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看冬奥8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位于张家口赛区谷杨树场馆群,是中国首座符合国际标准的冬奥会跳台滑雪场地,有两根巨大支撑顶峰俱乐部如同柄首,两条S形的赛道构成了柄身,最终位于底部结束区,和观众区的柄尾相连接,外观结构与传统吉祥物如意的曲线完美融合,因此被形象地称为雪如意。我身后就是谷杨树场馆群,最具有标志性的场馆——国家跳台滑雪中心。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冬奥场馆建设中工程量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竞赛场馆,这里究竟藏有多少世界之最?今天带你一起来揭晓答案。雪如意是世界上首个采用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跳台滑雪场地,是当今世界上体积最大的跳台滑雪场馆,拥有赛道最长的滑雪赛道。跳台由助滑道、起跳区、着陆坡、停止区组成。助滑道是一个斜坡,帮助选手在起跳前获得足够的速度;雪如意的着陆坡冬季造雪,夏季铺设特殊的人工草皮,由此,雪如意一整年都可以举办比赛,在着陆坡上可以看见一条标记着K的直线,以及一条标志着HS的直线,它们分别代表什么呢?K线是距离的评分原点,根据运动员实际跳跃落点加分或减分;HS线可以理解为山的坡体长度,是起跳点与结束点间的测量距离。另外场地中还会有一条位置不固定的激光线,用来显示目前领先者的成绩,以方便选手和观众这一跳和领先者之间的差距。冬奥会跳台的级别分为标准台和大跳台,台级由K点距离W来决定。W指从跳台起跳边缘到K点的曲线距离。国家跳台滑雪中心标准台的K线设置为95米,HS线为106米,落差114.7米;旁边的大跳台K线为125米,HS线为140米,落差136.2米。雪如意拥有目前全球速度最快的变坡斜行电梯,总长259米速度可达2.5米/秒,从场馆的底部到顶端出发区只需要2分钟的时间。我旁边呢就是运动员的出发区,在这里可以用运动员的视角感受到雪如意的美,和其他跳台滑雪场馆不同,雪如意赛道两边增加了楼梯,人们可以通过爬楼梯的方式近距离地体验它的宏伟壮观。国家跳台滑雪中心是世界上首个在顶部出发区设置大型悬挑建筑物的跳台滑雪场馆,雪如意顶部是直径78米的环形建筑,最大出挑进40米,顶峰中间挖开一空间,好处是重心后移,出挑会变得更稳定,同时让这个形象变得更轻盈,这个大圆环就是顶峰俱乐部,是雪如意最明显的标志。现在我位于顶峰俱乐部,是观看北京冬奥会比赛最独特的视角。观众在不干扰运动员的情况下可以从背后看到运动员出发的状态,这也是以往跳台滑雪场馆无法实现的。克服恐惧、挑战重力。比赛融合了速度、优雅和技术,包含着人类向往天空,体验着飞翔的勇敢追求,这就是跳台滑雪。这项运动的目的在于跳出最远距离的同时尽量使空中姿态保持完美,最后安全着陆。跳台滑雪的技术动作保括四个滑行阶段:助滑、起跳、空中飞行和着陆。裁判员根据信号灯的不同颜色来提示运动员出发前的每个步骤:红灯表示开始准备;黄灯选手在起点处出发就位,从10秒到45秒都可以,一般是10到15秒;选手就位后绿灯亮起,并持续10秒运动员必须出发,否则会被取消比赛资格。助滑阶段重点是提高速度,出发前选手们用力推座位前的横杆产生前冲力,沿着一条特定的斜坡滑下,将膝盖弯曲成深蹲的姿势,减少身体与空气接触的面积,最大限度降低空气阻力,滑行速度在5秒之内可达到最高100公里/小时,起跳是整个技术动作的关键,下肢爆发式蹬身,身体迅速挺直,起跳的方位、角度以及时机都会影响在空中飞行的距离,在0.1秒内就要从起跳点飞向空中,只要犯下错误就无法纠正,起跳时3°的偏差就可能让最终的距离相差10米,因此精准度是相当重要的。在空中飞行阶段选手们要让滑雪板向飞机的两翼一样利用空气升力获得最佳滑翔效果,整个身体前倾呈流线型,脚底与雪板成锐角,胸部与雪板平行,靠手臂摆动控制身体平衡,这样的姿势看起来很轻松优雅,但想要一直保持住,也是很有挑战性的,选手们需要在雪场之外努力训练双腿力量以及稳定性。运动员落地的一瞬间膝盖承受的压力是自身体重的5倍,是常人难以承受的。着陆时两脚成弓箭步前后分开,两腿屈膝以缓冲巨大的冲击力,两臂左右平伸以维持身体平衡,顺利完成终止区全部动作就算完成。期初跳台滑雪选手起初两个滑雪板两个滑雪板并不是呈现V形,1989年跳台滑雪瑞典选手伯克洛夫凭借V形技术拿到世界杯冠军后,揭开了跳台滑雪V形之谜。