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代文论课程全集 共30讲 2020年春

2022-04-30 10:56 作者:我真不是本雅明  | 我要投稿

老庄文艺美学思想

(一):天地大美:

1:对“人为”的一切持否定态度,对“天然”的事物给予最大的肯定

2:尊重事物客观存在的内在规律,而不应当以人的主观意志去任意违背它

3:把自然作为最高的审美对象是一种非功利的、纯艺术的审美观。

4:自然美观念的形成——创作追求。

5:文学创作题材扩大——山水诗画集体流派的形成和发展。

6:人从异化回归到自然状态,打破精神枷锁,恢复自由天性,实现美的人生的思想。

7:对中国文论中反对雕琢、崇尚自然的美学理想和审美情趣的形成起了奠基作用。

(二)天籁

三种声音:人籁:人们借助乐器吹出的声音

地籁:自然界各种不同的孔窍发出的声音,靠风力 形成,不是最自然的

天籁:众窍“自鸣”之美,各有自己天生之形,承受自然飘来之风而发出各种自然声音。(郭象:此乃无乐之乐,乐之至也)

——没有虚伪造作,更能感染人。

——诗歌的本质与诗歌生成的问题——天籁反映着人先天形成的最初的对节奏的感觉。

(三)朴素自然审美观影响

文学批评标准:

——注重无人为造作之痕迹的合乎天然的艺术创造

——主张朴实无华,自然天成

陶渊明:“清悠澹永,有自然之味”(王世贞《艺苑厄言》论陶诗语)

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苏轼“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

二:言意关系问题

(一)“可道”与“常道”

《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言意矛盾

(二)言不尽意(现象)

《庄子·天道》: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之所以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

《庄子·秋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

——“意”不可以言传的

——原因:文字语言有局限,不可能把人的复杂的思维内容完全传达出来

言——公共性——“言”是约定俗成的

意——私人性——“意”是因人而异的

问题:个性化的思想如何纳入公共性的语言系统?以意逆志—言意合一

(三)得意忘言(方法)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解决言不尽意又运用语言文字的矛盾的基本方法。

——把语言作为“得意”的工具。利用语言可以表达的方面借助比喻、象征、暗示等方法,来启发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引起人们对生活中经验过的某种认识和印象的回忆联系和形成许多更加丰富的思维内容,以获得“言外之意”。

(四)道家言意关系论的意义:

要求文学作品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刘勰《文心雕龙》“义生文 外”“言外之意”

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二、创作主体心理问题

(一)虚静、涤除玄鉴

《老子·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老子·第十章》:涤除玄览

1、“虚静”的内涵:

“虚”是对内心而言—虚内,则精神洁净

“静”是对外物而言—静外,则无知无欲

虚静:要求创作主体(审美主体)排除一切客观因素干扰,内心虚静,然后方能洞察宇宙、览知万物

(1)无功利:即指无日常使用的思维方式与态度。

(2)整体:思维对认知对象的全息性与整体性把握。

(3)本质:对事物还原性的本来状态的深刻把握。

(4)物化:思维主体与被认知对象一种体验性的完全融合程度。物、化

(5)自由:思维主体无定性、无约束的自由理解与想象。

(6)真实(还原):事物以本来的面貌呈现给意识,而这时意识则还是还原的纯粹意识状态。

2、“虚静”的原因:

(1)主客体关系:无心无欲状态,才能全面深刻地把握认知对象。

(2)认知主体:无心无欲的状态,认知主体的心灵最自由、最完美的状态。

(3)认知客体:取消对立面,达到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的和谐,与“道”的和谐统一。

(二)心斋、坐忘—进入“虚静”的方法

《庄子·人间世》: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心斋:空虚的心境,即超越功利的审美心境、审美态度。

《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为坐忘。

坐忘: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经验,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这样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

(三)物化

——主体的自然和客体的自然和二为一、物我两忘,这就是物化的境界,即“以天和天”。

(四)道家对创作主体论的影响

——体现了中国古代思维方式上的重要特点,即重在内心的体察领悟,而不重在思辨的理论探索。

三、文质关系问题

(一)美言不信:“归真返朴”

