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导读 晁岳佩】032 楚子围宋

鲁宣公十一年,楚子入陈,完全控制了陈国。十二年,楚子围郑,彻底打服了郑国。同年,大败晋师于邲。下一步围宋,伐宋,也是必然的选择。为了找一个伐宋的理由,让申舟故意不假道于宋。
楚强晋弱,晋大夫伯宗才主张,采取静观其变的策略,不去救宋。同时,晋景公派解扬,去传达一个虚假的信息,用欺骗的方式鼓励宋人坚持抗战。在晋人的欺骗下,宋人的确做到了艰苦决绝的抗战,其结果是易子而食,析骸而爨。应该说付出了极其残酷的代价。但始终没有盼来,解民于倒悬的盟主援军。宋人只好在保留一点面子的,前提条件下,与楚军讲和。实际上是投降,九个月的抗战以失败告终。楚子围宋是楚庄王称霸,顶峰时期一个标志性事件。
本文主要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七章导读部分的第四节楚子围宋部分的内容。资料为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的慕课教程的文字版,收集整理以作学习。

左传导读——无假道于宋
楚子使申舟聘于齐,曰:“无假道于宋。”这个舟应该是字,毋畏应该是名,文应该是谥号。所以有时候称申舟毋畏,文之毋畏。曰无假道于宋。假者,借也。无假道于宋,就是不要借道于宋,就是不要向宋国借道。在当时凡途经其他诸侯国,都应该向其借道。所谓借道就是要告诉他们一声,我从你这里过。
其实我们今天仍然是这样,如果你从其他国家,你不要说从地面上过,你经过其他国家的领空、领海,你都要给人家打招呼,让人家同意。所以这里假道也是这个意思。所以楚庄王让申舟,不要向宋人借道,这是明显的有意在挑起事端。
亦使公子冯聘于晋,不假道于郑。因为郑国现在是附属于楚,他不假道问题不大。所以申舟下边说,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所谓申舟以孟诸之役,是鲁文公十年,楚、郑、陈、蔡将要伐宋。当时的宋昭公主动示弱,请楚穆王到孟诸去打猎。
我们前面讲过孟诸,这是宋国境内的一个,应该是沼泽地。并亲自陪伴楚穆王去打猎。在打猎过程当中,宋昭公违反了规矩。就是打猎像军事行动一样,必须听从指挥官的命令。宋昭公违背了命令,申舟当时是作为法官,要惩罚宋昭公。但是直接惩罚一国君主,一国诸侯,似乎不太好。所以就用鞭子打了他的仆人,打了他的车仆,也就是打了他的驾车者。所以在这里说恶宋,是他憎恶宋人,其实更是宋人憎恶他。
所以现在让他,他本来得罪过宋人,现在又让他经过宋地而不借道。他说郑昭,宋聋。所谓郑昭是说,这时候的郑侯是昭明的。宋国的君主现在是宋文公,昏聩。晋使不害,也就是公子冯去聘晋,经过郑国不借道没有问题,没有危险,我则必死。他意识到,我作为一个,曾经得罪过宋国君主的人,现在又故意去挑逗他,结果必死。
伐宋的理由——杀其使者,必伐我
王曰,杀女,我伐之。见犀而行。见犀,犀就是申犀,是申舟的儿子,见犀是引见申犀去见楚庄王。为什么要见犀而行呢,因为申舟知道自己必死。他现在要把儿子引见给楚庄王,实际上是告诉楚庄王。我死了之后,照顾好儿子不是最重要的,是让我儿子继承大夫之位。袭之才是主要的,让我有后,这是准备后事。
及宋,宋人止之。经过宋国的时候,果然被宋国扣押了。华元曰,华元是华督的曾孙。这时候担任的是右师,以右师的身份主持朝政。华元曰,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鄙我是以我为鄙,应该是读bī 不是bì。鄙我,以我为鄙。
所谓以我为鄙,就是把我们宋国,看成他的边境的一个地区。其实我们今天说鄙视,仍然是从这儿来的,是把我看成他的一部分。所以下边说鄙我,亡也。以我为鄙,相当于我们宋国灭亡,变成了他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华元表达的第一个看法。
第二个看法是,杀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就是面对楚人过境不借道这件事,华元做出了两种设想。一是任意他过去,那就等于我们象征意义上的亡国。第二种是杀死他,杀死他一定会招致楚人来伐,那伐的结果也是亡国。
