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3个功课,“邂逅”职场上的导师(建议收藏模板)

好的“导师”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当你坐在人生的“驾驶座”上,积极主动地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这是成功的关键。因此,无论处于职业生涯中的什么阶段,文中这些简明但重要的原则都将有助于帮你建立牢固的“师徒”关系。

2004年夏天,18岁的我即将步入大学,正四处勤工俭学赚学费。除了在肯德基当服务生,做着两班倒的工作,还在好莱坞录影间工作到深夜。然而有一天,当我开车路过加油站时,却发现口袋里连加油的钱都不够。
于是我发誓,尽自己所能去赚钱,以避免再次陷入这样的境地:一份工接着一份工地打,并尝试了很多种工作;为了节省旅途中的房租,我还做过“沙发旅游”客。
然而,这么努力地工作,哪怕一天工作12小时,我的生活依旧没有太大改善,但我知道可以想办法改变。作为来自越南难民家庭的孩子,家里人对于我在美国的求学、求职等方面帮不上什么忙。因此,这时候需要有人来指导我。
一位好的导师能对你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就像我之所以能从那个被困在加油站的女孩成长至今,得益于不只一人,而是很多人。
我曾求助于以前的高中老师,他是个值得信任的人,支持我接受教育,给我很多建议,让我在大学收获颇丰。毕业后,我到一家IT公司实习并在那里遇到了另一位导师。6年后,他帮我在科技行业谋得了一份工作。到今天,我已成为全球最大企业之一的全球技术项目经理,也是非营利性组织管理项目“Thriving Elements”的创始人,致力于为全球服务欠发达地区、代表性不足的女性提供指导并创造机会。
毫无疑问,我从中获得了很多宝贵经验。但在我看来,无论处于什么阶段,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会如何发展、培养和维护这样一种“师徒”关系。维护得当,他们可以帮你掌控自己的职业方向,让你有能力探索那些此前想都不敢想的选择,有机会尝试一些新的机会,并学会如何应对未知的挑战。
为此,我将在本文与大家分享一些有关这方面的建议。
1.主动结识并提议面谈
76%的人认为导师很重要,但只有37%的人有导师。是什么导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据我判断,这是由于大多数人怕被拒绝,因而缺乏勇气去主动结识对方并提出见面。特别是这场疫情加重了这种畏难情绪。
相较而言,与其贸然接触你很敬仰但可能不太了解的人,特别是当他(她)年长于你,不如在顺便路过对方办公桌、在走廊上遇到对方,或者在社交活动上遇到对方时找个话题聊天。
为了缓解这种压力或焦虑,也可以这样宽慰自己,比如:你敬仰的人一生中可能也有各种各样的导师,是他们帮他实现了今天的成就。因此,他们同样也愿意提携后辈。如果你真的想结识他们,只需占用15~30分钟的线上茶歇时间,从某个简单的话题切入。
通常来说,最好的联系方式是发一封简短的电子邮件(附模板)。告诉他们你很欣赏他们的成就,并举一两个例子说明。然后介绍一下自己,和他们谈谈为什么希望他们给予指导,以及你想向他们学习什么,最后附上你的一些问题。
亲爱的X,
最近,我在拜读您和Y的大作。对于在科技领域发展事业,我很感兴趣。所以,很想了解您是如何在5年内从一位系统分析师晋升为科技产品经理的。接下来几周内,不知是否方便和您约个时间进行一次视频通话?