(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1:大音希声:最大的声音就是没有声音;最大的声音听来反而是稀疏的;“希声”即“无声”;“大音希声”乃天乐;“大音”即合道之声

2:希声即无声

(三)遗形取神

庄周在这里以丑为美,重精神、轻形躯。遗形取神

影响:

绘画:以形写神,气韵生动

雕塑:秀骨清像,婉雅俊逸

诗文:神韵

叶维廉《中国诗学》《言无尽·道家知识论》


汉代的文论

汉代:经学时代—传统儒学转为经学:先秦儒家从民间上升为官方话语;在野阶层转变为君权与士人合作共谋的主流意识形态

汉代诗学:作为儒家意识形态建构工程的一部分而存在。文学的艺术性和审美愉悦性获得了发展,辞赋特征的“丽”已被捕捉到。

汉代文论:《毛诗序》、司马迁:发愤著书;王充对楚辞、汉赋的评价

《毛诗大序》——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并非系统化的专论,依托诗经)

——先秦到两汉儒家诗论的总结

——进一步阐述了诗歌言志抒情的特点和诗、乐、舞的相互关系——突出强调了诗歌的社会功能,肯定了时代和政治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毛诗大序》创作背景

1、背景问题:

汉代传《诗》的有齐、鲁、韩(三家诗,今文今学派)、毛(古文)四家

(1)汉代独尊儒术是《毛诗序》话语权的基础

《毛诗序》的成功之处在于对儒家文艺理论的整合。儒家话语与封建专制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有一个稳定的核心权威体系

(2)教化大义是《毛诗序》话语权的核心

2、结构问题

《毛诗序》有《大序》、《小序》

《小序》:逐篇解释每一首诗的题旨和用意。

《大序》:是在诠释《关雎》之时借题发挥,敷衍出的一篇长文,简明扼要的阐释了诗歌的本质、作用、内容、题材和表现手法等基本问题,反映了作者对诗歌乃至整个文学的根本认识,可以看作是《毛诗序》的总论。

3、流传问题

魏晋至隋唐:虽有毛、郑之争,但都共尚《毛诗》

唐:孔颖达奉敕作《毛诗正义》

宋:从欧阳修《诗本义》到郑樵《诗妄辩》、王质《诗总文》,渐渐形成“凝序”一派

(二)《毛诗大序》作者

汉人毛苌、子夏、毛公、卫宏、诗人、门人、村野妄人

《毛诗大序》解读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feng第四声,感化)天下而正(端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此处代指百姓)焉,用之邦国焉。

风,风(feng第四声)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对《国风》之“风”含义的解读

(对《关雎》的解读)

2、艺术本体论(现代文学理论)

(1)情致关系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2)艺术社会功用论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3)艺术体裁和表现手法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正风”、“正雅”西周王朝兴盛时的作品

“变风”、“变雅”西周王朝衰落后的作品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4)对诗经篇目进行解读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三、《毛诗大序》的价值和意义

(一)文艺本质问题

1、情志统一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诗歌本质:抒情言志,情志统一,集于中而发于外

情,是感情情绪,个人性—感性认识—人喜怒哀乐之情;志,是意志怀抱,社会性—理性思考—人伦政教礼义得失——价值:“情”“志”并提,先秦未见


(1)问题:言志和缘情是否是不同观念系统的理论话语

——朱自清《诗言志辨》:言志和缘情不能混为一谈

——言志和缘情并无分野:《毛诗序》情志是二合一的东西,只是表现上有侧重;—字源角度:先秦文献中,“情”字大多数含义是“实情、情理”,强调真实—“诗缘情”也并非脱离儒家思想观念,仍旧以政教伦理为旨归

(2)问题:“情”在《毛诗序》中的定位是什么?

