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在与纳粹德国全面开战前,苏联为什么一定要大举进攻芬兰?

2020-06-08 11:07 作者:御鬼人  | 我要投稿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然而在全球目光集中在纳粹德国与西欧诸国身上的时候,苏联却在1939年11月30日大举进攻弱小的邻国芬兰,史称“苏芬战争(冬季战争)”。

苏联的综合国力远胜芬兰,但苏军在苏芬战争中却打得一塌糊涂,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苏芬战争还导致苏联在国际舆论中陷入被动,间接影响了对纳粹德国的备战。那么苏联为什么要大举进攻芬兰呢?

芬兰以前是瑞典的殖民地,在宗教改革时期逐渐形成了民族意识。1808年,瑞典在芬兰战争中被沙皇俄国打败,瑞典便割让芬兰成为俄国的自治大公国。此后俄罗斯帝国沙皇兼任芬兰大公直到1917年。

沙皇俄国灭亡后,芬兰利用德国的支持大规模驱逐、打击和屠杀境内的共产党、红军与俄罗斯族,成为名义上独立当实际上被德国渗透控制的国家。芬兰当时一度准备让德国亲王瓦伊诺一世作为芬兰国王。

一战结束后,芬兰摆脱了德国的控制。1920年,芬兰与苏俄(苏联)签订了划分边界的《塔尔图条约》。因为苏联当时正处在苏波战争之中,所以芬兰在划分边界时迫使苏联作出让步,占了很大便宜。

芬兰依靠《塔尔图条约》获得的领土超过了原芬兰大公国,而最让苏联难受的地方有两个:一是北极圈的不冻港贝柴摩(今俄罗斯佩琴加)被划给了芬兰;二是芬兰的南部边界距离列宁格勒只有几十公里。

更让苏联警惕的是,芬兰在独立后就仇俄仇苏,摆脱德国控制后与西方国家接近,还在苏俄内战时为英法干涉军提供港口来攻击苏俄船只。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芬兰更是多次在苏芬两国边境上挑起摩擦。

上世纪三十年代,芬兰国内的极端思潮因为经济发展而消退,与苏联的关系也有所缓和。1932年,两国签订了《苏芬互不侵犯条约》。但由于西方帝国主义的介入,芬兰无法真正改变与苏联对抗的国策。

纳粹德国崛起后,芬兰再次与德国走近,这让苏联感到威胁。在建立欧洲抗德联盟的尝试失败后,苏联决定单独抵抗纳粹德国并根据自己的战略建立抗德的“东方战线”,而芬兰则是“东方战线”的薄弱环节。

于是苏联多次要求改变两国边境,但都被芬兰拒绝。德国入侵波兰后,苏联建立“东方战线”更是急迫,甚至提出只要芬兰让边境远离列宁格勒四十公里并租借汉科半岛,苏联愿意割让两倍的领土作为交换。

但苏联的领土交换提议依然遭到芬兰的拒绝,导致苏联决定以武力改变苏芬边境的不利局面。1939年11月26日,苏联制造“曼尼拉事件”,废除《苏芬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11月30日,苏芬战争开始。

在与纳粹德国全面开战前,苏联为什么一定要大举进攻芬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