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刺法灸法学重点

2022-05-10 10:31 作者:答案鬼  | 我要投稿

刺法灸法重点整理

1.刺法、灸法、灌法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略)

2.古代的九针名称、应用及治疗作用。


名称

应用

治疗作用

第一鑱针

浅刺皮肤

泻阳分邪气、泄热

第二圆针

按摩分肉之间

治分肉之间的病症

第三鍉针

按压经脉外部(按脉勿陷)而令邪出

治虚弱者

第四锋针

刺出血(即三棱针)

治痈热、痼疾

第五铍针

切开排脓

治痈肿已成脓者

第六圆利针

锐利粗针,用于速刺

治暴痹急性病症

第七毫针

应用广泛,用治寒热痛痹

扶正驱邪,治疗常见病症

第八长针

用于肌肉肥厚处

治深邪远痹

第九大针

用于针刺放水

治关节积液


3.局部多针刺法

傍针刺法:在病变局部腧穴上,先直刺一针,再在其旁边斜刺一针为傍针刺法。

适用于压痛明显、固定不移、久治不愈的痹症和疼痛,如头痛、关节痛、肌纤

维组织炎、腰背痛、足跟痛、腰椎增生症等。(所谓治留痹久居)

齐刺法:在病变局部中心直刺一针,左右(或上下)各斜刺一针的针刺方法。

主要用于治疗寒湿久居、痛点固定、压痛明显、范围较小,而又缠绵不愈的痹

症和疼痛。(所谓治寒气小深、痹气小深者)

扬刺法:是在病变局部(如疼痛处)中心直刺一针,再在其上下左右各刺一针的针刺方法。

适用于寒邪凝滞、经络气血闭阻所致的疼痛、麻木、局部肿胀,而病变范围较大、

病位浅表者。适用于风湿痛、皮神经炎、软组织损伤等。(所谓治寒气大博)

围刺: 是多针向病变中心刺入,似围剿敌寇之状的针刺方法。

临床用于局限性肿块、结节、麻木、疼痛。

4.病位深浅刺法(刺皮、刺肉)

毛刺、直针刺和半刺——刺皮之法

分刺、合谷刺及浮刺——刺肉之法

恢刺和关刺——刺筋之法

短刺和输刺——刺骨之法

直针刺法:先夹持捏起穴位两旁皮肤,使其隆起,然后持针沿皮刺入,在皮下组织内深入。

“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

直刺法:将针体垂直刺入皮肤,针体与皮肤呈90°角。

5.眼部腧穴针刺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承泣、睛明、球后等眼部腧穴针刺时做到:

①进针前,嘱患者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开并固定,以充分暴露针刺部位。

②进针时,针沿眶骨边缘缓缓刺入o.3~0.7寸,最深不可超过1.5寸。

③进针后,一般不提插捻转。

④出针时,动作要轻缓,慢慢地出针。

⑤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2~3分钟,防止出血。




6.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晕针、气胸)

晕针

现象:在针刺过程中,轻者感觉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呕吐;重者突然出现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脉细弱而数或沉伏。甚而神智昏迷,卒然扑倒,唇甲青紫,大汗淋漓,二便失禁,脉细微欲绝。

原因:情绪紧张、素体虚弱、劳累过度、饥饿、大泻、大汗、大出血、体位不当等。

处理:立即停止针刺,或停止留针,退出全部已刺之针,扶病人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按急救穴位。病情缓解后仍需要适当休息。

预防(略)

针刺引起的创伤性气胸

定义:针刺引起的创伤性气胸是指针具穿刺了胸腔且伤及肺组织,气体积聚于胸腔,从而造成气胸出现呼吸困难等现象。

现象:患者突感胸闷、胸痛、气短、心悸,严重者呼吸困难、发绀、冷汗、烦躁、恐惧,到一定程度会发生血压下降、休克等危急现象。检查:患侧肋间隙变宽,胸廓饱满,叩诊鼓音,听诊肺呼吸音减弱或消失,气管可向健侧移位。如气串至皮下,患侧胸部、颈部可出现握雪音,X线胸部透视可见肺组织被压缩现象。