——欧阳祯人《先秦性情思想研究》

A:《诗》三百产生的诱因和出发点:“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a:情—言—嗟叹之—永歌之(乐)—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b:情—声—音(《诗》)—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B、变风、变雅的触发点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二)文艺的社会功用

1、发乎情止乎礼的情感规范

提出诗歌必须起到“经夫妇,成教化,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作用。

(1)反映儒家文艺思想的保守性,发挥了“温柔敦厚” 的诗教说

(2)从文艺美学的角度说,有限制的抒情也很合乎创作的辩证规律

(3)影响:

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诗歌含蓄、蕴藉的风格和重视抒情性与“情志统一”的传统的形成

A: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B白居易的批判暴露现实的诗歌;C:西游记

2、诗与政教关联的文学价值论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诗歌是现实政治、社会状况的反映

——突出了诗歌与社会现实的密切联系

3、讽谏说

“上以风化之,下以风谏之,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明确地提出了讽谏的问题,充分肯定了文艺批评现实的意义与作用。

——“讽谏”说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社会现实,批判社会黑暗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作了比较明确的论述

4、《毛诗序》功利诗学观的成因

(1)历史根源:整个“乐”诗在采编的时候,就注重了诗歌的政治性,在教化的时候也不注重文本本体,更关注人们赋诗言志;汉代诗歌对先秦文学采用兼收并蓄的主张,注重经世致用

(2)现实原因

(3)文化基础

(三)艺术体裁和表现手法

1、“六义”说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比,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诗经》三百余篇的体彩分类,赋比兴是艺术表现手法归纳

《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2、“变风变雅”说

刘冬颍《诗经变风变雅考论》

(1)变风变雅为论刺之作

(2)变风变雅为商音、变调之作

(3)通过具体的诗篇加一界定

3、“四始”说

四始是指《风》《小雅》《大雅》《颂》四者的开始

四、《毛诗大序》对中国文学的负面影响

(一)遮蔽了文学性:《毛诗序》本已经注意到文学“吟咏情性”的特征,在提出情性的同时,限之以“止乎礼义”,贵之以“厚人伦,美教化”,又把它给降服了

(二)影响了文学发展—雅俗分明

(三)中国情诗的确实:“非性”性禁忌


魏晋文学理论:魏晋风度与文学自觉

 

产生出了一大批理论性、系统性的文学理论著作,主要形式为评点式

问题(1):为何魏晋时期的文艺理论以评点为主要方式?

问题(2):如何理解魏晋时期的文学自觉?

几种观点:

魏晋风度是基于人类最基本的生命意识与观照(李泽厚、刘成纪)

魏晋风度是一种超越(冯友兰)

魏晋风度是一种建构在行为风范、生存范式的人格美(余英时)

魏晋风度意味着觉醒、解放与自由(宗白华、张岱年)

魏晋风度是一种诗化的、审美的人生(陈洪、宁稼雨)

魏晋风度是一种在中国文化意识史上有着悠久而广泛影响的精神境界

一、魏晋风度的时空问题

问题:魏晋风度及玄学是全国性还是地域性的?——地域性(曹魏和西晋时期)

(一)空间地域上

1、唐长孺引用《世说新语》南人之学和北人之学的说法:

褚季野(褚襄)语孙安国云:北人学问,渊综广博。孙答曰:南人学问,清通简要

2、东晋僧人支道林: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对知识广博性的了解);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对于意义的深刻性的挖掘)

南人—请通简要—强调思想性—魏晋经学:新经学(强调经典本旨,王弼)

北人—渊综广博—强调知识性—汉代经学:旧经学(强调名物度数、训诂)

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

(二)时间年代上

1、魏晋风度,即以魏晋为界(鲁迅、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

2、魏晋+刘宋(李泽厚《魏晋风度》)

3、汉末魏晋南北朝概括进来(刘师培、冯友兰、宗白华),一般指曹魏和西晋

二、魏晋士大夫的特征

门阀士族:财富和地位上有极其尊贵的地位:时代和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

1、魏晋士大夫:集中现世优势

(1)社会财富的拥有者—石崇和王恺

(2)政治权利的拥有者—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3)文化资本的拥有者

(4)社会关注的焦点

——文的自觉、人的自觉?

