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行动周|极端天气与全球沸腾的时代
🐼:2023气候行动周持续进行中,今天,熊猫君特邀中国气象局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国家气候中心二级研究员,“典赞•2018年科普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周兵,来为关注气候、爱护地球的伙伴们,详细讲解人类共同面临的极端天气与气候危机。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更多更强的趋势,气候变暖进一步加剧气候系统不稳定性,由此引发的复合型气象灾害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强度等级高,给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稳定带来重大挑战,“气候危机”形势严峻。全球变暖不断刷新记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加剧气候临界点激活风险加大。在最新研究中,对逐个临界点被触发所需的气温升幅进行了计算,结果发现有5个临界点已处于“危险区”,已经或很快就会被突破,除此之外,其余11个临界点被归于“有可能”被激活。

中国是气候变化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增温幅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各区域年平均气温呈一致性的上升趋势,增暖速度为每十年0.26℃,增温幅度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0.15℃/10 年)。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5.5毫米,其中青藏地区增幅最为显著,平均每10年增加10.2毫米,且自2016年以来年降水量持续偏多。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多发重发态势,区域性极端强降水、大范围极端高温、持续性极端干旱、高影响寒潮及复合型气象灾害时有发生,极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非传统安全因素,未来更加严峻的气候风险将对国家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强国建设带来重大影响。
2023年亚洲迎来史上最暖的4个月。5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暖水快速增强,厄尔尼诺强势回归,东京气候中心最先宣布史上全球最暖的5月。进入夏季,国外多家机构相继发布地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6月、7月和8月,地中海高温热浪、美国西南部遭遇持续热浪炙烤、中国新疆吐鲁番高温破7月历史同期极值、京津冀及黄淮等地连续出现5轮高温过程、北京迎来140年最强暴雨、南半球冬季多地出现高温天气,7月3-6日,连续4天频繁创造历史最暖日……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敦促各国,他强调:“全球变暖的时代已经结束,全球沸腾的时代已然到来。” 他同时表示,尽管气候变化显而易见,“我们仍然可以阻止最坏的情况发生”;“但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把烈日炎炎变成雄心勃勃。” 古特雷斯警告说,气候行动的规模与“气候危机的程度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人类社会正朝着2.8℃的气温升幅迈进,危险和不稳定后果正在加剧。

什么是极端天气?
极端天气是可称之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且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的天气现象。天气尺度的极端天气包括极端高温、极端低温、极端降水、极端干旱等;中小尺度的极端天气包括冰雹、强风、龙卷风、雷暴、热带气旋等强事件。极端天气可以按统计频率或观测值定义。在一个30年气候区间,日发生次数小于10%的天气现象可被定义为极端天气。若单次天气事件的观测指标,如气温、气压、风速等,超过给定的阈值,其也可被定义为极端天气。[1-2]

什么是极端天气气候变化?
极端天气气候变化是指极端天气事件和极端气候事件及其变化。极端事件是特定地区、特定时间段内气候系统出现的异常或极稀少的事件。极端天气气候变化反映极端事件频率和强度随时间的趋势性变化。常见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主要有干旱、洪涝、台风、强降水、高温热浪、低温寒潮、沙尘暴、风暴潮、海平面上升以及海冰范围的异常变化等。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出现频率发生变化,呈现频发广发强发和并发趋势,成为一种新常态。[3]
全球极端事件频发强发,复合型灾害趋重趋强。数据显示,2010-2019年与1970-1979年相比,全球极端天气气候灾害数量增加了5倍,灾害损失增加了7倍。2000-2021年,亚洲遭受了287次极端事件,占全球极端事件的65.1%,其中暴雨洪涝占全球总数的39%。欧洲、大洋洲极端高温及其引发的特大旱灾和野火灾害频繁发生;北美洲和南美洲等部分地区极端气象干旱频繁出现,亚马逊流域趋于干旱。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受热带风暴灾害影响显著;非洲极端高温事件频次和强度均呈上升趋势,在非洲之角气候变化造成的健康危机已延伸到整个大非洲之角地区。复合型灾害共振放大效应造成严重社会影响。极端事件的强发和并发可导致比单灾种更严重的复合型灾害,使得多种风险要素叠加、耦合,造成共振放大效应,极易形成系统性公共危机。
我国气候变化更为显著,极端事件趋多。1951~2021年,中国增暖速度为每10年0.26℃,增温幅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5.5毫米。1980年以来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每年3.4毫米。西部冰川整体处于消融退缩状态,近40年来消融加速,2021年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西支和大冬克玛底冰川末端退缩距离均为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大值。
我国高影响天气气候对全球增温的响应更加敏感。1961年以来我国高温日数和极端高温事件发生次数均呈现增加趋势,近十年年平均高温日数有11.1天,极端高温事件发生次数为4.5次;全国年暴雨日数呈增加趋势,近十年平均年暴雨日数1.5天,较常年偏多8%;区域性气象干旱事件总体呈微弱上升趋势;极端冷事件强度并未减弱,强冷空气寒潮影响范围增大。
同时,近年来高温干旱及暴雨洪涝、风暴潮与天文大潮等引发的复合型事件也呈现增加趋势,复合型灾害气候风险加大。2017年超强台风“天鸽”登陆珠海,又恰逢天文大潮,强风、暴雨叠加风暴潮,海水倒灌、农田受淹、城市内涝,严重影响港珠澳地区生产与生活。2022年夏秋两季,长江流域高温日数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平均降水量偏少4成以上,出现了严重的高温干旱、森林火险等复合型灾害。
气象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率高。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灾情重,暴雨洪涝、干旱、台风、高温、低温冷冻、雪灾等各类灾害频繁和交替发生,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损失的71%左右。
如果不立即采取行动,
就很难实现可接受的气候未来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及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估结果分析,未来中国极端高温事件将会更加频繁、更加严重。在不同排放情景下,未来我国极端高温事件均呈增多趋势,且排放情景越高,增速越快,强度越强,风险越大。

