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最in:福特高管加入苹果汽车团队 │ 5月5日
「智能汽车」
-苹果聘请福特资深高管,加大电动汽车开发力度
-代工苹果汽车AppleCar?富士康回应:不对市场流言予以评论
「医药生物」
-全球首支奥密克戎株灭活疫苗临床第一剂接种完成
-瑞科生物:重组蛋白新冠疫苗ReCOV获批在中国开展临床试验
「新能源」
-韩国三大动力电池商第一季全球市占率略降
-川崎重工大型液化氢运输船设计获原则性批准
「半导体」
-高通将于2023年发布高性能PC处理器
-全球碳化硅、氮化镓功率半导体市场预计2022年将达到18.4亿美元
「元宇宙」
-Pico将上调今年VR设备出货量目标至180万台
-腾讯高级副总裁谈元宇宙:2030年才有望迎来质变
「更多硬科技」
-《海牙协定》5月5日在我国生效
-2021年上市公司研发费用突破万亿元大关
智 能 汽 车
■苹果聘请福特资深高管,加大电动汽车开发力度
据报道,苹果公司已聘请到福特负责安全和车辆工程的资深高管,此举意味着苹果再次加大电动汽车的开发力度。知情人士透露,Desi Ujkashevic将负责苹果的电动汽车计划。据悉,Ujkashevic自1991年以工程师身份加入福特后,一直在福特任职,近期担任汽车安全工程全球总监,此前她曾协助监督许多福特车型的内饰、外观、底盘与电动零组件工程。(彭博)
■代工苹果汽车AppleCar?富士康回应:不对市场流言予以评论
虽然苹果此前与多家汽车制造商接触,但最新的消息显示,苹果在汽车领域的订单有可能委托于组装iPhone的长期合作伙伴鸿海集团,即“富士康”母公司。来自LeaksApplePro的爆料显示,苹果汽车的开发正在进行当中,正式发布仍将在2025年或2024年底。对于这一消息,5月4日,富士康方面表示不对市场流言予以评论。但从此前的动作来看,富士康正在不断加大汽车代工领域的投资以吸引苹果的注意。(第一财经)
■高通将会为大众汽车集团提供自动驾驶芯片
高通技术公司将为大众汽车集团旗下的软件平台CARIAD的软件平台提供系统级芯片,旨在实现辅助驾驶和最高达L4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据悉,这一芯片组合将会被应用在大众汽车集团2025年之后推出的车型。(新消费日报)
■滴滴布局无人驾驶卡车,意图进军万亿级干线物流市场
一家头部汽车供应商表示,该公司正与滴滴对接Robotruck项目合作。接近滴滴的一位人士也表示,滴滴Robotruck项目大约在1年半之前搭建团队,由CTO韦峻青带队,团队主要在北京,广州和上海也有办公室。(第一财经)
■特斯拉将在上海设立第二工厂,年产量有望突破100万辆
据海外媒体消息,特斯拉计划在上海工厂当前临港超级工厂附近,另建一座新工厂以扩大产能。新工厂预计将生产Model 3和Model Y车型,年产能为45万辆。新工厂完成扩建后,将助力特斯拉将上海工厂的总产能提升至每年100万辆。(electrek)
■石头科技创始人造车项目新获2亿美元融资,预计明年出车
石头科技创始人兼CEO昌敬的造车项目“洛轲汽车”已在近期完成约2亿美元D轮融资,项目估值20亿美元,领投方是美国对冲基金Coatue,红杉资本、IDG资本等跟投。洛轲汽车首款车预计2023年上市,定价30万-50万元区间,昌敬的想法是在增程越野车这个细分市场打出爆款。(36氪)
■美国能源部启动31.6亿美元计划,着力提升本土电动汽车电池供应链水平
美国能源部在其官网宣布,将从两党基础设施法案中获得31.6亿美元,用于美国本土电动汽车电池制造业的发展。31亿美元将用于投资新建、改造和扩建与电动汽车电池相关的设施,6000万美元将用于废旧电池的回收和再利用。(财联社)
医 药 生 物
■全球首支奥密克戎株灭活疫苗临床第一剂接种完成
5月1日下午,由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临床研究,正式在浙江省杭州市完成第一剂接种。这是全球首支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进入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澎湃新闻)
■辉瑞口服新冠药Paxlovid用于成人暴露后预防效果不佳
辉瑞对外公布了一项研究其口服新冠药Paxlovid用于暴露后预防的II/III期临床(EPIC-PEP)研究情况,结果显示该药用于成人暴露后预防效果不佳。该研究共纳入了2957名成人,这些人新冠抗原检测为阴性,在96小时内接触过一个有症状且抗原检测为阳性的个体。据显示,与安慰剂相比,在接受PAXLOVID 5天和10天的成年人中,预防感染的风险分别降低了32%和37%,但这些结果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因此,辉瑞方面表示,该药用于通过家庭接触暴露于病毒的成人中,在降低有症状的感染上,未达到主要研究终点。(财联社)