2、魏晋士大夫:放弃政治追求

有能力的人,有力量的人完全放弃政治追求—士大夫缺乏承担意识

原因:(1)汉末建安年间,前面有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影响的焦虑

(2)当时没哟任何价值的政治选择

三、魏晋思想的两条线索

(一)鲁迅的线索——药与酒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与酒之关系》《而已集》1927

魏晋风度及两个重要线索:药、酒

1、药的线索:五石散(寒食散)——极为注重自己仪表——尊重礼法

特点(1)善玄谈(2)美姿仪(3)性自喜

2、酒的线索:竹林七贤(刘伶、阮籍)——一个极为激烈情感表达的人——不拘礼法

特点:(1)纵酒酣饮,以放达为欢;

(2)不拘礼法,以自然为乐

(3)好言老庄,以齐物为心

(4)弹琴咏诗,以和声为至

(二)王瑶的线索——时间与死亡

王瑶《中古文学史论》

1、对时间、死亡的敏感

——原因:敏感到了时间、死

——药是为了保持形体,是为了克服死亡

——酒是为了逃避死亡,是为了逃避痛苦

——问题:时间与死亡对于魏晋士大夫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

阮籍《咏怀诗·十九》;《列子·杨朱》

(1)死亡是人生的绝对否定性环节—消磨一切差异—美好也就不再可能(酒中逃避)

(2)“药”的精神体现的是一种客体化原则—维持个体差异—与礼的原则有关(药里追求)

2、《礼记·乐记》“礼别异,乐合同”

药—礼的精神(礼别异:对自我边界的切齐,与别人之间的差异)—日神精神—词与物的关联,注释;

酒—乐的精神(乐合同)—酒神精神—诗性的思考风格,语言的自由

3、为何会有这种二分?

(1)选官制度

a:汉初——皇族、军功、财产、杂途

董仲舒:乡里选举,茂才,孝廉

b:曹魏——唯才是举,九品中正

(2)时代风气:人物理论(品评人物)

a:人物理论:刘劭《人物志》

中和之性——淡而无味——圣人

偏至之才——中人(否定人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改变自己的性格)

偏至之才:没有确定性格的人——小人

不可转移—把自己的风格做到极端—把自己易于偏的性情表现出来——二分的风格出现

b清议:主要谈人物

——评价人物开始越来越重原则,越来越重视一以贯之的东西,人物的细节不再重要

——品评方式

 

四、魏晋文学自觉地问题

一、“魏晋文学自觉说”的提出:

1、日本·铃木虎熊

1920年日本《艺文》发表《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自觉时代》

1925年《中国诗论史》“魏的时代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

原因:汉末以前没有离开过道德论的文学观—不可能从文学自身看其存在价值的倾向

证据:《典论·论文》

(1)曹丕在《典论·论文》里开始了对于作家的评价

(2)曹丕说“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其所谓“经国”,恐非对道德的直接宣扬,而是以文学为经纶国事之根基——这是从道德论的文艺观转向的重要标志

(3)曹丕提出的诗赋欲丽的观点“这是根据不同的文体说明其归趋之异”

曹丕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观点

2、鲁迅:

1927年9月,鲁迅应邀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上作了题为《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著作演讲——把自觉与脱离政教相联系

——与西方近代“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的纯文学相比附

3、影响:

40年代,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以魏晋南北朝为纯文学、唯美文学兴起的时代

80年代,李泽厚《美的历程》—“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联系起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90年代,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

(2)对文学的各种题材和风格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就是更重要的是对各种题材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二、“魏晋文学自觉说”的挑战

1、汉代文学自觉

龚克昌《汉赋—文学自觉时代的起点》

詹福瑞:在汉代,文学已渐趋独立,文学观念也渐近自觉

2、战国楚辞自觉说

张少康

3、先秦文学自觉说

刘欢《文学创作的自觉时代始于先秦》

4、宋齐说

刘跃进《门阀士族与咏明文学》

(三)、“文学自觉”的标志

1、创作主体的觉醒

2、文学的独立,将纯文学的独立和新文体的确立——提高文学的地位和价值

3、作品的内在自觉与表现方式的自觉

——内容上抒情特征普遍化

——艺术上审美特征凸显化,注重文采、修辞

4、作家文学观念与文学批评的自觉

——对文学的本质规律有了深刻认识和把握,以此为创作

——文学挣脱了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以此为创作

——“纯文学”概念,“为艺术而艺术”——摆脱功利主义

5、文学风格的成熟

四、“文学自觉”概念的辨析

中国五四以来所采用的文学概念,是沿袭近代西方的文学观念

1759莱辛在《关于当代文学的通讯》一书中,初步赋予“文学”一词现代意义

1800年法国斯达尔夫人发表《论文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一文,标志现代意义“文学”的真正确立

