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自省·社交障碍

2022-12-19 18:56 作者:uni_Rebuild  | 我要投稿

事出突然,先行描述这个无可避免的话题——社交障碍。虽然早已觉察,可还是没料到这么严重……以自己作为观察对象试着写写,或许没什么参照性。

 

定义

翻阅手头的资料,最为相近的词是“焦虑型人格障碍”。

(主要特征:一贯感到紧张、缺乏安全感、自卑和社会性退缩或回避行为特征。惧怕不被别人接纳,对拒绝和评价过分敏感,夸大日常生活的某些潜在危险,因而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

基本表现:持久、广泛的内心紧张和忧虑,无能感和过分的否定评价。感到自己在社交上笨拙,不如别人。在社交场合总担心会被人指责或拒绝。因“稳定”和“安全”需要,生活方式受限制。回避与人密切交往的社交和职业活动。)

称之为障碍,意味着偏离常态,影响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自己也感觉痛苦

(社会功能:具有一定的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能力,能理解自己的行为后果及社会对其行为的评价。)

但“社交障碍”从字面上而言更好理解,所以以下继续沿用。

 

自我觉知

我是什么时候觉察到自己可能有社交障碍的呢?

更准确的说法——什么时候开始发觉自己跟别人不一样呢?


非常年幼的时候,被大人撺掇着跟别人打招呼、聊天,我觉得莫名其妙:为什么?

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是不相干的个体,为什么非得产生人际互动呢?我不认识他们,也没必要认识;对于认识的人,有需要的时候再行打扰,平时各自待着就好。

无所适从,乃至厌烦,回避。每次过年如同奔赴各个刑场,尽管那只是大人口中的亲戚家。红包的单薄利诱无法抵消社交带来的消极体验。

充满防备的边界意识,想要守好自己的,也不触碰他人的。然而不被接受,抗拒的心情变本加厉。

难以开口。目睹人们自然地来往谈笑,不可思议。心里默念我才不需要这些往来,当自己有需求的时候已经变得难以开口。人们都知道该做什么,构造出秩序,而我突兀茫然地身处其中,不知道以什么时机、什么形式触碰他们。

干脆不去了。寻找晕车、身体不适、作业等等借口。没有那些就能继续普通地生活,待在熟悉的范围,不用担忧各种状况。但逃过了寒暄,生活中还有很多不得不面对的场景:购物、人员来访、轮流制的事务……由于缺乏经验+预想恐怖,越发无措。偶尔成功解决事情的时候,也视为运气糊弄过去了,并没能累积下积极的经验。


自我分析

再往深层分析,建构起严格得强迫的边界感的原因,也许是自主感?

我需要确认这个东西是我的,我能够按照自己的心意支配它,在我的意志之外它不会被改变。否则,我认为不受我控制,我也不需要做出努力去控制。打个比方,就是见了人,由我决定是否打招呼,如果我想那么做,那我就会打招呼;如果我不想/认为没必要,那就不。但现实的情况,往往是被大人命令去做,不论我的意志是什么。

年幼的我无法理解什么是我可以决定的,什么是他人决定的。没能总结出规律,无所适从,无力感。当他人没有发号施令的时候,我无动于衷。做出他人命令之外的事会被斥责。

明明这个行为是由我做出来的,却不由我决定?

陷于这些问题之中,我实际做出的行为,与行为后他人的反应,便没什么关系了。即使是奖赏性地给予我红包、零食,我还是很迷茫,并不会因此产生强化,增加之后出现该行为的可能。

还有一个原因,是对被浪费的时间的惋惜。经历过太多因为他人在而不得不勉强自己的情况,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这样的认知——只有独处的时候时间是属于自己的,为了他人而消耗的时间都被毫不在意地浪费掉了。但其实也可以归类为上一个话题,不愿意自己处于被摆布的状态罢了。

总结起来的感受,就是——人,好讨厌;社交,好讨厌。

 

