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17. 世若流沙

2022-10-11 15:23 作者:喝啤酒的猫头鹰  | 我要投稿

流沙世界

       流沙河界,弱水三千,鹅毛也不能浮。东连沙碛,西抵诸番,南达乌戈,北通鞑靼。径过有八百里遥,上下有千万里远。

       沙漠里的流沙可吞噬一切,在这里以弱水三千为喻。

       流沙世界,一步踏错就万劫不复,是个绝对错不得的世界。

       就像沙僧,按他那首自我介绍的诗,他的故事是这样的:自小就是个英雄人物,是天下豪杰的榜样,游历五湖四海万国九州,只为求道。社会经验丰富,常年谨慎,日日不忘收敛心神,云游百余次才得遇真人,修得内丹大道(详细见八戒章节分析),三千功满飞升为仙。被玉帝亲口封为卷帘大将,丰富的待人接物经验,被玉帝赏识看重,带在身边做个贴身护卫。可不想只因王母蟠桃会上,打碎玻璃盏,差点被玉帝诛杀,幸亏赤脚大仙求情,贬到流沙河,每七日被飞剑穿肋下,饥渴难耐,只能吃人度日。

       所谓,伴君如伴虎,就是沙僧的写照。

       饶是他这么一个自小谨慎,社会经验丰富的人,也没能免于因过受罚。人什么时候才会受到万箭穿心般的伤害,那必然是踏入社会之时,见识了世事无常人情薄凉。不知道什么时候,一不小心犯个什么错,就要受这么重的责罚。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中年人大多被世俗的生活覆上了青苔,棱角未必全被磨平,只是不轻易揭开示人而已。

       在西游一路上,沙僧低调,甚至有些自私,很少发表意见,总是躲在后面,表面老实却为人深沉,让人轻易看不透。他是个没有缺点,没有陋习,也没有特点的人。

       在讽刺他是个“社会人”的时候,不妨看看他都经历了什么,试问每七天百剑穿心,这样的折磨下,沙僧的心还能是个什么模样。他当年可是天下英雄的楷模,游历四方,一生谨慎,只是打碎了一个琉璃盏,就落得如此下场。

       前面分析过悟空和八戒的因果,在沙僧这里完全是社会法则,即他的“因”打碎琉璃盏,导致他受如此重罚的“果”,完全是没有太多道理的,可人类社会几千年来各个文明不都是如此。

       佛经难,但好在还讲道理;修行苦,至少是个出路。可尘世间,落到没道理的境界,困在那里没个出路,才是真难,真苦。

 

       回看前面的回目,每个人本性就是孙悟空,乃天地所生的灵根,一颗心变幻莫测神通广大;唐三藏是肉身,有父母有领导,尘世间处处羁绊;决意觉悟,离了父母告别领导,收了心,牵起意,带着一身情,这就是一个具备觉悟能力的凡人;还得到了《心经》,这个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

       接下来,自然是要行动了。

       沙僧就是来协助行动的;悟净就是行动的纲领。

       西游一书到此是个关节,过了流沙河,就如同进入社会,步入一片未知的领域。流沙河之前的妖怪,就一个有些可爱的黑熊怪和一个有些胆小的貂鼠精。可过了流沙河,那些真正凶恶的妖魔开始轮番登场。

 

净行

       悟净悟净,何为“净”;“净”者何,净行也。

       净行:净就是清净,行就是修行这个行门。

       净行,也就是修清净行,怎么叫清净行呢?清净行就是没有丝毫的染污法夹杂在里边,只有净法,没有染法,这是清净,净行品;那么有一点点的染污法在里夹杂着,这都是不清净的。

        《华严经》第十一品,净行品: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佛子,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

       佛子,云何用心,能获一切胜妙功德。

       在华严经第十一品中,智首菩萨问文殊菩萨,怎么样的行为、语言、心意才能没有过失呢?要怎么用心,才能做一个真正的佛子,才能获得殊胜奥妙的功德?

