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质询

『思维活动、语言诠释看似使我们更加深入细致的了解了所感之物,可实际上它把人们推向了事物的相对层面,在那里堆积着所有的思考、言语、定义、结论!
如植物学家的学术成果、研究报告,这些东西有着它们的价值,却不代表去公园散步也要带着这些文件档案,他怎么会对着花花草草念叨不停、在头脑里过一遍所有研究成果?
他只想放松、惬意去享受美好的周末时光,因此他只是安静下来、自然的保持沉默、自然的停止思考,忘记了自己、深深与周围融为一体、来到事物的本来面貌之中!』
没有人在逗弄怀中婴儿时会说:你叫什么名字、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喜欢男的女的、身高体重多少、学历身价如何、观念价值取向之类的问题,这非常滑稽!
婴儿还不能理解这么复杂的问题、更未产生我的感觉,因而这些成年人的东西对婴儿来讲起不了任何作用、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当然TA需要奶粉和精心照料!
是否所有的东西都在围绕着“我”?
我的名字、我的身体、我的思想、我的身份、我的价值、我的家庭、我的生活、我的部落等等.....
在嘘嘘嚷嚷的侯车厅、每个人的嘴里呜嚷着各自的故事,但你完全不关心、不在乎、没反应,因为所有的故事都与我无关,那么对你而言这一切就消失了~
某个人信仰上帝,是否意味着上帝因“我”而在?
如果抛开“我”,是否上帝瞬间消失、起不了任何作用?
那么上帝这个词语是什么,是否只是一种想法、一种先入为主的概念、观点、臆想?
无论信仰体系的主客体是哪一方,揭晓其中之一的同时难道不是在侧面回答了另一方的谜底么?
如果上帝只是一种想法、那么“我”也只是一种想法!
如果“我”只是一种概念、那么上帝也只是一种概念!
因此,人们一谈论上帝、总会有各种看法,就像人们一谈论自己、总会思考、思考、思考!
它把人们推向了真我的相对层面,在那里堆积着所有的思考、言语、定义、结论,这些东西围绕着相对层面的“我”,一旦这个“我”被揭晓、所有的附属品将全部消失、起不了任何作用~
它不是哲学、灵性、教育之类的任何东西,你一旦界定它、马上又会回到思维层面,人们已经对此熟悉的不能再熟悉。
因此不要复杂自我质询,它应该非常简单,像问一个孩童那样简单寻找、很快答案会自行到来!
—
这个自我感—我的感觉到底是什么、来自哪里?
我是思维!
那么看到这个在说我是思维的是谁?
我是身体!
那么看到这个在说我是身体的是谁?
我是意识!
那么看到这个在说我是意识的是谁?
我是空间!
那么看到这个在说我是空间的是谁?
我不知道!
那么看到这个在说我不知道的是谁?
慢慢深入的寻找.....
思维渐渐失去作用.....
某一刻,停顿住了.....
沉默开始到来,纯粹感知开始绽放,答案不言而喻!
—
但只要还有诠释者以及所诠释的思考、言语、定义、结论,恩典就不会发生,因此思维必须被终止,它只能走那么远~
显然自我感来自于意识,是真我的影子、是意识之光的阴影、是城市的海市蜃楼,看似存在却并不真正存在!
因而绝大多数人的自我质询并非一蹴而就、如同拔河比赛,由于长久的认同自我、绳子已经被一边倒的拽走老远,现在你需要重新捡起绳子、一点点的用力往回拉扯、使注意力朝向意识本身、感受那份拉扯力.....
我们生活在思维构建的相对世界里,不管独处、交流、思考、言语、行为、动机、规则,无时无刻不再激发着自我感,你必须尽可能的保持警觉、减少陷入自我的时间,如果你经常警觉、很快会发现陷入个人心智的整个过程!
继而,在每次陷入自我中心时、立即问自己:这些事件、感受、想法对谁而来?
对“我”而来!
那么,我是谁?
抓住这个“我”、像小老鼠抓住了线索之绳那样不断攀爬!
直到回归意识本身,接着、这个“我”消失了!
像光芒射向阴影~
持续练习、让注意力转向真我、直至恩典全然绽放!
图片来源:UP主
原创内容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