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诅咒的大地?——读《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世界另一边版的《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殖民者从比利时变为了英国、西班牙和美国,殖民地从非洲变为南美洲,而贪婪、恐怖和残暴的殖民行径有过之无不及,正如副标题所示,本书讲述的是“五个世纪对一个大陆的掠夺”,字里行间充斥着拉丁美洲的血泪和忧虑。
记者出身的加莱亚诺以批判锋利的眼光审视南美大陆的历史,尤其是殖民统治、军事独裁、当今政府及其对欧洲和美国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依赖。不同于常见的“胜利者”“外来者”视角,作者以内部的、被侵略的乌拉圭视角叙事,严厉控诉,直抒胸臆,读起来大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架势。当老师讲到西班牙殖民者登上巴拿马一座山峰,成为同时看见了大西洋、太平洋两大洋的第一人时,他举手发问:“当时印第安人都是瞎子吗?”;对于主流话语体系的“平等”,他讽刺:“法律中威严的平等,在于它对富人和穷人都同样禁止他们睡在桥下、沿街乞讨和偷窃面包”;对于只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把奴隶当作一次性消耗品的殖民者,他控诉道“买黑奴比养黑奴容易”“人比棺材还不值钱”。全书夹叙夹议,散文和政论相结合,章节小标题充满了故事感,如“印第安人的圣周是没有复活节的”、“可可种植园主用五十万雷伊斯的钞票点烟”、“咖啡价格过低,只有付之一炬,结婚率也由此而变”等等,增加了阅读乐趣的同时,将沉重苦痛的被侵略史用轻松通俗的语言讲述出来,更添惋惜和悲凉。
“我们的失败总是意味着他人的胜利;我们的财富哺育着帝国和当地首领的繁荣,却总是给我们带来贫困。殖民地和新殖民时期的炼金术使黄金变成废铜烂铁,粮食变成毒药。”拉丁美洲是否是被诅咒的大地,注定沦落和贫困?
全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回顾了拉丁美洲殖民统治的起源。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对拉美大陆的征服开始,描述了今天玻利维亚的银矿小镇波托西的辉煌与毁灭,西班牙如何用波托西的白银偿还债务,荷兰资本如何资助葡萄牙人在巴西种植蔗糖,英国人如何放火焚烧古巴的热带雨林以创造种植蔗糖的土壤,南美种植园中的非洲奴隶如何推动了欧洲的工业革命。以金、银、糖、橡胶、咖啡、可可和棉花等原材料为例,详细说明了对拉美大陆自然资源的掠夺创造了欧美工业化国家和世界资本主义的财富。
人民的贫困也催生了反抗,他们试图改变现有的权力关系(1522年巴西雨林中的第一次奴隶起义、墨西哥萨帕塔领导的武装起义等)。然而,每当改革开始时,就会发生美国支持下的政变和军事行动。书中第二部分就介绍了后殖民时代拉美国家对欧洲和美国金融世界的经济义务。保护主义、自由贸易和外国贷款将拉美国家推向了经济崩溃,并使其丧失了政治主权。即使是大萧条后非常受欢迎的民族主义政府,如巴西的瓦加斯政府、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政府和阿根廷的庇隆政府,推动了国内市场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但并没能将美国的大公司、银行或对外贸易国有化。如“掠夺的现代结构”一章中提到的那样,虚伪的法律、美化的罪恶、僭越的权力、世界市场有组织的不平等是造成拉丁美洲不发达和依赖性的主要原因。似乎是怕读者太过绝望和悲伤,加莱亚诺在全书结尾留下了一句鼓励和希望:“人类历史中,任何破坏性的行为,早晚都会导致创造性的行为”。
陌生拗口的地名人名,加上对拉美文化认知的匮乏,令阅读过程并不顺畅。读完全书很感谢加莱亚诺为我打开了初步了解拉美的一扇窗:为什么南美洲被称为拉丁美洲(和拉丁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土著人叫做印第安人(和印度有什么关系)?委内瑞拉(西班牙语意为小威尼斯)是怎么得名的?为什么对当今世界而言,说到America第一反应就是美国,而非美洲?批判性地审视拉丁美洲的历史并了解其贫困的原因,对他人的苦难保有愤怒,看到今天欧美经济蓬勃发展跳跃着的动脉时,不能也不应忘却拉美和非洲曾经被一刀一刀切开的血管。血液被吸走了,徒留干涸残破的躯壳,不发达并非发达的一个阶段,而是发达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