       这里文殊菩萨对各种场合各种情景下的行为心思都进行了一一指点,详情请见《华严经》第十一品。

       而且,智首菩萨问了好多个问题,这里只是摘录了两个。

 

       书中收服沙僧,度过了流沙河后,“幸喜脚干手燥,清净无为,师徒们脚踏实地”。

       干燥嘛,因流沙为土不是水,沙僧代表土。木能克土,故此回目为:八戒大战流沙河,木叉奉法收悟净。书中有诗句:二土全功成寂寞,调和水火没纤尘。白龙马是火,唐僧是水,沙僧一路上负责牵马,自然是调和水火。

       悟空是心性,八戒是情欲,沙僧代表了“行为”的修行。

 

苯教

       沙僧的原型是深沙大將,又称深河神,是佛教的一个护法神,为守护《大般若经》的十六善神之一,发愿拯救于沙漠陷入危机的人们。

       西游中,唐僧前九世都被沙僧吃了,九个头骨遇弱水却不沉,最终正是用这九个头骨做成法船,才将唐僧渡到流沙河对岸。

       九个骷髅,寓意取经之路艰难难行,历史上真实取经的记载中,后辈取经人在沙漠中按着前辈取经人的枯骨前行。

       法显法师《佛国记》中记载:沙河中多热风,遇则无全;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莫知所拟,惟以死人枯骨为标帜。

       而以人骨头,特别头骨为法器,历史上的确有这样做法。

       《史记》中就有记载,匈奴的老上单于大败月氏之后,将月氏王的头骨制成了酒杯。

       藏传佛教密宗盛行用人的骨骼制成各种法器,这其实并不是来源于佛教,而是来源于另一个更为古老也更为神秘的宗教——苯教。

       各种人骨法器,可以另行查询,这里就不详细讲解,而是只谈历史变革。

       苯教又称波苯教,是由西藏原始萨满信仰演化而来的,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为多神信仰。

       后来青藏高原上形成政教合一的象雄古国,位于今天的西藏阿里地区,苯教整个体系逐渐变得完善。著名的冈仁波齐峰就是苯教的神山,此山又被佛教称为须弥山。

       而印度教认为,冈仁波齐是湿婆(印度教主神)的居所。从早期印度教以及印度文化中,不难发现苯教对其产生的各种影响。甚至于有些思想,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佛教的教义。

       苯教的标志为“雍仲恰辛”,即两个左旋的“卍”字相连而成的符号;其符号与佛教“卐”字方向相反。据传希特勒,就是从此得到的灵感,给自己找了一个标志符号。

       象雄国后被吐蕃所灭,但苯教势力依旧统治着高原,这位灭象雄古国的吐蕃王,就是松赞干布。他为了巩固统治,大量引入汉地文化,迎娶文成公主时,不仅带来了很多汉地的技艺文化,更是将汉传佛教也引入西藏,用来打压本土苯教势力。

       有一幅唐代传说级别的名画:西藏镇魔图。据说西藏的地形为魔女仰卧之形,松赞干布修建了十二镇魔寺,用于镇压魔女四肢关节。包括镇边四大寺、镇节四大寺、镇翼四大寺,通称十二不移之钉,要永远镇压魔女。

       其实,这就是一场用汉传佛教镇压苯教势力的斗争,佛寺就是斗争的前沿。

       松赞干布雄才大略,更有文成公主相助,在西藏一共建造了一百多所大大小小各种寺院,一举奠定佛教在藏区的至尊地位。之后的吐蕃王继承了松赞干布的政策,对苯教继续打压。

       但末代吐蕃王不信佛教,被苯教势力借机反扑,吐蕃政权被推翻。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们的后代后来逃到了克什米尔地区,建立了古格王朝。

       苯教的反扑中,为了对抗汉传佛教的影响,又从印度尼泊尔地区重新引来当地的一些有别汉地的佛教思想。

       就这样在政权宗教残酷激烈的斗争中,汉传佛教、苯教、印传佛教,交互融合形成了传到今天的西藏密宗。


17. 世若流沙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