亡一也,亡一也就是同样是亡国。也就是说,我们是不管杀他还是不杀他,都是亡国,那既然都是亡国,其结果必然是杀他,对不对。实际上,华元在这里有意的混淆概念。鄙我亡国也,这个亡国是象征意义上的亡国。如果楚人来伐,可能会真正的使你亡国。
这象征意义上的亡国,和实际上的亡国不是一回事。但是华元把它说成是亡一也,同样是灭亡,其实二者不同,对吧。华元实际上,是在为杀申舟找个理由。他就过去了,你不杀他,你就亡国了吗。没有亡国,那是象征意义上的亡国。却以结果是乃杀之。
伐宋的理由——楚子闻之,投袂而起
楚子闻之,投袂而起。楚庄王一听申舟被杀,这个投袂有两种解释。投袂一个解释是削袂。那就是拿刀子,拿着刀子把衣袖一割,这是一种解释投袂。另一种解释是奋袂。奋袂是什么呢,我想其实就是一甩袖子。是不是这样,我理解成一甩袖子,急着起来了。我想可能更符合本意,因为这时候急了。你说再去找刀子割袖子没必要吧,我说就是一甩袖子立即起来了。
屦及于窒皇。屦就是鞋子,窒皇是庭院,也就是他寝宫前面的庭院。这是杨伯峻先生的解释,前人解释为甬道,其实也就是院中之路,一样的。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当时的人坐席是脱鞋子的。这楚庄王一甩袖子冲出去了,没穿鞋子。后边的人给他送鞋子,拿着鞋子赶上他,他已经在大门外,不是大门外,已经在庭院里了。
剑及于寝门之外。这个庭院外边就是寝门,寝宫之门。楚庄王一甩袖子出去了,没穿鞋 更没有带剑。所以带剑的人把剑送给他,追到他大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因为车,他要走,后边的人要套车,要把车赶出来,再追他。他已经跑到了蒲胥之市。蒲胥是个地名,这个市就是市场。所以我说这几句话是神来之笔,表达的楚庄王的这种急迫心情,跃然纸上。
楚子围宋——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
秋九月,楚子围宋。楚庄王起来跑了,军队自然随着都起来了。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我们前面讲过,在这一时期,其实已经没有其他诸侯国可以抗楚。因为宋人一直追随于晋人,铁杆粉丝。他是北方集团当中的,和晋国关系一直是比较好的。
所以在这种危急情况下,他派大夫去告急于晋,也就是向晋求援。我一直尊你为大哥,出事了你能不出手帮帮我吗对吧。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伯宗是晋国大夫,不可。他认为晋国不应该去救,理由如下。
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马鞭虽然很长,但也打不到马腹。意思是能力再强,也有你控制不到的地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方是正,授楚是授命于楚。授命于楚是说楚国之强是天意。这个授命,授楚我们可以理解为助楚,上天正在助楚。当然直接解释应该是授命于楚。但是我们在意义上理解,可以理解成助楚。
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这个违天的含义是,如果你与楚争强就是违天。在今天你去救宋就是与楚争强,那么你救宋就是违天。这是伯宗建议晋景公,不要去救宋的第一个理由。
伯宗建议不要去救宋——高下在心
他接着说谚曰,高下在心。高下在心杨伯峻先生的理解,我觉得有一些曲折。我想在这里的意思是,高下是相对的,在于你怎么去看。也就是高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于你的心怎么去认识它。

伯宗建议不要去救宋——川泽纳污
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这是三条。所谓川泽纳污,川就是河,泽就是湖泊。说到这里顺便说一下,关于这个川和河的。我说我们关于这个河的概念,有好多。我说在四川那一块它叫川,他们那里好多叫川的,以川闻名的很多。