原因:主要是针刺胸部、背部和锁骨附近穴位过深,针具刺穿了胸腔且伤及肺组织,气体积聚于胸腔而造成气胸。

处理:一旦发生气胸,应立即出针,采取半卧位休息,要求患者心情平静,切勿恐惧而翻转体位。同时密切观察,对症处理。

预防:对于胸部、背部和缺盆部位的腧穴,最好平刺或斜刺,且不宜太深,一般避免直刺,不宜留针时间过长。

7.什么是得气

所谓得气,主要是指针刺过程中毫针与经气相得。具体地说,就是毫针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腧穴部位产生针刺的感应,这种针刺的感应就是得气。医者刺手下感到沉紧、滞涩或身体颤动等反应,患者针刺部位有酸麻重胀、热凉痒疼或传道或扩散等感觉。

8.热补法、凉泻法

热补法:①爪切进针 ②得气后左手加重 ③右手拇指向前捻按3~5次(针下沉紧,针尖拉着有感应的部位) ④重插轻提3~5次 ⑤向前捻按3~5次(针下继续沉紧) ⑥缓慢出针,急扪穴孔

凉泻法:①爪切进针 ②得气后左手减轻 ③右手拇指向前撵提3~5次,提退1分(针尖向着有感应的部位)④轻插重提3~5次 ⑤向后捻按3~5次(针尖拉着感应部位,针下松滑)⑥急速出针,不扪穴孔。

9.罐按吸拔的方法分类:火罐、水罐、抽气管

10.走罐、刺络灌法的临床应用

走罐法操作方法:先于施罐部位涂上润滑油,以凡士林、润肤霜为佳,亦可用水或药液,同时将玻璃罐口涂上油脂。用闪火法吸罐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稍用力将罐沿着肌肉、经络循行路线推拉(罐具前进方向略提起,后方着力),反复运作至走罐区皮肤紫红色为度。

临床应用:可用于治疗急性热病、瘫痪麻木、风湿痹症等病症。

刺络拔罐临床应用:适用于热证、实证、实寒证瘀血证及某些皮肤病等。

11.耳针(重点穴位)

耳中:在耳轮脚除,即耳轮1区。主治呃逆、荨麻疹,皮肤瘙痒、呕血。

耳尖:在耳廓向前对折的上部尖端处,即耳轮6、7区交界处。主治发热,高血压,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痛症,风疹,失眠。

风溪:在耳轮结节前方,指区与腕区之间,即耳周1、2区交界处。主治荨麻疹、皮肤瘙痒,过敏性鼻炎,哮喘。

交感:在对耳轮下脚末端与耳轮内缘相交处,即对耳轮6去前端。主治胃肠痉挛、心绞痛、胆绞痛,肾绞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心悸、多汗、失眠等。

神门:在三角窝后1/3上部,即三角窝4区。主治失眠、多梦,各种痛症,咳嗽,哮喘,眩晕、高血压、过敏性疾病,戒断综合征

肾上腺:在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即耳屏2区后缘处。主治低血压,风湿性关节炎,腮腺炎,日间疟,链霉素中毒性眩晕,哮喘,休克、鼻炎、急性结膜炎,咽炎,过敏性皮肤病等。

皮质下:在对耳屏内侧面。即对耳穴4区。主治痛症,间日虐,神经衰弱,假性近视,胃溃疡、腹泻、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

肾:在对耳轮下脚下方后部,即耳甲10区。主治腰痛,耳鸣,神经衰弱,水肿,哮喘,遗尿症,月经不调,遗精,阳痿,早泄,眼病,五更泻。

12.头皮针法(考得比较细,下面是老师上课随堂说的重点的重点,详细见书P136~138)

额中线:神庭穴起,向下刺一寸。主治神志病、头、鼻、舌、眼咽喉等病。

额旁1线:直对眼内眦,发际上5分即眉冲穴起,向下刺一寸。主治上焦病症。

额旁2线:直对瞳孔,发际上5分即头临泣学起,向下刺一寸。主治中焦病症。

额旁3线:直对眼外角,在头维穴0.75寸处,发际上5分处向下刺一寸。主治下焦病症。

顶中线:位于前后正中线,自百会穴至前顶穴。主治腰腿足病症。

顶颞前斜线:头顶至头颞部,自前神聪穴起至悬厘穴的连线。主治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