■瑞科生物:重组蛋白新冠疫苗ReCOV获批在中国开展临床试验
瑞科生物宣布,其重组蛋白新冠疫苗ReCOV的临床试验申请已获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批准。记者进一步获悉,较于其他新冠疫苗品类,ReCOV的特色在于运用了由企业自主研发的水包油型BFA03佐剂,并采用RBD-NTD双组分抗原设计,对奥密克戎、德尔塔等变种病毒具有良好的交叉中和作用和免疫持久性。企业方面表示,ReCOV作为混打“加强针”的临床试验,已在阿联酋等国家展开,并已形成年产新冠疫苗1亿剂以上的产能,可快速扩产至年产3亿剂规模。(科创板日报)
■斯微生物自主研发的新冠病毒mRNA疫苗获国家药监局批准开展临床试验
斯微(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新冠病毒mRNA疫苗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将开展临床试验。此次获批开展临床试验的是斯微生物研发的迭代疫苗。该疫苗在研发设计中包含了德尔塔、奥密克戎等多种新冠病毒变异株均有的D614G突变,对当前新冠病毒流行株具有保护效力,有一定的广谱性。(科创板日报)
■智飞生物:子公司与荷兰Intravacc公司就新型百日咳疫苗开发达成合作
据智飞生物微信公众号消息,智飞绿竹宣布公司已与荷兰Intravacc公司签署《疫苗开发和许可协议》,双方将合作开发基于Intravacc公司疫苗专利技术生产的新型百日咳疫苗。Intravacc将向智飞绿竹提供改造菌种在内的所有技术资料,并就疫苗开发提供技术支持。智飞绿竹将负责目标疫苗在约定区域内的工艺研究、动物安评,临床试验和商业化销售。(科创板日报)
■国家集采胰岛素落地措施公布
国家医保局办公室、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完善国家组织药品(胰岛素专项)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配套措施的通知。其中提到,在医疗机构与中选企业签订采购协议后,医保基金按不低于年度协议采购金额的30%预付给医疗机构,医疗机构要在交货验收合格后次月底前与企业及时结清货款。开展DRG/DIP支付方式改革的地区,首年不调整相应病种(病组)医保支付标准,后续调整要统筹考虑成本变化,科学合理调整。(36氪)
■中国信通院:2022年一季度我国医药制造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
中国信通院发布报告称,由于疫情防控带来的需求支撑,2022年一季度我国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在去年高基数基础上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增速高于工业总体5.3个百分点。受新冠检测类、治疗药物类等企业效益拉动,3月份医药制造业利润总额增速由负转正增长12%,带动一季度降幅较前2个月收窄8.7个百分点。受国外防疫物资需求旺盛影响,一季度医药制造业出口交货值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同比增长14.5%。(36氪)
■我国科学家实现二氧化碳到葡萄糖和油脂的人工合成
《自然·催化》近日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经过一年半的努力,我国科研人员通过电催化结合生物合成的方式,将二氧化碳高效还原合成高浓度乙酸,并进一步利用微生物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油脂)。这一成果由电子科技大学夏川课题组、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于涛课题组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杰课题组共同完成。(财联社)
新 能 源
■韩国三大动力电池商第一季全球市占率略降
韩国三家汽车电池制造商今年第一季度在全球范围内的动力电池装车量实现两位数的增长,但其市占率有所下滑。据韩国市场调研机构SNE Research于2日发布的数据,今年第一季度在全球范围内注册登记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装车总量达到95.1吉瓦时 (GWh),同比翻番。韩企方面,LG新能源的电池装车量同比增加39.1%,为15.1吉瓦时,排名第二。但其市占率为15.9%,较去年同期(22.1%)有所降低。SK on的电池装车量同比猛增141.9%,为6.3吉瓦时,位列第五。其市占率从5.3%升至6.6%。三星SDI同比增加26.2%,但市占率从5.8%降至3.8%。由此,该三家韩企的全球市占率同比下降6.9个百分点,为26.3%。(韩联社)