我说在河南它有些地方叫朝阳沟,叫沟,实际上这个川往往就是山沟。在济南叫什么,济南的蒋峪,旱峪,羊头峪,黑峪等等,峪是什么,山谷,就是山沟。如果到了胶东这个字读什么,胶东的同学应该知道,对了,读夼。夼,所以我说同样是山沟。不同的地方叫的名字不一样,其实都是山沟。
所以这里说的川泽,讲的就是河流湖泊纳污。这是说我们看到的河流湖泊,水都很清澈。但是你忽略了另外一个东西,这些很清澈的水往往都吸纳着,来自各个地方的污物。表面上你看它水很清,但是它是纳污的地方,各种脏东西都流到这里来了。
伯宗建议不要去救宋——山薮藏疾,瑾瑜匿瑕
山薮藏疾。山这主要是指山林。薮指什么呀,指什么,光说污水之地,污水之地,我们污水之地多了,都叫薮吗。所以这个薮,我曾经想了好多好多次,最后我把它理解成,我不知道是否准确。实际上是水很少的沼泽地,和沼泽地差不多。他说无水,实际上是完全一点水没有,它也不会称薮,那成了旱地了。
在这里我想指的是,我想他说的是山林沼泽地,往往会有很多的好东西。植物茂盛的地方,会有一些贵重的植物,所以山薮是生产宝物的地方。但是藏疾,隐藏着疾病之源。我想这一点他前人很聪明。他认识到这些山林当中,由于树叶的发霉产生沼气。沼泽由于整天湿乎乎的,它也会有一些蚊虫,毒虫,甚至一些毒气。
前人认识到,这些地方虽然生产宝物,但往往也是藏疾病的源头。看着它很美,但是它有坏处。瑾、瑜都是讲美玉,瑾和瑜都是指美玉。匿,藏也,瑕,瑕疵也。我们看着很漂亮的美玉,往往都有瑕疵。所谓真正的洁白无瑕,可能是极少数。伯宗举的这三个例子,都在讲好的东西,往往也有不好的一面。所以这就叫高下在心,看你怎么去看。
伯宗建议不要去救宋——国君含垢
由此引出了第四句,国君含垢。作为国君是一国之中最尊贵者,但是也有含垢的一面。含,忍也,垢,耻也。含垢是你嘴里噙着一嘴脏东西,是不是等于忍辱,忍耻。也就是说作为最尊贵的君主,国君也有忍辱含耻的一面。
伯宗说天之道也。也就是上面的这四件并列的事情,这都是天道,这都是天理。既然是天道,既然是天理如此,人不能和天争。在这里讲的国君有含垢的一面,就是说你如果去救宋,倒不含耻,不含垢。你要不去救宋,似乎你比人家低了一等,不敢和人家打。不敢和人家打等于是含垢忍耻。
伯宗既然说忍耻是天道,那人都必须遵循天道而行。这句话的真正的含义是,你不必要为顾面子而去救宋。在现在这个时候你应该含垢忍耻。所以下面接着是君其待之。等一等吧 看看情况再说,不要急于去救宋。乃止。乃至就是,晋景公放弃了救宋的念头。
楚子围宋——使解扬如宋
但是我们可以不救宋,但是我们不能不管这个事。所以下面接着是使解扬如宋。派了一个大夫叫解扬去出使宋国,使无降(楚)。也就是让解扬到宋国,去告诉宋人不要投降。曰晋师悉起,将至矣。悉起,全部起,晋国的军队已经全部起动,马上就要到了。
干吗呢,鼓励宋人坚持,对不对。郑人囚而献诸楚。因为从晋国到宋国去途经郑国。郑国我们前面说了,郑国已经被楚人彻底打败。所以这时候他就帮助楚人,抓住了晋国的使者解扬。囚嘛,然后献给了楚人。
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厚赂之那就是送给他很多的东西,来收买他,让他反其言。所谓反其言,就是把他要传达的晋君的意图,反过来说。也就是告诉宋人援军不来了,你们自己看着办吧。那楚庄王之意也很明确,以此来松懈宋人的斗志,迫使宋人早降。
不许,没有答应。三而许之。说了三次,这个三我想也许是虚数,可能是多次。然后解扬答应下来了,好吧。登诸楼车,楼车杨伯峻先生说可能是巢车。巢车又是什么呢,我想我们不必要理解那么复杂。
所谓楼车,我想就是在战车上竖上几根木头,上面搭上几层板子,作为一个梯子爬上去。上面也许四面再有些东西一围,或者在上面等于盖个小房子。我想这可能就是楼车,目的就是望远。巢车的目的也是望远,楼车的目的也是望远。因为他站的高了,他的声音也传得远了。
使解扬如宋——解扬呼宋人而告之
所以使呼宋人而告之。站到楼车上去呼叫宋人,呼叫宋人,是呼叫宋国都城里边的人。因为在地下他是看不见的,隔着城墙呢。现在弄一个高高的楼车,城里的人能看见了。而告之。这是楚庄王让他登上楼车,告诉宋人晋军不来了,让他把这句话告诉宋人。