约好一起坐下来喝杯咖啡,或者通一次简短的视频电话,对意向中的导师进行初步接触,能有机会更好地了解他们。进而判断两人是否“来电”,看看他们是否适合你。
2.关系的培养
这些年来,我从导师和“徒弟”那里听到的第一条建议是:花点时间与别人建立稳定的关系。
了解他们:把初次咖啡时间的会面或视频电话当作一次日常交流。要知道,你们两人还在初步接触,因此不要把讨论重心放在工作上。问问你意向中的导师周末喜欢做点什么,喜欢读什么书,或者有哪些兴趣爱好。大多数人都乐于在忙碌的工作日放松一下,并且在个人层面上建立新的联系。这样的交流是彼此增进了解的机会,看看你们是否有共同点,以及是否接纳对方。
在初次会面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可以和他们谈谈工作方面的问题,以及你希望有所建树的领域。当结束通话时,总结一下他们提供的建议,表明你很重视他们的意见。例如,你可以说:“如此看来,参加社交活动确实对您的职业发展有所帮助。那我也多参与一些线上聚会,以便和这一领域的其他人建立联系。感谢您的建议。”
写感谢信:在初步会面结束的一周内,给对方发一封致谢邮件(附模板)。邮件中,可以分享你在此次谈话中印象深刻的重要内容,并向对方示意会在几周内跟进:
亲爱的X,
很喜欢听您谈及在越南的徒步旅行,以及沿途品尝的美味佳肴。我都很想立刻去附近的越南餐馆尝尝这道菜了。我也很惊叹于您通过在线课程自学了如何编程。简直太励志了!如果您没意见,希望几周后能再与您联系。
当然,大多数能被视为导师的人都很忙,所以假如他们过了几天才回复你,也不必过虑。
后续跟进:在发出感谢信的3到5周后,让你意向中的导师了解到,基于初次会面所讨论的内容你做了些什么。比如,你是否读了他们推荐的书,或者看了他们推崇的TED演讲?然后,询问他们是否愿意在接下来的几周内再次见面。
在此,我不建议发送你的日程表。相反,语气和提议尽量随意一些。根据我的经验,好的领导者和导师都喜欢相对非正式的环境。关键是要营造一种双方都感到愉悦的氛围——而不是安排了另一场工作会议。也就是说,当你联系对方时,提一下你想讨论的事情并在邮件中分享会很有效(附模板):
亲爱的X,
我终于开始读那本书了。不得不说,实在是难以置信,这样一个关于勇气和决心的伟大故事,我居然没有早点读完。谢谢您的推荐。
我打算上Y学院的创意写作课程。您对此有了解吗?也许我们可以在下次见面时再讨论?我知道您很忙,但如果能告诉我未来几周您是否有时间见面。我将不胜感谢。
通常,在面谈3到4次以后,你就会很清楚自己是否想要这个人成为导师,这时你可以这样说:“这几次的面谈对我很有启发,就像您是我的导师一样!”然后,停下来看看他们的反应。
如果他们的回答是肯定的,那对你来说是个好消息。如果他们微笑但不直接回应,也没关系。这很可能是因为他们现在不想正式承担导师的责任。但不要气馁,只要他们抽出时间和你见面,你也同样能得到需要的指导,没必要非得给你们的关系贴上标签。
3.关系的维护
当你请某人做你的导师时,也就意味着要求他们在你身上投入时间。那就通过展示投资回报(ROI),来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时间得到了高效的利用。
“师徒”同步更新:作为一名导师,我可以说,没有什么比看到我在“徒弟”身上投入的时间产生价值、并帮助他们朝着目标前进更值得的了。但是,“徒弟”也有必要让导师了解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些的。
还记得你发出的第一封跟进邮件吗?这应该成为一种常规操作。利用每次面谈之间的时间段,一步步落实你和导师设定的目标。给他们发送最新消息(短信或电子邮件),以便他们及时了解到,在你的职业生涯和个人发展中,他们的指导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头一年,每一两个月打一次电话比较好,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们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师徒”关系,每季度打一次电话也可以。而你的目标则是保持联系,让他们了解你的事业进展如何。
提供帮助:和任何关系一样,“师徒”关系也是双向的。你回馈给导师的其实是你的进步,当然,在会面时与导师沟通也没有坏处,可以看看你是否能在某些方面帮到他们。或许他们正在做一个演讲,需要从外部视角来看,或者你认识他们想要联系的人。
表达感激:每次会面后写一封感谢信。虽然不需要像第一封信那么冗长,但也可以顺便提一句,“再次感谢您抽出时间,赶上进度真好!”这会让对方知道你很感谢他们为你付出的时间和指导。
良好的导师关系可以改变命运,我就是很好的例证。就像你坐在人生的“驾驶座”上,态度积极主动,这会让你和导师的关系更为融洽。因此,要学会运用这些原则来引导自己走向一个设想中的未来。
珍妮特·潘 | 文
珍妮特·t·潘(Janet T. Phan)是一名全球技术顾问,也是全球非营利组织“Thrive Elements”的创始人。其TEDx演讲题目是“成功的导师关系需要3个要素”。
赵欢 |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