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导读 晁岳佩】033 公孙归父奔齐

鲁庄公去世后,他的弟弟公子庆父、公子牙,主张让公子庆父继承君位。但是他最小的弟弟公子友,主张应该由庄公的儿子公子般,继承君位。结果公子般继承君位之后,被公子庆父他们杀死。后来在齐人的支持下,公子友拥立了僖公。公子牙被杀,公子庆父逃亡,最后也死在了莒国。后人常把制造内乱的人比作为“庆父”。
公子友、公子庆父和公子牙的后代先后都取得了世袭大夫的资格。因为都出自桓公,都是桓公之子,故称之三桓。在僖公前半期,一直是公子友主持朝政。在公子友去世之后,庄公之子公子遂开始主持朝政,一直历僖、文、宣三朝。
鲁文公死后,公子遂杀嫡立庶,杀死鲁文公嫡子,立鲁宣公。公孙归父是公子遂的儿子,公孙归父与鲁宣公密谋,借助晋国的力量,欲去三桓,以张公室。但是,不巧鲁宣公在此时去世。
宣公突然去世,给三桓的带头人季文子,季孙行父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东门氏的支持者宣公没有了,东门氏的掌门人不在家,这是干掉东门氏的最好机会。所以他在朝廷中要追究公子遂,杀適立庶的责任。因此,公孙归父奔齐。
《史记·鲁世家》记载,鲁由此公室卑,三桓彊。司马迁把这次看作三桓彊,公室卑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这就是此事的意义。
本文主要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七章导读部分的第五节公孙归父奔齐部分的内容。资料为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的慕课教程的文字版,收集整理以作学习。

左传导读——欲去三桓,以张公室
经文是,冬,归父还自晋。至笙,遂奔齐。这个引文上有,引文上有经文。归父就是公孙归父。还自晋是自晋还,从晋国回来。至笙,到达笙这个地方。遂奔齐。所以我们如果只读经文,读不出东西来。
我们看传文,公孙归父以襄仲之立公也,有宠。公孙归父因为他是公之孙,为什么是公之孙。因为他爹襄仲,襄仲是庄公之子公子遂。也就是说他是庄公的孙子,所以称公孙。归父是名,字子家。公子遂,排行为仲,谥号为襄,称襄仲。
其后人居住在鲁国东门,称东门氏。襄仲之立公也。这是立宣公,拥立宣公,具体的经过我们在导读中讲。因为襄仲在宣公时代,拥立宣公有宠。那么公孙归父继承了,他父亲的卿职以后,仍然有宠,有宠就想做点事。
欲去三桓,以张公室。张公室从这儿就来了就开始了。去三桓是消灭三桓,除掉三桓。三桓大家都知道,是吧,没有不知道的吧。三桓就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以张公室,张公室就是大公室,也就是提高公室的地位。
那言下之意是,三桓影响了公室的地位,所以要消除三桓势力,提高公室地位。其实内涵是消除三桓,由我来当家,对不对。所以张公室未必是真的,我想当家才是真的,三桓影响了我的势力。
公孙归父奔齐——季文子言于朝曰
与公谋,而聘于晋,欲以晋人去之。公孙归父把自己的这个想法,和鲁宣公商量。鲁宣公认为可行,但是没有能够,平稳消除三桓的自信。怎么办呢,聘于晋,请晋人来帮忙,请盟主帮助我们消除三桓势力。也就是说公孙归父聘晋的目的是,请晋人帮助消除三桓。
冬,公薨。这就是历史的偶然性,计划本来挺好的。但没想到,公孙归父聘晋的过程当中,鲁宣公死了。我想鲁宣公和公孙归父的,这个密谋,可能会被三桓的人听说或者猜到。