——现在使用的文学是一一种现代现象

——背后的理论基础,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笛卡尔以后的二元对立思辨方式,以及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

 

“魏晋文学自觉论”无疑是用西方近代的文学观念来观照魏晋的产物,有着强烈的“以我观物”色彩。鲁迅对此曾经明白地表示说,如果“用近代的眼光看来”,魏晋文学是自觉的。

在自觉说的引导下,魏晋文学被简单的纳入现代性的框架之中,它自身鲜明个性被淹没了。

 

《典论·论文》概况

一、《典论·论文》

1、基本情况:《典论》:论文总集,5卷22篇

——《论文》:专论文章文学——论写作

——郭沫若《论曹植》:文艺批评的初祖

——没有论述创作规律的问题(一《文赋》为最早)

——文:指的是广义的“文”,包含了现代意义上的文章和现代意义上的文学

2、写作时间:

建安十六年,211年;(不准确)

太子时期:——建安二十二年(217);吉安娜二十三年(218)

黄初时期:建安二十五年

二、曹丕简介

曹丕于东汉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217)被立为魏王太子。

——220年,曹操逝世,继位为丞相,同年篡汉,自立为帝,都洛阳,国号魏,改元黄初

——黄初元年(220)命其制定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

——黄初七年,曹丕病逝于洛阳,谥号文帝,庙号高祖


《典论·论文》文章解读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zhu,上声)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伯仲之间)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文人相轻)

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敝帚自珍)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

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文人相轻这类),而作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

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

【徐干“时有齐气”的问题】

《三国志·魏书》(裴松之)“粲长于辞赋,干时有逸气,然非粲匹也”

《昭明文选》“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

《艺文类聚》“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逸气,然粲匹也”

《文心雕龙·风骨》“论徐干,则云时有齐气;论刘祯。则云时有逸气”

——“齐气”与“逸气”,“然”与“然非”两处——衍文(草书“然”“非”二字形近)

【“齐气”何解?】

——言齐俗文体舒缓,而徐干亦有所累。《汉书·地理志》曰“故齐诗曰‘子之还兮,遭我乎猱之间兮’,此亦其舒缓之体也”。


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同俊)也。

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

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己为贤。

——为何无法客观评论?错误观念:

——贵古贱今——好古

——向声背实——好名

——暗于自见——自恋

王粲、徐干——虽张蔡不过(张衡、蔡邕)——与古人相提并论——王粲>徐干

陈琳、阮瑀——今之俊——与今人相提并论

应玚、刘祯(和而不壮、壮而不密)

陈琳、阮瑀>应玚、刘祯

孔融

王粲>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祯>孔融

——曹丕的论证方法:比较法——委婉地评论当代人物(好朋友)

——这个批评其实应该有隐喻曹植

曹丕:重视辞赋和章表书记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书论宜,铭诔尚,诗赋欲。——归纳提出标准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qiang上声)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说明“气”是“人之气”,具有先天不可转移的属性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

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融等已逝,唯干著论,成一家言。


《典论·论文》全篇结构

主旨:对文学的认识

1、论文

(1)不正确态度

现象: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原因: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现象:贵远贱近,向声背实

原因:暗于自见,谓己为闲

(2)正确的态度

审己以度人

2、论文

(1)论文以“气”

a:文以气为主

b:气之清浊有体

c: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2)评论建安七子优劣

(3)分文体为四科八类

(4)肯定文学的价值: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


《典论·论文》的相关理论命题

一、才性论

曹丕:平行的比较研究,从比较中指其所长揭其所短,从中比较出风格reset

——建安七子:作家的才能各有所偏,而通才极少

——一个作家只有当他的才能特点和文学体裁特点相统一时,才能发挥其所长,有所成就

1、批评“贵远贱近,向声背实”、“文人相轻”