(上1/5治下肢瘫痪,中2/5治上肢瘫痪,下2/5治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

顶颞后斜线:头顶至头颞部,即百会穴至曲鬓穴的连线。主治感觉功能障碍性疾病

(上1/5治下肢感觉异常,中2/5治上肢感觉异常,下2/5治头面部感觉异常)

顶旁1线:顶中线外侧,与之相距1.5寸,承光穴沿经向后刺1.5寸。主治腰腿足病症。

顶旁2线:顶旁1线外侧与之相距0.75寸,正营穴起沿经向后刺1.5寸,主治肩臂手病症。

颞前线:头颞部,自颔厌穴至悬厘穴的连线。主治偏头痛、运动性食欲,面瘫等。

颞后线:头颞部,子率谷穴至曲鬓穴的连线。主治偏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等。

枕上正中线:枕外粗隆上方正中垂直线,强间穴至脑户穴的连线。主治眼病、腰脊病等。

枕上旁线:与枕上中线平行,与之相距0.5寸处的直线。

枕下旁线:头枕部,为枕外粗隆下方两侧2寸长的垂直线,玉枕穴至天柱穴,主治小脑疾

病引起的平衡障碍症状,后头痛等。

13.针刺的角度。

进针角度:直刺90° 斜刺45°左右 横刺15°左右

14.灸法

隔姜灸临床应用:温中、驱寒、止呕、解表作用,适用于感冒、呕吐、腹泻、泄泻、遗精、阳痿、早泄、不孕、痛经、面瘫及风寒湿痹。

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穴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cm,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20~30分钟,至皮肤红润潮湿为度。应用广泛。

回旋灸:点燃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上方约3cm高处。艾条在施灸部位上方左右往返移动或反复选旋转进行灸治,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灼痛。一般每穴灸20~30分钟。

用于风寒湿痹及瘫痪

雀啄灸:置点燃的艾条于穴位上方约3cm高处,艾条一起一落,忽近忽远上下移动,如鸟雀啄食样。一般每穴灸5分钟。

用于昏厥急救,小儿疾患、胎位不正、无乳等。


其他可能考试的内容

1.运动针刺法(互动式针刺法)

定义:运动针刺法,是指针刺得气后,医者实施手法的同时,知道患者活动患处会或相应部位,调动患者自身潜能的一种针刺治疗方法。

操作方法:

针刺方法:当针刺得气后,实施相应行针手法1~2分钟;其后,指导患者活动患处,5~10分钟后再次实施针刺手法。实施针刺手法时,应由弱渐强,并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以防止晕针。留针时间根据情况而定。

活动患处或相关处:颈、肩、臂、腰、腿、腕、踝、趾等部位以屈伸、旋转为主,如行走、举臂,手做精细动作等。眼、口腔、肛门等部位以其生理活动为主,如吞咽,叩齿、缩肛等。

语言功能障碍以知道其发音为主;脏腑或胸腹部等疾患以胸或腹式深呼吸为主。

选穴原则:取穴以远道取穴为主。一般是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区之上,病在左取之右,病在右区之左,病在中取之外。

临床应用:肩关节周围炎取条口透承山,同时活动肩部。

2.透穴刺法:指一针透达2个或多个穴位,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临床应用:阳陵泉透阴陵泉治膝痛、胆道疾患 悬钟透三阴交治偏头痛

太溪透昆仑治肾虚牙痛、足跟痛 内关透外关治疗胸胁挫伤

上星透神庭治鼻塞 百会透前顶治癫痫

地仓透颊车治口眼歪斜 中渚透液门治手臂肿痛

肾俞透志室治腰痛


3.隔蒜灸的临床应用:有消肿、拔毒、散结、止痛的作用,用于治疗痈、疽、疮、疖之未溃者,肺痨、腹中积块及蛇蝎毒虫所伤。

隔盐灸:有回阳、救逆、固脱的作用。 隔附子饼灸: 有温肾壮阳的作用。



刺法灸法学重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