如我国中东部地区,到2035年前后,类似于2013年夏季的极端高温事件可能会变为两年一遇的事件。到21世纪中期,中国区域平均极端最高温度将增加1.7℃-2.8℃,华东和新疆西部盆地增幅最大;平均极端最低温度增加约2.4℃-3.5℃,东北、西北北部和西南南部增加幅度最大;中国区域平均高温热浪发生天数将增加7-15天。同时,未来整个中国地区50年一遇极端高温事件的数值将增加,极端低温事件的值将减小,尤其在高排放情景下,目前50年一遇的极端高温事件在21世纪末将变为1-2年一遇。
未来中国极端降水增加的幅度大于平均降水,且变率增强,降水更趋于极端化。未来连续5天最大降水量在全国范围内呈一致增加的趋势,显著增加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我国的西北东部及黄淮流域,增加幅度均超过10%;另一方面,最大连续干日在长江以南增加,长江以北则减少,最大减少在西北东部,达到15%。中国平均极端降水重现期在21世纪近期(2016-2035年)将从目前50年一遇变为20年一遇,到21世纪末期在高排放情景下则将变为7年一遇;极端干旱的重现期在21世纪近期则将从目前的50年一遇变为32年一遇,到21世纪末在高排放情景下变为29年一遇。
未来中国海平面将继续上升,并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最新发布的《中国海平面公报》显示,预计未来3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将上升66-165毫米。海平面上升将造成海岸带生态系统挤压和滩涂损失,影响沿海地下淡水资源,加大风暴潮、滨海城市洪涝和咸潮入侵致灾程度。
大量科学数据与事实已经理性地告诉人们,地球承载力界限需要人类共同管理与应对。人们需要对“气候变化”有清晰的认知,并依靠政策、科技、公众参与等,快速转型应对全球变暖,扭转或延缓气候临界点,共同应对气候危机!

WWF碳中和公益传播项目简介

WWF碳中和公益传播项目2022年正式启动,在该项目下,WWF联合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一起,发起“气候行动周”系列活动,旨在通过多种形式向公众介绍气候议题,拉近人们与“气候议题”的距离,营造人人参与讨论和传播气候变化相关内容的良好氛围,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2023年,为推动大家对“可再生能源”及其发展现状的了解和认知。气候行动周在各大城市上刊主题宣传海报,号召公众一同 “迎接绿电时代,应对全球气候危机”。在社交媒体上,邀请沈月、王佳佳、于适、周也、周游作为2023气候行动周明星志愿者参与线上互动;与Billboard携手,特邀歌手汪苏泷,向公众推荐气候行动周主题歌单#守护地球脉搏,共谱自然旋律#;
为丰富碳中和公益传播的内容以及形式,我们还开展了:
与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一起,面向全国的高校社团,征集以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主题的宣传活动方案。2023年共有8个高校社团的方案脱颖而出并获得实施资助;
与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一起,资助社会组织开展“气候行动周”相关主题宣传活动,今年共为16家优秀的机构提供了种子资金和机会资金;
9月26日-10月22日,WWF与国家自然博物馆、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as科学艺术研究中心共同在国家自然博物馆呈现“自然赋能未来”科学艺术展,用开创性的艺术手法展现可再生能源;
特邀作家许知远参与拍摄纪录片《追风的人》,用作家特有的敏锐洞察,讲述可再生能源和你我未来的关系;
特邀央视网作为支持媒体,以“可再生能源”为主题,面向企业及个人广泛征集短视频和平面作品;
携手单读,发起 2023 中国气候行动者招募计划,以“再生”为主题,向青年创作者开放征选,号召大家用创作和行动来提出对可再生能源的关注与未来愿景;
此外,今年夏天,WWF还在北京华贸中心开展了一场为期三天的以#我都热化了#为主题的快闪活动,吸引了上千名公众现场参与到“支持平价绿电”的投票活动中来。

参考资料:
[1] Field, C.B., Barros, V., Stocker, T.F. and Dahe, Q. eds.Managing the risks of extreme events and disasters to advance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special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
[2] Extreme Weather.Climate Hubs,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3] 中国气象百科全书-D,气象预报预测卷201
作者:周兵
文字整理 & 排版: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