■川崎重工大型液化氢运输船设计获原则性批准
日本船级社(ClassNK)在官网宣布,为川崎重工配备四个液化氢储罐的16万立方米船舶的设计颁发了原则批准 (AiP)。日本船级社还为适用该船的货物装卸系统(CHS)和使用氢气蒸发气体作为燃料的双燃料主锅炉颁发了原则性批准。基于CCS、CHS和锅炉的原则性批准,以及对船舶布置、船体结构/稳定性、发电/配电系统以及氢气防火和灭火理念的验证,日本船级社确认这种设计可以实现大规模的氢气运输。(科创板日报)
■国家能源局:首批沙漠戈壁荒漠新能源项目近九成开建
据国家能源局消息,我国首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提速。包括华能内蒙古上都第三风电场等一批新能源工程近日开工。截至目前,一亿千瓦的装机规模已开工近九成,各项工程进展顺利。(财联社)
■中国驻英大使:中英在氢能领域开展互利合作前景广阔
为纪念中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50周年,首届“中英氢能合作论坛”4月28日在曼彻斯特举行。郑泽光大使在开幕式上发表题为“加强绿色氢能合作,打造中英合作新亮点”的重要讲话,他表示此次论坛恰逢其时,既是贯彻中英领导人关于加强绿色发展合作的重要行动,也是武汉和曼彻斯特友城合作的务实举措,对于助力中英关系在新起点上释放新活力、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中英在氢能领域各具优势,合作意愿强烈、潜力巨大,中方愿与英方一道共同努力,支持两国绿色氢能等各领域务实合作,推动双边关系在对话与合作的正确轨道上行稳致远,更多造福两国人民,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更多贡献。(财联社)
■机构:全球氢能电动汽车第一季度销量3939辆 同比减少2.7%
据市场调研机构SNE Research公司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全球氢能电动汽车销量为3939辆,较去年同期减少2.7%。虽然受2021版NEXO销量减少影响,现代汽车氢能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减少5.4%,为1710辆,但仍以43.4%的市场份额领跑。去年同期的销量冠军丰田(33.9%,1337辆)和本田(3.9%,154辆)紧随其后。(韩联社)
半 导 体
■高通将于2023年发布高性能PC处理器
高通在二季度财报会议上表示,高通正在开发PC处理器,该项目领导者曾参与苹果M1的开发工作,高通方面介绍,合作伙伴SoC的送样时间定在2022年8月左右,零售产品的出货时间定为2023年。(科创板日报)
■全球碳化硅、氮化镓功率半导体市场预计2022年将达到18.4亿美元
记者从Trend Force集邦咨询化合物半导体线上交流会上获悉,全球碳化硅、氮化镓功率半导体市场预计2022年将达到18.4亿美元,2025年会进一步增长到52.9亿美元,成长非常迅猛。目前,碳化硅功率器件搭载到新能源汽车上的时机已成熟。Trend Force集邦咨询化合物半导体分析师龚瑞骄表示,化合物半导体企业受资本市场青睐,山东天岳今年登陆科创板,天科合达等也准备IPO,泰科天润、英诺赛科等获得融资。“在今年18.4亿美元的市场中,碳化硅占16亿美元,氮化镓约占2.5亿美元。” 龚瑞骄说,从2022年的应用市场看,碳化硅半导体67%将用于汽车,26%将用于工业,其余用于消费和其他领域;氮化镓半导体70%将用于快充等消费电子领域,23%用于工业,4%用于汽车。(第一财经)
■日媒:日本强化与美国在尖端芯片上合作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半导体在经济安全保障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出于半导体采购依赖台湾企业的危机感,日美将强化合作。报道说,两国政府将合作构建最尖端半导体供应链,近期将就在比2纳米技术更领先的领域进行合作,以及以中国为设想建立防止技术外流的框架等达成一致。报道说,日本强化与美国合作的目标是在2纳米产品方面追赶台湾和韩国企业,争取在更高性能的产品开发上实现领先。(环球网)
■韩国8英寸晶圆厂增长强劲 业内称需求仍有向上空间