季文子言于朝曰。季文子,季孙行父。行父是名,文子,文是谥号。所谓季文子,季孙文子。但是在《左传》中,以后这些都不称孙,就是季氏、叔氏、孟氏。季文子言于朝曰。在朝堂之上说,使我杀适立庶以失大援者,仲也夫。
这是在追究历史责任,十八年前,我们国家发生了杀嫡立庶之事。所谓杀嫡立庶,就是杀死嫡子立庶子为君。因为这个事情使我们失去了大援,才有了我们今天的被动局面。这一切是谁造成的呢,仲也夫,都是这个老二,都是公子遂的责任。公子遂早死了,那季文子在这时候,说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父亲的债要子来还。是他的责任,他已经死了,所以要追究他儿子的责任。
公孙归父奔齐——当其时不能治也,后之人何罪
臧宣叔怒曰。臧宣叔怒曰,他对季文子的话表示很恼火。当其时不能治也,后之人何罪。十八年前公子遂杀嫡立庶的时候,你在不在。你当时为什么不说治公子遂之罪,现在公子遂死了,你要拿他的后人问责合适吗,后人有罪吗。
当然你是正卿,你说了算。子欲去之,许请去之。你是正卿,你说要驱逐他家,那好,这个事情我来做。因为现在你当家,公孙归父不在,宣公已经死了,现在就是你来主持朝政。那你既然这样说,好,我去实际做这件事。
大家说,前人说,臧宣叔现在的职务是司寇,管法律惩罚方面的事情。这句话就把季文子的真实意图,说明白了。季文子追究十八年前杀嫡立庶,实际上是要惩罚今天,公子遂的后人公孙归父。要因此驱逐他这个家族,把他们赶到外国去。也就是说因去三桓而未成,自己被去。遂逐东门氏。逐东门氏,就是驱逐公子遂家族的人。
公孙归父奔齐——坛帷,复命于介
子家还,及笙。坛帷,复命于介。子家还,是公孙归父出使晋国回来了。到达笙地的时候听到了消息,这消息包括两个。一个是公薨,一个是家逐。宣公死了,他的家族被驱逐了。他听到这两个消息之后,他必须考虑他下一步怎么做。
他出使晋国,是和宣公密谋要除掉三桓。现在宣公死了,他的家族被季文子他们驱逐了。他应该怎么办,他只有逃亡,他回不去了。这就是有家难回,有国难归。这时候他采取的,走前采取了一些措施,仪式。
坛帷,所谓坛是,筑土为坛,除地为帷。因为他们在途中,就是在草丛中,清除出一片空地来,弄得干干净净的,这叫除地为禅。如果不论他清不清草,在这儿挖上一些土筑个小台子,这就叫筑土为坛。所以有时候我们,不要把一些东西理解得太玄,其实很简单,就是挖点土筑个小台子。
筑好台子之后,坛,筑坛之后是帷。帷,帷就是幕,就是帐。就是弄上一些布,竖上几个杆子。把这个坛,把这个土坛围起来。干吗,这就是灵堂。他要为宣公设置灵堂,复命于介。复命是汇报,介是他出使的副使。
复命于介,是让他的副手回国后,完成复命的任务。他是奉君命出使晋国,回来要向君主报告,出使晋国的情况。现在他本人不能回去了,但是君命不能落空。所以他让副使代表他,回去做出使晋国的汇报工作,这叫复命于介。
公孙归父奔齐——袒、括发,即位哭
这等于是主要的事情做完了,下面就开始,走之前要做一些仪式。既复命,说明完成了交代,复命交代之后。袒,大家这个都知道,脱下上衣的左臂,一般是左袒。括发,括发实际上是束发。但是他的发已经是束着的,本来是束着的。现在呢,因为他是去出使,他要打扮得很正规,他上面是戴着帽子的。
所以第一步是脱冠,第二步是把原来束发的丝、绸,或其他的东西解开,把簪拿下来。第三步是用麻束发。就是不能用丝了,不能用好东西来束头发了,用麻来束发,这是丧礼。所以括发就是用麻来束发。
然后即位哭。即位,就位,就什么位呢,是他在灵堂中应居之位。我们知道在灵堂中,守灵者的位置次序是很重要的。我们那里有句话,叫灵堂之下看亲疏。在灵堂中关系亲疏,关系亲疏都体现在座位上,所守灵的不同位置上。
公孙归父作为正卿,他在设的这个灵堂中,他在他所应该在的位置上哭,这一切都是丧礼的内容。三踊而出。踊是跺脚,边哭边跺脚。跺三次算是完成了,吊孝哭灵的礼仪。这一切都完成了。
