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思维对面粉制品的不同想法
面粉,小麦粉,在中国主要用中筋粉做包子,馒头,面条,糕点,用蒸煮的加热方式,对设备工具要求低。制作过程不太用到其他食材,常用蛋和糖以及干果而已,简单易操作。
在西方主要用高筋粉做面包,用低筋粉做蛋糕,用烘烤的加热方式,对设备工具要求高。制作中还添加牛奶,黄油,奶油,有时包括杏仁粉,巧克力这些非普通的食材。
中式面点不注重发酵过程,一般不需要手套膜,限于面粉本身的筋度以及操作温度难度,非行家里手也很难出手套膜。欧美国家普遍温寒的气候条件,容易出手套膜,在有限的时间里,不需要像中式面点那样大量出货以满足食用需求,西方面包和点心比较注重味道口感和营养,也是有其慢工出细活的意味。
其实,中国的腌菜泡菜历史悠远,制酒业很早就产生了,中国饮食人当然知道发酵这回事,但终究发酵没有在中国点心届大行其道,还是受制于普通人不善于面团两次发酵操作,专业设备不普及,两次发酵面包及烘烤蛋糕用时长,哪有下一大锅饺子,蒸一大屉包子来的快捷趁手。就连马可波罗带回意大利的硬菜,也都是对发酵无甚要求的披萨饼皮。
可见,从饮食传统一窥中国文化,大致有无为而治,随喜方便,不求甚解的普世价值,反观西方文化则属于一种列文虎克式的显微镜文化,讲求精密确切,可溯源可究竟,所以西方诞生了科学,而东方却有风水八字这样的预测学神秘学,东方饮食习惯潜移默化成就耐性和品德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计算器不如人情好使,有许多事是众人合力推动了,而不是来源于一个企业一个人的突发奇想,在中国我们广积粮缓称王才是正确的制胜之道,韬光隐晦,厚积而薄发。
说不清哪里赢了,但就是赢了,而且关键是整个过程还不费劲没有压力和逼迫,润物无声,风化于成,这大概就是西方世界看不明白,学不透彻,将信将疑的原因所在吧,确实核心价值观区别有点大…
饮食是食粮根本,影响着我们每日的生活,从饮食看问题,大概是可以看出根深蒂固的文化本源,我们不求甚解,以最小的付出达到公共利益最大化,以有限的土地养活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必然要用智慧来实现共同富裕,这同西方世界人权至上后实际的贫富不均不断扩大是本质上不同的制度选择。
目前站在时代的浪尖,我们更需要掌握好自身的行进方向,坚定而执着—广积粮缓称王,韬光隐晦,厚积而薄发。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