韩国几家8英寸代工厂2021年利润增长强劲。业内消息人士称,过去两年,二手8英寸晶圆厂设备价格飙升。多数韩国制造商认为,8英寸晶圆厂产能的需求仍有增长空间。(台湾电子时报)
■韩国4月半导体出口同比增长15.8%
韩国4月出口同比增长12.6%,创14个月来最低增速,其中,半导体出口同比增长15.8%。(财联社)
元 宇 宙
■Pico将上调今年VR设备出货量目标至180万台
由于营销效果远超预期,字节跳动将调高旗下公司Pico的VR产品2022年销售目标至180万台,而此前的原定目标为100万台左右。一位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整个内容生态的进一步发展,未来行业将步入快速发展期。(上海证券报)
■腾讯高级副总裁谈元宇宙:2030年才有望迎来质变
腾讯总办成员、高级副总裁马晓轶表示,如果要给元宇宙规划一个路线图,现在讨论元宇宙的细节还太早。“如果看短期1—3年,我(对元宇宙的态度)比大部分人更加悲观,看长线的10年之后,我会比大部分人更乐观,会认为这些新技术的场景会为整个人类社会带去很大的变化”,在马晓轶看来,实现元宇宙的一些关键技术会在2025—2027年之间大规模面世,而真正铺开来做,要等到2030年。(21世纪经济报道)
更 多 硬 科 技
■《海牙协定》5月5日在我国生效
今年初,我国正式加入了《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注册海牙协定》(以下简称《海牙协定》),该协定将在5月5日正式生效,按照《海牙协定》规定,申请人只需要提交一份国际申请,就可以在相关缔约方寻求外观设计的保护,极大方便了申请人,提高了注册效率,同时也降低了注册成本。据了解,《海牙协定》是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管理的重要知识产权国际条约之一,与《商标马德里协定》和《专利合作条约》一起,共同构成工业产权领域的三大业务体系。(中国经济网)
■2021年上市公司研发费用突破万亿元大关
Wind数据显示,2021年,3967家可比上市公司研发费用支出合计11021亿元,同比增长26.23%。其中,研发投入强度(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超10%的公司达512家,计算机、医药生物、电子三大行业排名靠前,研发投入对业绩的正向贡献越来越明显。(中国证券报)
■机构:一季度全球云服务支出同比增长34%至559亿美元
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发布报告指出,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云基础设施服务支出同比增长了34%,达到559亿美元。三大云服务厂商AWS、Microsoft和Google受益于云计算采用率的增加和使用规模的扩张,其总支出占全球用户支出的62%,同比增长了42%。(财联社)
■上海市科委推出三大类科技信贷产品,助力科技企业复工复产
据悉,为积极助力科技企业复产复工,疫情期间,上海市科委联合银行、保险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推出各类科技信贷产品,供不同阶段科技企业选择。科技信贷产品主要有三类,分别是科创助力贷、科技履约贷、科技小巨人信用贷。(上海证券报)
■一箭双星,我国成功发射四维01/02卫星
北京时间2022年4月29日12时11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四维01/02两颗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为国内自然资源、测绘、海洋、环保等行业,以及城市安全、数字农村等新兴市场提供商业遥感数据服务。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17次飞行。(央视新闻)
■普华资本独家投资商业航天公司“众星志连”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商业航天公司“众星志连科技”于近日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普华资本独家投资。该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公司微小卫星研发投入及星座试验星的研制。(科创板日报)
硬科技 │ 今日最in
关注与硬科技各大领域相关的每日最新资讯,让读者纵览市场热点、技术动态、公司新闻、投融资信息、知产热点等全面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