过去跳台滑雪选手空中飞行是两个滑雪板保持平行,后来经过风洞试验证明,与双板平行技术相比,V字形能够让空气升力提高28%,允许让选手在空中停留更长时间,如果张开滑雪板,将滑雪板保持在V形姿势中,手臂略远与身体,以最大限度增加飞行中的表面积,捕捉空气变得更加容易,此时提供向上升力的高压空气有更大的作用面积,能够获得来自于下方空气的更大推力。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V字形已经成为一种标准姿势。说到跳台滑雪装备,最具有特点的装备就是跳台滑雪板,它是冬奥会项目中使用的最长和最宽的滑雪板,长度一般为运动员身高的1.4倍,宽度不超过11.5厘米,雪板底部有三个方向槽,便于运动员调整摩擦力,增强滑行时的稳定性。固定器将滑雪靴固定在滑雪板上,运动员摔倒时会迅速松脱,是避免运动员受到伤害的重要防护器具,跳台滑雪时使用的靴子是高背的:前面有一个低的切口,这样设计是为了让运动员在飞行过程中身体能够前倾。由于运动员的服装宽松程度装备总重量会影响选手在飞行过程中的升力,因此跳台滑雪对服装的要求非常严格,必须紧紧包裹身体,具有一定的透气性,厚度最大不能超过6毫米,最薄不能低于4毫米,如果服装违规将会被取消成绩。在跳台滑雪比赛中选手什么样的表现会获得高分呢?最直观的得分因素就是飞行距离。选手和裁判首先需要一个参照目标,所以就有了K点的概念,K点为及格线起评分,选手的得分是按照着陆点和K点来计算的,运动员如果正好着陆到K点即得到60分,在此基础上标准台落地每超过K线1米加2,大跳台每超过1米加1.8分,如果运动员着陆点短于,标准台比赛扣2分,大跳台扣1.8分。2018年平昌冬奥会跳台滑雪男子个人大跳台决赛第一轮奥地利选手表现突出,海依伯克滑出了140米的距离,K线为125分,距离分在60分的基础上加27分,即87分,波兰名将斯托赫滑出了135米的距离距离分为78分,然而第一轮成绩排名,斯托赫位列第一,跳的更远的海依伯克只得到第二名。跳台滑雪中为何会出现跳的越远成绩却越靠后呢?这是因为跳台滑雪成绩不仅仅以距离远近决定,还有其他评分要素,比如说姿态分。除了跳跃距离,选手的最后飞行状态也会影响最后的分数,5名裁判结合起跳和飞行中的身体姿势、着陆的稳定性以及总印象等要素进行打分,每位裁判最高能打20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剩下三个分数相加得出选手的姿态分。除了距离分和姿态分两个主要的得分因素,出发门调整也会影响分数,为这项赛事增加了一个战略元素。这里是运动员的出发门,出发门由裁判根据现场的风力状况来决定,跳台两侧挂有风向带和风力测试工具,用于评估选手们被风力的影响程度。出发门分值即选手在出发时可以选择高度不一样的出发点,选择高的出发点意味着更高的海拔、更长的下滑距离能获得天然的优势,这样选手们必须被扣除相应的分值以达到平衡。教练可以在轮到运动员出发前调整出发门,较高的出发门会降低分数,而选择一个较低的出发门可以加分。最后一个评分要素就是风力补偿分。2014年索契冬奥会上,首次根据风力的强度和风向,运动员可以得到加分或者减少。跳台滑雪运动员偏爱逆风飞翔,由于逆风时风力所形成的气流,能够提供升力起到托起的效果,延缓运动员身体下降速度,延长飞行距离,在适当的逆向风力的作用下,运动员的飞跃距离会比正常的无风天气延长10米以上,相反顺风会缩短飞行时间,这使得风在这项运动中成为一个重要但不确定性的因素,如果它在比赛中发生显著变化就会极大地影响运动员的跳跃,在每次跳跃时都要测量风向和风速,顺丰可以获得加分,逆风则需要扣分。教练会谨慎观察天气,选择在风里强度变化不大的最佳时机允许运动员出发开始滑行。再来看2018年平昌冬奥会男子大跳台的比赛。斯托赫选择了更低的出发门,得到了3.5分的加分,同时他在飞行中遇到了顺风,获得了3.8分的风力补偿分;而对手海依伯克则遇到了逆风,被扣掉了2.1分。在空中姿态方面,斯托赫凭借1个19.5的最高分和1个19的最低分,在姿态上又领先对手3分,最终总分实现了反超。在跳台滑雪比赛中,有风的情况下运动员完成技术动作会受到影响,甚至会有安全隐患。张家口地区冬季风多,但是雪如意可以说是特别适合开展跳台滑雪运动,它三面环山,拥有天然的屏障,从高空俯瞰,这片大山成碗状,把雪如意藏在山谷里,能够减弱大部分的冬季主导风。雪如意一侧安装了5道防风网,能够在赛时将风速降低到每秒2米以下,助力运动员如意飞翔,期待在即将到来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国内外跳台滑雪运动员能够在这里得到最佳的参赛体验,赛出最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