我们连幻想的能力都失去了,这或许才是这个时代里最大的悲哀。

总的来说,本作算得上是一部精彩、好看的作品。
它虽然也有像是人物描写不够细腻、科幻设定铺垫不足的问题,但它整体上的观看体验是流畅的、是爽快的、是精彩的。与此同时,作品最后也提出了不少有意思的哲思问题,让我们产生一定的思考。
而对于一部科幻作品来说,能够在讲好、讲完整一个故事的同时,带出这样的思考、表达出这样的主题,我认为就算是成功的了。
简单评分:8.7/10
ps:如同我文章所说,作品其实还有很多议题与探讨,包括程序正义的底线、对于宗教与科学的讨论、理性感性思维的差异、决定论的存在与打破、乃至于我所着重论述的这个议题背后,其实也存在的人性本善、本恶的思考。但是,包括我文章所着重讨论的主题在内,作品即便能让人产生思考,实际上却很难予以非常深切的省思与顿悟,让人为之震撼。这其中的理由还是和作品对人物的描写过少有关;毕竟对于这些议题的讨论与挖掘,本质上就是角色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他内心的抉择与思考会是什么。当作品略去这部分内容时,它多少也就扼杀了对于这些议题深入挖掘的机会了。
ps2:作品前期受困在太空站的这个架构,让我莫名的想到了《Ever17》中大伙被困在深海之中的设计。虽然因为两部作品后续的故事和表达几乎没有共同点,所以这里也不是想要来作比较,只是这样的联想让我意识到这样一种受困于狭小空间的设定,确实是一个精妙的设计;不仅能够合理地安排足够多的危机,也因为这样的密闭空间,将人与人之间的对撞、摩擦给放大了出来。这或许也是本作中前期观看体验非常好的其中一个理由了。
ps3:希望大家会喜欢我的这篇观后感专栏,也希望大家能够三连、分享、关注来支持up主啊。对于专栏或动画有任何想要讨论的,也欢迎到留言区告诉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