遂致其君命。楚庄王让他反其言,结果解扬上了楼车之后致其君命。什么叫致其君命,是达其君命。是把晋景公之命告诉了宋人。楚子将杀之,使与之言曰。使与之言曰就是派人对他说,尔既许不穀。已经答应了我,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女则弃之。这个弃之是弃信,速即尔刑。

使解扬如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
我有时候说《左传》难读,常以这一段为例。大家可以读一读这段话,就是解扬的这一段话。你读起来很轻松,但是如果让你一句一句的做解释,我认为很难。
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君之赂臣,不知命也。我说这一段话,这里边没有一个生僻字词。似乎明白流畅,但是就解释不出来。我说关键是,这里边的几个常用的词很难确解。
首先,君能制命为义。制命就是制定命令,为义,为正常,为合理。君主能够制定命令,是正常的,合理的。臣能承命为信。承者,受也。受命为信,其实这个受命,应该理解成贯彻执行君命,要讲信。讲的是什么呢,贯彻君命,贯彻执行君命。
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这个信讲的是臣是执行君命之信。载义,它像一辆车,这个车上载的是义。这个义是什么呢,指的是君命。所以信载义指的是,臣僚完整地贯彻执行君令。这就叫信载义,臣执行君令就叫信载义。
而行之为利这是说,臣僚完整地执行君命的结果,就是利。君主制定命令是为了国家,对国家有利。那么臣僚执行君命,也就是为了国家有利。所以这就叫信载义而行之为利。
使解扬如宋——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
谋不失利。这个不失利是什么,不失利就是不失君命之义。不失义就是贯彻执行君命,就叫不失利。因为你贯彻君命才有利。作为臣考虑问题,贯彻君命这就是对国家有利。以卫社稷。你贯彻执行君命就是保卫社稷,就是保护国家。
民之主也。民之主也又来了。但是从这句话里边,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来,民之主也 君之臣也。解扬在这里强调的是,臣子的本分和职责,就是执行君命。所以这里的民之主,就是讲君之臣应该如何做。
我说民是君之民,民之主是你作为老百姓的头,就是君主之臣。所以民之主的内涵是君之臣。这个民之主也是说臣之本分。
使解扬如宋——义无二信,信无二命
义无二信,信无二命。这个义仍然是君主制命之义,君主制命为义。所以义无二信是说君主制定命令,不能够要求臣僚两方面的信。也就是说,君主不能制定两条相反的命令,让臣僚都去守信。
如果君主同时命令一个臣僚,既上东又向西,你怎么执行,那臣僚就无法守信。所以这叫义无二信。君主制定命令,不能有相反的内容,同时让臣僚执行。信无二命,反过来说,作为臣僚讲信用。臣僚之信也不能同时执行,君主两条相反的命令。信无二命,要讲信,我不能同时执行两条相反的命令。
君之赂臣,不知命也。这是在说楚庄王,你拿那么多东西贿赂我,说明什么,你不懂命的真谛。命的真谛是什么,命的真谛是义无二信,信无二命。也就是说命的真谛是,君主制命不能有相反的内容。臣僚守信,也不能同时执行两种不同的命令。
那你这句话的含义是,我已经接受了我们晋君的命令。那你再给我下一个相反的命令,那我是不是,已经面对着两个相反的命,我如何去守信,我如何去执行。你再给我下一个,不执行晋君命令的这种命令,让我无法守信,这说明你不懂命的内涵。命的真谛,你如果懂得命的真谛,你不应该,再给我下一个相反的命令。
使解扬如宋——受命以出,有死无霣
受命以出,有死无霣。我接受晋君之命出使宋国,有死无霣。霣者,落也。我们还叫陨落,陨落就是废,就是废命。有死无霣是说我即使死了,君主之命也不能落空。我既然接受命令出来了,我就必须把这个命令完成。即使死了我也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完成这个命令。这叫有死无霣。
又可赂乎。这是命的真谛,我接受了命令,我会用我的生命去完成它。像我这样的人你还能够贿赂吗。你贿赂我就是你不知命。臣之许君,以成命也。我为什么答应你,答应你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我的君命。