遂奔齐。也就是说公孙归父在逃亡之前,把他应该做的两件事都做了。一是复命,二是吊丧。书曰“归父还自晋” 善之也,这是解经语。《左传》作者认为,鲁国史官如此记载,体现着对公孙归父的褒扬。褒扬什么呢,就是他在听到,家族被驱逐的情况下,还未失礼节。该做的事都做了,这是一个合格的臣僚。当然经文中是否有此内涵,自己去琢磨,这是《左传》作者的看法。

左传导读——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这段传文实际上是一件,对于鲁国未来的历史,有重要意义的一件事情。这是一次比较早的私家之争。我们知道鲁庄公去世后,他的三个弟弟,公子庆父、公子牙,主张和庄公夫人联合起来,主张让公子庆父继承君位,这就是兄终弟及。但是他最小的弟弟公子友,坚决反对。主张应该是父死子继,他主张应该由庄公的儿子公子般,继承君位。
结果公子般继承君位之后,被公子庆父他们杀死。后来在齐人的支持下,公子季友,公子友,因为他是老小,所以称季,称公子季友,他拥立了僖公。公子牙被杀,公子庆父逃亡,最后也死在了莒国。
但是在僖公年间,首先是公子友,其次是公子庆父和公子牙的后裔,都取得了世袭大夫的资格。因为都出自桓公,都是桓公之子,故称之三桓。后人称为,公子庆父一家后人称孟孙氏,因为他是老大。公子牙是老二,他的后人称叔孙氏。公子友是老小,他的后人称季孙氏,所以是按排行确定的。
左传导读——公子遂和三桓之间的矛盾
在僖公前半期,一直是公子友主持朝政。因为本来僖公就是(公子友拥立),在公子友去世之后,庄公之子公子遂开始主持朝政。所以公子遂,一直历僖、文、宣三朝。也就是从僖公十七年后,一直到宣公九年,都是公子遂在主持朝政。
在这个过程当中,《左传》虽然没有记载,公子遂和三桓之间的矛盾。但根据后来的事态发展,我们想在那个时代,可能矛盾已经相当的激化。否则也不会有,公孙归父谋去三桓这件事。公孙归父谋去三桓,应该是私家之争的体现。
杀嫡立庶——敬赢生宣公
在这篇传文当中,一个核心就是杀嫡立庶的问题。《左传・文公十八年》,文公二妃敬嬴生宣公。我看一下在洪亮诂本上,二妃后边没有标点。但是在杨本上,二妃后边是逗号。这是两种不同的读法。也就是说二妃有两个解释,一个是两个妃,一是次妃。如果加上句号,那就是两个妃,不加标点那就是二妃敬赢,这就是次妃。按照句义来解,我倒认为不加标点为好。也就是敬赢应该是次妃,因为他的夫人是齐人姜氏。
文公二妃敬赢生宣公。宣公名倭。《史记》书作这个,生宣公就是生公子倭。敬嬴嬖。嬖就是受宠,受文公之宠。而私事襄仲。私事实际上就是讨好。为什么讨好呢,因为公子遂现在是主政者。他在朝廷说话非常有力量,他在君主面前能说得上话。所以敬赢,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君位,也要讨好襄仲。
宣公长,而属诸襄仲。公子倭年龄稍微大一点,敬赢就明确地,把让公子倭继承君位这件事情,托付给了襄仲。这个属读为嘱,就是托。襄仲欲立之,叔仲不可。这句话实际上是文公死了,文公薨之后襄仲欲立之。因为他要兑付他对敬赢的诺言,要立宣公。
杀嫡立庶——仲见于齐侯而请之
叔仲,公子牙次子之孙,次子为仲。公子牙的后裔称叔氏,叔孙氏,对吧,这是长子的后裔。嫡长子继承,那么他的次子这一支传下来,就是叔仲氏。因为他既是叔氏,叔孙氏,又是叔孙氏家的老二,所以称叔仲氏。
也就是说在叔孙氏之外,还有一支叔孙氏,他是另一支叔孙。他也是叔孙,不过他不是正宗的叔孙,他是老二家的一支。因为他的谥号是惠,又称惠伯,也就是叔仲惠伯。对废嫡立庶,这时候是废嫡立庶不同意。
