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nWay/聊点儿别的】为什么我的PR预览窗口和设定比例不一样
我创立吹毛求疵并不只是简简单单的做评测,更多的则是传播一种思想,程序员精神,打破砂锅问到底,这正是how to do与why do that 的区别。——MayRainWay
前段时间剪视频遇到一个非常奇葩的问题,我设定的序列分辨率和视频对不上,通俗点讲就是我设定的分辨率明明和视频源保持一致,但就是视频没法覆盖整个编辑区区,比如我设定了1280*720分辨率的剪辑序列,丢进来的视频源也是1280*720的,但视频编辑区右侧和左侧总是有黑框,按道理来说不应该这样,全覆盖无黑框才对。

很巧,就像我之前聊uefi和legacy引导一样,是个历史遗留问题。我们的屏幕之所以能够显示各种色彩,是因为它上面存在着一个个像素点,而每个像素点又由三基色组成,即RGB(Red Green Blue 红绿蓝),正常情况下,三基色组成一个像素点,这个像素点是正方形(1:1),

但总有例外,有非标准比例的产品,比如长方形,单个像素点的长宽比是1:2或者2:1等等其他比例。


搞单片机适配过一些奇葩屏幕的同学很可能就遇到过这个问题。一张好好的图片,丢在单片机屏幕上,显示比例突然就失衡了。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将错误的显示效果纠正过来,我们需要搞适配。比方说对于②号显示器,如果我们想要让它拥有正常的显示效果,无非两种思路,把原图片(显示器①)的横向分辨率拉宽x2,或者把原图片的竖向分辨率压扁到50%,总之就是让图片在实际显示的时候恢复成1:1的比例。(这个拉伸的过程,画面一定是有损的)

想要看懂这篇文章需要一定的计算机硬件基础,还要稍微拥有一定缜密的逻辑转换能力,我的不少专栏文章都是有一定门槛的,所以对于一些没有硬件基础又不怎么爱思考的同学,并不是太友好。(当然,我也没有照顾这批人的打算,做这些内容并不是为了盈利,如果仅仅是为了吸引流量增加粉丝,我大可以去做一些观众爱看的内容,而不是我爱写的内容。对于这条路上的后来者,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让他们飞的更高,走得更远,这才是我想要的。我喜欢和聪明人打交道,交换想法的同时能提升彼此的认知,给不加思考的伸手党无偿提供帮助对我而言显然没有任何意义,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鼓励人们独立思考的原因,问题的答案有时简单,有时则往往比我们想象中更加深邃,在求知的路上,你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同行者,你会发现这条道路,并不孤单!无论如何,我就在这里,而后来者,会登临更加辉煌的彼岸。)做科普确实是为了传播知识不假,但观众不要把自己最基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丢掉,学会独立思考对每个人都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这是一笔无法估量的财富。


提问的艺术:https://github.com/ryanhanwu/How-To-Ask-Questions-The-Smart-Way/blob/main/README-zh_CN.md
那这个东西和我们的PR剪辑视频预览窗口分辨率比例对不上又什么关系?这要追溯到模拟信号时代,涉及了不同地区的彩色电视制式标准等等。比如PAL和NTSC标准,还有各种DV(摄像机、录像机)等等,他们的标准都是不一样的。

比如这张图,可以看到有许多种不同的像素点比例,有1.0(即1:1),也有2.0(2:1)等等。这些选项依旧存在的原因是为了兼容老设备,而我们已经步入了全高清时代,不再涉及PAL、NTSC、DV的画面比例兼容问题,默认选择方形像素(1.0)即可。
但总有意外,比如我之前遇到的情况,其实就是误选了其他非标准像素长宽比导致的,

正确的操作应该是这样:

拓展补充:NTSC和PAL制式目前还有什么用?
NTSC和PAL制式不仅仅是画面比例不同,在信号传输上也有差异,(前面提到 像素长宽比 设置选项内的NSTC和PAL并不会改变视频制式,那个只是把画面尺寸调节成类似NTSC或者PAL的比例,不涉及视频源的改动)有部分视频软件要从这两个格式里面选一个,对于PC端来说这俩没区别,PAL和NTSC目前仅存的意义是应对一些老设备,有些老设备连接需要用射频线(RF)、AV线、S端子,比如机顶盒和DVD(影碟机)采取模拟信号的方式连接电视,如果视频源的制式不正确,画面会变成黑白的。兼容老设备的代价就是让人操作起来更麻烦……有些东西,真不如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