所以对你已经不存在,守信不守信的问题。我守的是完成我的君命之信,而不可能再接受你的命令,也不可能再守你这个信。因为臣无二信,信无二命。虽然你也是君主,你的命令我也应该遵守,遵照执行。但是,我不能同时执行两个相反的命令。所以我必须执行前面的命令,而不顾你这一个。
使解扬如宋——死而成命,臣之禄也
死而成命,臣之禄也。我即使死了,但是我完成了我君主所授之命。臣之禄也,这是我的本分,我所享受俸禄应该付出的代价。君主为什么给我禄,就是让我完成他的命令。我完成他的命令,就是我拿着这份俸禄,应该尽的义务。
同志们,一定要注意。我们的前人很明白,权利和义务是平等的。受君之禄,忠君之事。拿着人家的钱,再不给人家办事,这叫不忠。所以解扬在这里强调的也是,我享受着君主的俸禄,我就应该用生命,去完成君主交给我的任务,命令。我才能对得起这份俸禄,为禄而死可以说死得其所。
所以下面说寡君有信臣。我为完成他的命令而死,我是信臣。我死了证明我君有信臣。有可信之臣,守信之臣,下臣获考死。获就是得到,考死等于说正常死亡,死得其所。我为禄而死,死得其所。因为为完成君命而死,就是为俸禄而死。为俸禄而死就是死得其所,又何求。
我现在死了,我君主有了一个好的臣僚。我本人死得其所,这就是我应该得到的,我还能求什么呢。楚子舍之以归。就是而归,舍之,释放他。楚庄王可能被他打动了,被他说服了,无论如何是放了他。
是不是这段传文,理解起来是颇有难度的。所以我们读《左传》,一定要很注意这一类的东西。表面上看起来很浅,理解起来非常的难。我们在先秦古籍当中,我说与此相类似的有几种。你们现在正在读《礼记》是吧,《礼记》当中的很多文字与此相似。表面上看起来不深,解起来很难。
因为我曾经做过《礼记简注》,我知道,要真正的读通《礼记》谈何容易。《逸周书》里面的好多文章,都是这种风格,是议论文。因为我最近又给他们写了一篇前言,因为那一本已经出了,叫《逸周书研究文献辑刊》。我给它写了那个前言,现在它又单独出《逸周书》。又出一本,让我再给它做一下,已经弄完了。
我是读了《逸周书》的。我说我读《逸周书》的时候,我发现,它和《礼记》当中的很多文章。和《左传》当中的,这些讲礼的文章,颇多相近之处。我说这才是战国人的,真正的文字水平。写的非常非常的棒,但是非常非常的难理解。
我说表面看着不难,很难准确解释。我说不仅是初读者,我看到很多大家,在引用这些文字的时候,往往是不加阐释。让读者认为他懂了,其实未必。其实我们很多论文,很多书都是这样子的。引了很多的文章,实际上作者懂没懂,不知道。

楚子围宋——楚师将去宋
夏五月。请注意这个时间概念,是去年的秋九月楚子围宋。现在到了夏五月,历九个月。经历了九个月的时间,围宋围了九个月。包围九个月是一个什么概念,整个都城里面的人不能出来。吃什么,喝什么,烧什么,不能打柴,不能种庄稼,收庄稼。所以围困九个月,对被围者非常残酷。
同时,围人者好过吗。你在这儿围了人家九个月,你自己难受不难受。尽管楚国离宋国不是很远,他粮食也要运,他人也会生病,死亡,疲劳,想家等等。所以结果是楚师将去宋。宋人尽管很难受,但就是不投降。楚人自己撑不了了,将去宋。去就是离,也就是撤离宋国。算了,放弃吧,不围了。因为围的他自己都受不了了。
楚子围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
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楚庄王准备走了,申犀来了。申犀是申舟的儿子,来干吗呢,来要个说法。曰,毋畏知死而不敢废王命。毋畏,这是君前臣名。他在楚庄王面前称他的父亲,也必须称名,所以我们可知毋畏是他的本名。
毋畏知死,明知道去死,而不敢废王命。明知道去死还是要去,还是要执行王命,他做到了。你呢,王弃言焉。他做到了他的信,您做到了吗。你答应他为你报仇,现在你要撤退了。未能信守诺言,弃言焉。
王不能答,无话可说,无语。申叔时仆,这个仆是御。在《左传》中有时候御也写作仆,称作仆。君主之仆往往是君主的亲信,他现在正担任楚庄王的驾车者。曰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