仲见于齐侯而请之,这时候的齐侯是齐惠公。齐侯新立,而欲亲鲁,许之。新立是因为在此年,他的前任,懿公公子商人被杀。当我说到这儿的时候,你想到其他的东西了吗。我们前面说过这个人,他是谁,桓公的儿子。桓公的儿子公子商人,后来继承君位是懿公,他在今年被杀。
杀嫡立庶——齐惠公子元
杀了以后,齐人又找了另外一个,还记得这个人吗,也是桓公的儿子。桓公死后五子争立(公子无诡、齐孝公太子昭、齐昭公潘、齐懿公商人、齐惠公子元),我们说他先后都做了,就是这些。这是齐桓公最后一个,继承君位的儿子,公子元即位就是惠公。
大家算一下,齐桓公去世是鲁僖公十七年。鲁僖公一共是三十三年,也就是还剩十六年。鲁文公是十八年,多少年了,三十四年。也就是说到鲁文公十八年的时候,齐桓公已经去世三十四年。
在齐桓公去世的时候,公子元已经有资格争夺君位,应该有二十来岁,再小也不行。同志们,因为齐桓公死的时候,是接近八十岁应该是。所以他的儿子,至少应该有二十来岁,对不对。所以到鲁文公十八年,公子元被推上君位的时候,他应该有六十岁之上。我们知道人生七十古来稀,那个时代过七十的人太少了,所以他没做几年就死了,他大概做了九年。
杀嫡立庶——齐侯新立,而欲亲鲁,许之
我这是讲齐侯新立。惠公新立,这时候因为懿公被杀,他刚开始登上君位,他希望保持与鲁国的友好关系。襄仲去求他,让他答应允许杀嫡立庶,齐惠公答应了。齐惠公答应了,意味着公子遂有后台了。
许之。冬十月,仲杀恶及视。这个仲就是襄仲公子遂。恶及视是文公夫人,姜氏的两个儿子。一名恶,二名视。《公羊传》书作子赤,《左传》称子恶。如果按照灵前继位的传位方式。
文公去世是二月,到十月,公子恶已经做了八九个月的君主。公子遂为了避免后患,因为夫人之子除了公子恶外,还有公子视,所以把他弟兄俩一块杀掉。避免大家再说还有个嫡子呢,就一块杀了。
而立宣公。把两个嫡子都杀死了,没有嫡子了就可以立庶子了。所以这时候名正言顺地,拥立了公子倭继承君位,是为宣公。书曰‘子卒’,讳之也。解经语。公子恶继承君位八个月,《春秋》没有用杀字,没有用薨字,而是用子卒。
我说这叫与正常死亡同辞,正常死亡同辞是一种避讳的记载,不愿意让后人知道事情的真相,这叫讳国恶。因为弑君之事是恶事,恶事不要告诉后人。不要告诉外人,家丑不可外扬,更不可让子孙知道,所以史书当中不能显露。《左传》说讳之也,是解释《春秋》为什么书作子卒。
杀嫡立庶——仲以君命召惠伯
仲以君命召惠伯。惠伯就是叔仲,就是彭生。也就是说这是立了宣公之后,事情稳定下来了。公子遂又想起来,那个反对立襄公的家伙。以君命召惠伯,是打着君命的旗号来召他。召他前去相见,君召不可不见。
其实是刚继承君位的鲁宣公召他吗,未必是。其宰公冉务人止之。其宰就是叔仲惠伯的家宰,家庭总管,来阻止他去。曰,入必死。他看准了。叔仲曰,死君命可也。我作为臣僚,君命来召我必须去,君主即使让我死,我也必须去。所以这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君臣关系,你享受着君主的俸禄,就有为君命而死的责任和义务。

公冉务人曰,若君命,可死。非君命,何听。他也承认,君命召即使去死也要去。但现在你知道是君命吗,如果是别人假传君命怎么办,能听吗。弗听,乃入。彭生是个好人,可叹,掩卷三叹。杀而埋之马矢之中,马矢就是马粪。
公冉务人奉其帑以奔蔡。这个帑也读tǎng,在主要作子女家人的时候,读作帑,与这个孥同音同义。如果作财富讲,读táng。这里奉其帑,应该是逢其子女家人奔蔡。既而复叔仲氏。既而,不久,复是他回来。谁回来,彭生的儿子。也就是鲁国人,又把彭生的儿子叫回来,恢复他的世袭大夫资格,其后人才称叔仲氏。
杀嫡立庶——天乎,仲为不道 杀適立庶
