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音乐与文学的审美差异与联系》

2019-11-12 18:54 作者:乡村网络基础建设  | 我要投稿

文学#音乐#审美#

    文字|乡村网络基础建设

    封面|Marius Masalar



音乐与文学的审美差异与联系


       文学与音乐同属人文学科,各自是一种独特的审美艺术,是个人成长离不开的美育方向。但在审美状态下,音乐与文学确是有着明显的差异。

       从审美主客体的距离来说。音乐是心灵与心灵直接交流的艺术。音乐能直接作用于人的内心,调动人的情绪,触碰人的灵魂,而这一审美状态是不需要通过其他方式二次转化达到的。人对于音乐的审美状态,是无目的、无逻辑、无功利的。尝试通过把音乐置之于概念、图像、逻辑、经济的范畴“理解”音乐、“认识”音乐,只会掩盖、扭曲音乐本身的美,并不是一种正确的审美方式。一首语言陌生的歌曲,甚至一首毫无人声语言的乐曲之所以能够触动人的灵魂,给人带来愉悦,不是“理解”、“认识”或其他的功劳,而是音乐本身的作用。人并不需要音乐以外的方式来进行音乐审美。

       但文学则完全不同于音乐,文学的审美并不是直接的。要想进入文学的审美状态,离不开对它的“理解”、“认识”。不识汉字,不懂汉语,却能够欣赏汉语文学的情况是不存在的。当然,文学的审美过程也不是对文字、字体的审美过程。文学字、词、句、段、章的选择与组合,不单单是文字本身的组合,也是文字符号背后所对应的概念、形象、逻辑、情感的组合。在文学审美过程中,这些概念、形象、逻辑、情感会在受者的脑海中,调动其固有的经验进行组合,以构成一个审美的虚拟时空。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见过苹果,那他就不能对“少女的脸颊像红彤彤的苹果”一句进行审美。换而言之,人不可能从文字符号的字体上得到文学审美的奥妙,而需要调动其诸如概念、形象、逻辑等固有客观的经验进行二次转化,而音乐并不需要。比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句,在审美活动中,读者会在脑海中想象大海、鲜花、春天的广阔场景,并以此展开审美,而不是就句子本身展开。

       从审美的维度来说。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其内容是以时间顺序展开的。文学也是如此。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总是追随着文字的脚步构建脑海中的形象,而这一系列形象的构建并不是杂乱的,无序的,而是与文字一一对应地生成、消失的,也呈现了时间顺序。但音乐审美的维度,不仅仅是随时间展开的横向,更有其纵向的丰富内容,和弦是最鲜明的例子。如果在音乐审美过程中放弃纵向的审美,是可惜的。

       文学与音乐的审美差异,其实是审美模式的差异。音乐的审美模式是欣赏音与音之间的关系。文学的审美模式则涉及到词义、语音节奏、篇章结构、形象设计等。如果再对比一下素描美术的审美模式——把立体的事物平面化理解,再在平面上塑造立体的事物,不难发现:不同艺术间的思维模式、审美模式差异巨大。也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文学与音乐互不能取代彼此,也无法互为方法、互为工具地认识彼此。《琵琶行》哪怕写得再完美,也不可能让我们真正听到千年前的乐曲。同样,哪怕最美妙的乐曲,也并不能深入浅出地抒发作者的思想。

文学与音乐的审美差异是巨大的,但并不意味着二者毫无交集,毫无联系,音乐与文学,在诗歌、歌曲的形式上,其审美模式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这种统一使得音乐得以传达具体的理念、思想,也增强了文学的语言美感,强化了它的传播效果,审美趣味。当然,歌曲这种形式的存在,从严格意义上说并不完全是文学与音乐二者的互相结合。以汉字来说,汉语本来就包含了字音、字形、字意,汉语的诞生就是声音、图形符号化并与概念对应的过程。文学本身就有其声音属性,节奏、韵律,排比、重复,这些概念无不说明。而歌曲更像是特意强化了声音属性的文学。试想把一首歌曲去掉其伴奏,清唱出来,因为其文字本就经过了语音强化,在音乐方面的审美属性并没有全然失去。但一首歌曲,如果去掉歌词,仅仅欣赏其音乐的伴奏部分,歌曲本身想要传播的思想、理念确是无法还原的了。

       假使再引入图画美术作为对比,我们更能发现,美术、音乐间的差异是鸿沟式的,而文学却与美术、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交集。这也是文学的美妙之处了。


个人的一些陋见

如果错误,还望不吝指正

欢迎在下方评论区里

留下你宝贵的见解

嘛,不过想来也没什么人看就是了


《音乐与文学的审美差异与联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