楚子围宋——曰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
筑室是在宋国的都城墙外盖房子。盖房子干吗呢,对了,给宋人传达一个信息。常住沙家浜,我们不走了是不是。第二个是反耕者。反耕者是让一些部分楚人,撤回去务农,轮流来。我们也要吃,那好,我们有一部分人在这儿围着你,另外一部分人回去种庄稼,然后回来再轮班围你。两件事包含着同一个信息,我们不准备撤退,我们要打持久战。
从之,楚庄王接受了个意见。宋人惧。宋人明显地体会到了这个信息。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这是一个永远说不清的问题。首先子反名侧,公子侧。华元作为宋国的右师,执国家之政。公子侧是楚国的司马,均是最高长官。
这个华元从城里边出来以后,怎么登上了公子侧之床。前人有不少猜测,可信者不多。我们只知道,不知道怎么回事,他夜里突然爬到子反床上了。起之,并且把他拉起来了。强迫他起来,是不是吓一大跳。
楚子围宋——易子而食,析骸以爨
曰,寡君使元以病告。这个病就是难。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这是讲的两个条件,城里完全没有了粮食,大家交换着儿子来吃。吃自己的儿子不忍心,那好,你吃我的,我吃你的吧,易子而食。这种惨状惨到了真的是惨绝人寰。
即使杀了孩子有肉了,但是却没有柴火。怎么办呢,把孩子的肉剔下来,剩下来的那个骨头用来烧火。爨,炊,骸是骨,析骸而爨,析骸以爨就是而爨,就是把骨头剔出来用来煮肉。吃的是小孩的肉,烧的是小孩的骨头。这叫病吧。以病告,这就是病,这就是难。
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华元说尽管我们的状况,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但是你要让我们接受城下之盟,即使亡国也不可从也。有以亡国是即使亡国。当时的人们认为,城下之盟是不可接受的耻辱。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退三十里外,你要求什么条件我都答应。
楚子围宋——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子反惧。所以高下在心,子反本来是胜利者,是围困的主帅,他现在为什么惧了。因为在夜里他被华元控制了,控制到了床上。华元可能想杀他很容易。高下在心,同志们,相对的。
与之盟。这个盟是私盟,没有君主之命,是在华元的逼迫下两人结盟。这个盟约的内容很容易理解,那就是退三十里。而告王。夜里子反因私盟答应的内容,那怎么变成现实呢。他还得告诉楚庄王,得到楚庄王的允许才能执行。
告王的结果,因为楚庄王也不想打了,本来就想撤。因为申犀将他一军,他才没撤。所以现在一说,那就撤吧。退三十里,宋及楚平。平,和解。华元为质。因为这毕竟是投降,所以结盟,要拿你最有力的人物来作为人质,所以华元作为人质被俘到楚国去。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你不要欺骗我,我也不要欺骗你。互相信任,不要尔虞我诈,就是这儿来的。

左传导读——楚子问鼎之路
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它这段话标志着,楚庄王不仅要称霸中原,其实还想做天下之王。虽然王孙满告诉他,能否做天下之王在德不在鼎。况且目前是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也没有对周王室动武,但是我说他做中原霸主的意图,在这一次显露无余。
鲁宣公十一年,楚子入陈,完全控制了陈国。十二年,楚子围郑,彻底打服了郑国。同年,大败晋师于邲。我说北方已没有任何其他诸侯国,可以阻止楚庄王的进一步北上。所以下一步围宋,伐宋,也是必然的选择。
我们前面说过,在晋楚争霸时期,郑和宋一直是双方争夺的焦点。首先是郑,他彻底打服郑国以后。因为郑国,是楚晋之间西部的中间地带。而宋国是东方的缓冲地带。宋国一旦降晋,附晋。因为宋国一直附晋,附属于晋,那么整个的北方集团的东部,就是比较稳定的。