具体表现

自我决策上的无力感,不知道如何社交,交往过程中的度也不甚清楚。

什么是可以说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情况会被斥责,什么情况会被鼓励……

迄今为止仍在观察学习,这种观察甚至是当场临时的,若是没有人在我之前做示范,我会说出不合规矩的话。

预料到自己不对劲,于是减少发言频次,做个倾听者,顺势投票。内在的逻辑大概是:他人做出的行为表现是正常的、正确的。

在认知层面以外,身体反应也是做不得假地存在着。

躯体反应,除却心跳加速肢体发颤头皮发麻喉咙发紧,脑子清醒但无法发出声音之外,近年来增加了应激的要素,快要窒息地大口大口呼吸,心跳快而乱,一副濒死的模样,焦虑慌乱大爆发什么也做不了。脑子处于一片空白与飞速运转之间,所想到的只有逃,逃跑的话语和行动构思了上百遍,拖延到最后关头予以施行或解离表演。

有那么恐怖吗——旁观者多半会这么揶揄。果咩,这的确比胆小的人进鬼屋还要恐怖。被放大的失败影响,无法原谅的情景,实打实的躯体反应印证痛苦体验。

因为想要避开消极体验,所以经过仔细分析,尽可能将需要亲自面对的焦虑场景减到最少,例如毕业季那会儿我直接拒绝了除毕业照以外的所有聚集性活动,一整个非必要不外出,在宿舍宅到底。设想过大概会认为我不合群或别的负面评价,但相比到场等等不知所出尴尬煎熬,还是一个人待着胡思乱想自由支配时间来得香。

就业显而易见地受到极大的限制。可供选择的行业范围,在认知范围内的寥寥无几。就业意味着资源的交换?交换对象依旧是人,逃不开的社交……

 

磨合现状

我很喜欢用别的什么来比喻不好直言的东西。对我来说,类同于对恐惧虫子的人说“快吃呀,这盘蜂蛹很香的,怎么不吃呢?”一样的不适感。但区别在于,人类是群体动物,不社交无法生存,是无法回避的事。

学着自然一点,不怎么揣测预估他人可能出现的反应,想要吐槽的时候就吐槽,举手之劳就顺手做,主动凑上来的就在言行中摸索应对,当前情景结束后便作别。于是呈现的效果是:在学校之类的地方,能说得上话的人是有的,离校之后继续孤身一人。我还是不认为有继续联络的必要,也因为不在同一时间地点无法观察到对方所以认为对方也不需要我。非必要不想占用时间精力。我是因需要而间歇性存在的生物。如果谁说需要我,我会最大限度地压抑自己的痛苦提供帮助,尽管往往笨拙地原地摔,蜷缩在想象中。

内在动机么……我也想象过需要他人陪伴一起出游之类,但相当功利性的用完就丢,而且对象不固定,我无法期待他人回应我的期待,本质上并没有确立信任基础。局限于一般交往的交情,也就这样了吧。独处挺好,安全,随心所欲,放飞想象。虽然想象力并不能很好弥补现实的经验空缺,构思过数十本小说人物对话的我还是不清楚如何现实对话。

改善的方法,诸如打破“我必须表现好”的不合理信念、扩大兴趣面增加社交的机会、允许尝试允许犯错、模仿学习……

痛苦的时候还是痛苦。与我而言或许步子还是迈得太大。慢慢来。我清楚这些想法、这些感受。趋利避害也是本能。

懒惰也好懈怠也罢,目前采取的策略,是伪装一般人(模仿能坦然面对生活场景的正常群体),紧要关头再度拷问自己:真的非这样不可吗?(精简社交)实在勉强不了的就不勉强,最低限度地照顾自己的感受。(自我关怀


学了这几年心理学教会我的,是不加批判地接纳,并直率地去表达,不论我的需求还是感受。内里很阴暗但也渴望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往来,我拥有这样的特性所以在限度范围内体谅我,若是愿意与我接触的话。

一切随缘地活着,佛系探索适合我的生活模式。虽然社恐一年年的似乎更严重了但应对感受也在与时俱进,稍微有变得从容理性一点吧。


自省·社交障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