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考研MSW——人本治疗模式
一、理论背景
人本治疗模式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R.Rogers)创立的,其理论分析模式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非指导性治疗阶段、当事人中心治疗阶段、治疗的条件阶段和以人为中心治疗阶段。
1. 非指导性治疗阶段:个案工作者应尽可能地不表露个人的观点和意愿,减少对求助者的影响,以促进求助者的自然成长。
2. 当事人中心治疗阶段:个案工作者应以求助者的情绪状况为主要感受对象,敏锐反映求助者的内心变化,了解求助者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矛盾,消除求助者的内心冲突,使求助者形成协调统一的自我概念。
3. 治疗的条件阶段:个案工作的重点不是纯粹地反映求助者的感受,而是创造一些可以促使求助者发生改变的充分必要条件,如无条件关怀、同感、真诚和尊重等,工作者需要积极介入整个个案辅导过程,依靠自己的个人品质引导求助者解决问题。因此,在这一阶段罗杰斯注重工作者与求助者的伙伴关系,强调双方情感和体验的相互交流。
4.以人为中心治疗阶段:赋予个案工作者更大的自由,工作者除了可以运用非指导性治疗技术以外,也可使用一些影响性的治疗技术,如自我表露、提问和反馈等,罗杰斯认为只有通过工作者的积极参与,才能使求助者体会到被接纳的感受。
二、理论假设
(一)对人性的基本看法
假设人具有一种自我实现的倾向,它是一种最基本的统御人的生命驱动力,推动人发挥自己内在的各种潜能、追求发展、提高自身的功能,使人变得更加成熟。
(二)求助者的主观经验世界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都是从自己的角度理解生活,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各种选择。
(三)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求助者对自己的看法,它包括求助者对自己的知觉和评价、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知觉和评价以及对环境的知觉和评价三部分,自我概念可以概括为身体、社交、性、感情、喜好、理智发展、职业、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等九个方面的内容。
(四)心理适应不良和心理适应失调(重要)
当求助者内化他人价值条件之后,就会出现求助者的自我和经验不一致、甚至冲突的现象,求助者为了维护自我概念就会曲解和否认经验,常见的方式有三种:第一,选择性知觉。第二,曲解。第三,否定。通过这三种方式求助者就能使自己的自我概念与经验保持一致,维护自己的形象。在通常情况下,求助者的自我结构并不会受到真正的威胁,只是自我概念与经验不一致,因而称为心理适应不良。如果服务对象的自我概念与真实经验之间的冲突进一步加剧,无法维持表面上的一致,这时候服务对象就会面临极大困扰和不安,严重地导致心理适应失调。
三、治疗方法和技巧
(一)注重工作者的品格和态度
工作者需要为求助者提供同感、真诚和无条件的爱,需要全身心地与求助者交流,这样才能使求助者关注自己的感受,理解自己的内心冲突,减轻价值条件的影响,协调自我概念与经验的矛盾,体会自己的真实需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逐渐成熟。
(二)注重个案辅导关系
罗杰斯对如何与服务对象建立积极有效的辅导关系进行了专门的研究,认为个案辅导关系需要具备真诚、同感和无条件关怀三项充分必要条件,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1)表里如一;(2)不评价;(3)同感;(4)无条件的接纳;(5)无条件的爱;(6)保持独立性。
(三)注重个案辅导过程
罗杰斯非常注重辅导过程的作用,他认为个案工作者需要借助辅导过程才能使求助者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在辅导过程中,求助者可以在宽松、接纳和真诚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的各种感受,尤其是那些在平时无法被别人或自己接受的体会,这样,求助者就能感受此时此地的各种内心冲突,领悟自己的真实状况,忠实于自己。因此,个案工作者需要借助辅导过程才能使求助者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
(四)注重非指导性影响技巧
人本治疗模式以非指导性影响技巧为主要的辅导技术,它包括倾听、释意、澄清、情感反映、和自我揭示等。
四、求助者改变过程
罗杰斯把能够充分运用自己各种潜在能力的人概括为5个方面的特征:
1.能够准确领悟周围的人和事物,具有基本的安全感,是理性的人;
2.能够充分把握每一时刻,珍惜和享受生活,适应力强;
3.能够依据自己的真实愿望选择生活方式,并勇于承担行为的责任,忠于自己;
4.面临众多的选择,而且能够体会到心理上的极大自由;
5.积极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具有丰富的创造力。
五、贡献和局限
1.贡献:人本治疗模式提供理解个案工作的新的视角;人本治疗模式强调从求助者的角度理解求助者;人本治疗模式注重工作者的品格以及工作者与求助者的融洽、接纳的合作关系;
2.局限:对人性的基本假设缺乏根据;忽视个案辅导的技巧;人本治疗模式对于求助者内心变化的探讨显得有些不足。
(仅供学习参考,禁止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