因为过来宋就是曹,就是鲁,就是卫,就是齐,那还有邾、滕、莒,就是东方诸侯国。基本上以宋在最南端,也以宋为大。如果楚一旦控制了宋,北方集团的东部防线将彻底告破。
左传导读——伐宋的理由
所以在宣公十二年底楚子伐萧。萧现在就是江苏萧县,这是一个小国。一直附属于宋,依附于宋,它像是宋国的一个附庸。所以楚子伐宋,本质上等于杀鸡吓猴。伐萧实际上是伐宋的前奏。因为宋国没有在萧地和他打,也就是他没有找到,直接伐宋的理由。
于是就有了,我们传文一开头所说的。让申舟故意不假道于宋,目的就是要找一个伐宋的理由。你如果杀了我的人 我再去伐你,我有理了。所以很多战争都是战争发动者,故意制造事端引发的。所谓的战争导火索,往往是战争发动方有意所为。
《左传》记载,楚庄王,听说申舟被杀的消息之后的表现,是神来之笔。一方面淋漓尽致地,体现着楚庄王伐宋的急迫心情。同时也反映着,楚庄王对伐宋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当然,申舟成为无辜的牺牲品,这就是政治。政治总要有人去做牺牲,申舟是为了楚庄王,寻找一个伐宋的理由,而做的牺牲品。
左传导读——伯宗建议不要去救宋
面对楚庄王咄咄逼人的态度,晋大夫伯宗才主张,采取静观其变的策略。君其待之,他要劝说晋君,晋侯不要去救宋。他必须找到理由,实际上的理由大家都心知肚明。目前的局面是晋弱于楚,邲之战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作为臣僚对君主来说话,他不能说我们不行。他不能对(晋)侯说,我们现在打不过他,所以别去打了。这样说太掉价,太丢人。所以他换一个,君主能够接受的说法。他把目前的楚强晋弱说成是天意。天方授楚,既然是天意,我们的君主不必为此承担责任。那我们弱也不是君主的耻辱。
所以我说,只要在有人在强调天意的时候,往往都是在推托责任。伯宗很明显也是在推托,替晋侯推托责任。不是你领导的不好我们弱了。我们弱了是天意,是老天爷的安排,那是没有办法的事。既然是天意,那就是不可违背的。我们即使再强也不能和天意去争,不能与天意去争,就是不能与楚去争。不能与楚去争就是不能去救宋。
我说这似乎是一个“客观”的理由。但是这个客观是带引号的,是天意,把天意看作客观。从客观上说我们不应该去救宋,这是一方面的理由。第二个方面是主观上的。主观上的也是从天道说起。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有它不完美的一面。
左传导读——天命论永远是胜利者
君主即使再尊贵,也有含垢忍辱的一面。为了国家,为了社稷,有些东西你也必须忍辱负重。伯宗说这就是天道,为了顺应天道,你忍了吧。别人说我们怕楚国,那我们就怕吧。我们就认了吧,我们就忍了吧。这是主观上的不应该去打,因为荣和辱也是相对的,高下是相对的,荣辱也是相对的。
我们应该遵循天道,君主应该忍辱负重,这是主观上可以不打。我说伯宗是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劝说晋侯不要去打,不要去救宋。伯宗把这一切归于天意,这种解释非常好。还有一个好处在哪里呢。
如果未来仍然是楚强晋弱,那么仍然是天意,我们永远不能违背天意。如果将来有个机会楚人弱了,我们强了,那么也是天意。所以这种天命论永远正确。既然一切都是上天安排好的,和人的努力不努力有什么关系呢。
你失败了是天意,成功了也是天意,所以我说天命论永远是胜利者,永远是说的过去的理由。所以我们不要说它是迷信,我们应该说,这是一个智者的观念表述。体现着智慧,要给自己的活着找一个理由。
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他劝说晋景公应该保持淡定。宋国被围他就被围吧,你不要放在心上,我们可以静观事态的发展。用这种理由,劝说晋景公不要去救宋。同时晋人也不希望,楚庄王轻易的把霸主之位拿走。
左传导读——使解扬如宋
怎么办呢,让宋人多打一会儿吧。你能坚持住 不为他灭亡最好,你真打不过我也没办法。所以这就是晋景公派解扬,去传达一个虚假的信息。用欺骗的方式鼓励宋人坚持抗战,给他一个没有希望的希望。