夫人姜氏归于齐,大归也。这位夫人姜氏,就是公子恶和公子视的生母,文公的夫人元妃。如果我们把敬嬴理解为次妃,那么这位姜氏就是元妃,正夫人。现在她的两个儿子,包括一个继承君位的儿子,都被杀了,活着还有意思吗。但也不可以死,怎么办呢,回娘家吧。这叫大归,大归就是再也不回来了。
将行,哭而过市。曰,天乎,仲为不道 杀適立庶。老天爷啊,这个老二真不像话,伤天害理,杀適立庶。哭得很伤心,市人皆哭,鲁人谓之哀姜。因为她是哭着走的,大家称她为哀姜。请注意,这个哀姜不是谥号,是当时的人们给她加的一个称呼,称哀姜。
另外她还有一个称呼,出姜,对了,但出姜,出也不是谥号。是因为她大归一去不复返也。这就是所谓的,公子遂襄仲杀適立庶。在这种状态下,公子遂自然,得到了宣公的十分的信任。所以公子遂死后,公孙归父继承卿职,依然是有宠。所以这和我们,这条传文的第一句就吻合了。因为他父亲杀適立庶以立公有宠。
左传导读——三桓势力之强
我们刚才说了史称三桓,实际上还有一个叔仲氏,和他们是一家。因为他也是叔孙氏的另一支。也就是在三桓那三家里面,实际上包括四个大族,叔仲氏也是世袭大夫。所以我说在当时的鲁国朝政中,如果这四家联合起来,一定是朝廷当中的绝对多数派。所以不仅是东门氏,无法与其对抗,臧孙氏也难以与其对抗。我想这可能是导致公孙归父,要除掉三桓最重要的原因,太霸道,太强势。
我说《左传》尽管没有记载,他们之间的具体矛盾,但是我们可以推论出来,他们之间一定有矛盾。否则无法理解公孙归父,为何与宣公密谋消除三桓。我说他们消除三桓,还要请霸主相助。说明什么,说明宣公和公孙归父,都没有自信能够除掉三桓。由此更可见三桓势力之强。
左传导读——以失大援
宣公突然去世,给三家的带头人季文子,季孙行父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东门氏的支持者没有了,东门氏的掌门人不在家,这是干掉东门氏的最好机会。所以他在朝廷中要追究公子遂,杀適立庶的责任。杀適立庶的确是错的,在理论上说。
但是以失大援,失掉了哪个大援呢。应该是,很明显应该是失去了齐国,这个大国之援。前人对以失大援猜测叵多,其实我认为其实很简单。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莫须有的罪名。如果说他失掉了齐国这个大援,因为到宣公末年,齐鲁关系又紧张了。好像是可以说明,因公子遂而失掉齐国大援。
但实际上不是,当鲁宣公初立的时候,在十年之中,有五次去朝见齐侯。在这十年当中,齐鲁关系一直是很好的。公子遂为了换得齐人的支持,把济西田割给了齐国,作为贿赂。我们前面说过,济西田本来是鲁国的一部分,在城濮之战后割给了鲁国。
现在公子遂为了,让齐惠公支持宣公,把济西田割给他了。但是在几年后,齐人认为不错,表现很好,又把它还给了鲁国。也就是在这个阶段里面,齐鲁关系一直是很好的。那什么时候开始不好的呢,齐惠公去世。
君主换人了,齐顷公。齐顷公继承惠公之后,齐鲁关系突然开始恶化。为什么,《左传》没有详细记载。所以失大援和鲁国关系恶化,和杀適立庶一点关系都没有。我说这完全是季孙行父,为了驱逐东门氏,为公子遂所加的罪名。
我说为了避免自己家族的破落,驱逐东门氏,让自己一家独大,恐怕这才是季孙行父,要驱逐东门氏的真实的理由。《史记·鲁世家》记载,鲁由此公室卑,三桓彊。司马迁把这次看作三桓彊,公室卑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这就是此事的意义。

以上便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七章第第五节公孙归父奔齐部分的文字版内容。如果对你有所帮助的话,点个赞吧,十分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