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8异说:一场关于孩子的读书会
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孩子教育的读书会。听专家老师分享日常孩子教育的一些方法。孩子和家长各坐一边,更多时间是孩子和老师的沟通,家长更多的是在旁边观察和倾听。过程中,发现几个很有意思的情况:
老师会引导孩子讲出自己的想法,最后老师会为孩子组织一句话让其讲出;
选择一男一女两位家长与某一个孩子一起扮演情景塑像,呈现家庭关系中典型负面场景,让孩子说出他们的感受;
引导家长一起朗读书面且富有感性的句子,表达对孩子的关爱和尊重;
建议家长要与孩子达成共识。
这些既有场景又有理论,很容易产生共鸣,但也让人难以执行,所以席间就有几个家长提出了自己日常教育中的困惑,虽然老师给出了听似合理的方法,但是家长却觉得难以执行。
可见这种形式的交流,本身的特质就是“印”,即权威,专家,易懂,容易让人信服,但又会有难以入手之感,“印”的最大问题就是执行难,也就是“不接地气”。
对于父母的心态,也是“印”过重的表现,过于关注所谓的教育方法或者笃信教育专家的经验,总认为可以依靠专家找到方法,反而会陷入“印剋食伤”的境地,把自己原本朴素简单有效的教育观给扼杀了,会陷入另一种焦虑,最后孩子和家长的心态也会产生变化,而放平父母自己的心态才是第一。
在我们这个城市,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父母受教育的水平已经显著提高,所接受的教育信息量也很多;孩子所处的条件比我们当时好了很多;而孩子所得到的关心和爱护也更多,这些都是“印”(关爱)重的表现。此时“印”更容易带来负面性,例如:“妈宝”、孩子心理问题、父母的焦虑等等,这些都是“印剋食伤”所致。
“印生比劫生食伤”,这里打通“印剋食伤”的办法,就是“比劫”,“比劫”是把相互间的距离缩短,没有高低之分,因为没有专家,只有父母,大家可以如朋友一般的沟通,交流、甚至吐槽等等,少理论,重实操,而且更注重的是家长压力的释放和共鸣,通过交流会能让家长从中感受到轻松,换一种思路来看待孩子问题,而不是教家长去解决问题。因为孩子的问题是解决不完的,只能用通关的方法,去疏导和平衡。孩子的命运是在他自己的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