至于宋人在这个过程当中,经受了什么,似乎不在晋人的考虑范围之内。伯宗也好,晋景公也好,一切都是从晋国的角度,考虑利和害。而不是从盟国的角度,考虑宋人能坚持多久,宋人要付出多少代价。盟主也未必那么可信。
同时在这个时候我们看到了,解扬表现的非常的聪明,讲的道理似乎是合情合理。但是大家不要忘记,解扬的聪明才智,是用在了欺骗宋人上,对不对。他讲的一切都很好听,很好的落实了晋景公的意图,其结果是欺骗宋人。
最后我们必须说,晋人的这种态度,恰恰是当时楚强晋弱,这种现实的体现。如果是晋强楚弱,还需要伯宗的这一套言辞吗,还需要解扬的那一段精彩表述吗,这都是弱势时代的产物。

左传导读——楚子围宋,晋人不敢出
在晋人的欺骗下,宋人的确做到了艰苦决绝的抗战,其结果是易子而食,析骸而爨。应该说付出了极其残酷的代价。但始终没有盼来,解民于倒悬的盟主援军。宋人只好在保留一点面子的,前提条件下,与楚军讲和。实际上是投降,九个月的抗战以失败告终。
至此楚庄王彻底击破了,北方集团的东部防线。曹、卫、邾、滕、莒,都将在楚人的威胁之下。齐国因为一直对晋国争霸不满,暗中抗衡。所以在整个的晋楚争霸期间,齐人总是想和楚国保持联络。就是(齐)变相的,是楚国的同盟国。
在这种状态下鲁人很清楚。我们前边说过,自从齐桓公称霸,鲁国沦为了二流诸侯国。他面临着强大的齐国邻居,所以他在整个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以后,他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他抗齐的盟国。也就是说他基本上,一直一心一意的讨好晋国。所以他给晋国的贡献,他对晋国的朝聘都是非常多的。
目的是什么,目的是我被邻居欺负的时候,希望盟主来帮我个忙。现在楚子围宋,晋人不敢出。鲁人就要想,这时候如果齐宋联合,齐楚联合,我怎么办。
左传导读——谋其不免也
我们看引文,宣公十四年,孟献子,也就是仲孙蔑。在《春秋》经文中均称仲孙某。在《左传》中一般称孟孙某。也就是说《左传》中的孟孙氏,在《春秋》经文中做仲孙,以后我们还会讲到。
孟献子言于公曰。对鲁宣公说。臣闻小国之免于大国也。免于大国也是免受大国的讨伐。聘而献物,于是有庭实旅百。聘,大臣出访曰聘。这个访问,不是我拿两包点心去问候你一下,是要献物。献物那就是要送很多的礼品,于是有了庭实旅百。我们前面讲过庭实旅百,就是到主人国家里,陈列上你所献的礼品,让主人看着高兴,这是聘。
朝而献功,君主往见曰朝。臣僚往见曰聘,君主往见曰朝。如果君主去朝见,其他的诸侯国的大国君主。于是有容貌采章,这讲的是礼仪。你要体现出对他的容貌,你要体现在容貌上,要体现出对主人的充分的尊重。采章,要体现出等级差别。
嘉淑而有加货。表现好了还要有赠品。加货是增加的献礼。他对我不错,我再给他送一份礼,这叫加货。也就是说,不论是君主去朝要带着礼品,去聘要带着丰厚的礼品。君主去朝见,既有精神层面的尊重大国,也有物质层面的献物,加货。
为什么这样做呢,谋其不免也。目的是免去讨伐。所以我原来曾经说,我们过去的祭祀,给神灵送礼就是两个目的。一是让财神给我多一些财富,二是让瘟神少光顾我家。人间的送礼也都是如此。凡是送礼者,一方面是希望得到升官加爵,谋取财禄。另一方面是避免瘟神给我小鞋穿。所以孟献子在这里说的,不论是朝还是聘,都是把大国看成瘟神,避免他们来讨伐。
左传导读——今楚在宋,君其图之
诛而荐贿,则无及也。诛是责也,当他们来责备我们的时候就晚了。那怎么办呢,在他们没有责备之前,我们就应该主动地去送礼。今楚在宋,君其图之。现在楚庄王就在宋国,也就是说很快就到我们这儿了,考虑考虑这个事情吧。
考虑什么呢,提前送礼。公说。鲁宣公听了还很高兴。高兴的结果是什么呢,宣公十五年公孙归父会楚子于宋。干吗去了,送礼去了,讨好去了。求求你别打我。我说实际上到这时候,中原地区基本上,都承认了楚国的霸主地位,我是这是楚庄王的顶峰时期。楚子围宋是楚庄王称霸,顶峰时期一个标志性事件。

以上便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七章第第四节楚子围宋部分的文字版内容。如果对你有所帮助的话,点个赞吧,十分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