2、文学批评原则:审己以度人

——进行公证实事求是地评论。要求持一种比较客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批评文学

3、《人物志》对《典论·论文》的思想原则启迪和影响(1)对“以己观人”的否弃与“文人相轻”的剖析

(2)“以耳败目”与“向声背实

(3)从依乎五质到文以气为主

二、文体论

1、四科八体:四科八种,这四科的末异以雅、理、实、丽来区别。文体不同,风格也随之不同,这也是最早提出的文体不同而风格亦异的文体风格论

——前两科是无韵的,后两科是有韵的

——已经含有区分文、笔或散、韵两大类的观念

2、本同末异

——文章本质是一样的,用语言文字来表现一定的思想或情感内容,但具体表现形态则有所不同

——各种文体既有共同的原则,又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既要研究普遍的法则,也要研究特殊的规律。

——标志着文体分类及特征的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3、诗赋欲丽

——指出文学作为艺术区别于其他题材文章的美学特征“丽”,认识到文字应该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表明魏晋时代的文学已经逐渐走向自觉的时代。

三、“文气”说

1、“气”的含义问题:

(1)“文气”的历史渊源

先秦:《周易·系辞》:气是世界构成的基本元素

战国:精气说——气是万物之本源《管子》

汉代:《春秋繁露》用气来解释世界的生成。

《黄帝内经》既来说明人的生理病理现象。

钟嵘:《诗品》——气是艺术的根源,艺术感染力

(2)天之气——人之气——文之气

——作家的风格气势,

——“气”是作家不同的个性所形成的,是作家在本性,气度,情感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风貌在文章中的体现。

(3)“清气”、“浊气”

“清气”:竣爽超迈的阳刚之气

浊气:凝重沉郁的阴柔之气

(4)不能以移子弟

强调创作个性的独特性及不可能改变性,认为文气的不同是因为人的天赋秉性不同,因而无法以人力改变。

四?文学价值论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

1、文学自觉说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这种文学价值观是传统思想的重大突破,是文学自觉的一种表现

2、非文学自觉说

理由:“文章”非“文学”;创作动机是为了安抚文人(《典论·论文》作于曹丕为太子之后;

恰是曹丕、曹植权利之争的白热化阶段,双方的矛盾因为曹丕入住东宫而趋于公开化;

提升文章的价值,可以让那些在政治斗争中战队错误的文人找到人生的慰藉,以减少对即将掌权的曹丕集团的抵触情绪

《与王郎书》“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有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没入著篇籍”,初衷是为了劝导和安抚邺下文士)

曹丕虽然有政治上的用意,但也是符合文学发展的要求的。时代虽然已经达到了这个水平,但能够拨开迷雾,提炼为鲜明的口号,却是需要这个时代的先鸣者的。


c

陆机《文赋》

——上承曹丕《典论·论文》,下启刘勰《文心雕龙》

——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论述文学创作问题的重要著作,反映了西晋一代的文学创作实践

1、陆机:261~303

字士衡,祖父陆逊,父亲陆抗;20岁时吴国被灭,回到家乡,闭门读书;太康末年289,与弟弟陆云来到首都洛阳;

2、《文赋》:写作时间:杜甫《醉歌行》“陆机二十作文赋”;怀疑:作于陆入洛之后,无充分证据

研究:张少康《文赋集释》/赋:韵文的形式,讨论文学问题


陆机《文赋》原文解读

小序:作《文赋》的缘由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

——美丑有一定的规律,变中又不变的标准

每自属文,尤见其情。

——恒患关系、意物关系

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知易行难

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它日殆可谓曲尽其妙。

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尔。

《文赋》(序)的四层声音

1、陆机对创作问题的认识来自于两方面

(1)对前人作品的研究(2)对于自己创作的总结

2、感到创作中遇到的难题:“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要解决意与物、文与意的关系

——意不称物指构思内容不能正确反映思维活动的对象

——文不逮意指文章不能充分表现思维过程中所构成的具体内容

——逻辑顺序:物—意—文

物:作者所感受的外界事物

意:感受外物而形成的文思

文:表达文思的文辞

3、文学创作有共同规律,也有变化

——共同规律(妍蚩好恶)是可以说的

——变化(随手之变)是不可说的

4、知与能的关系问题:认识与实践

——陆机重在解决“能”的问题,即侧重讲文学创作构思和技巧问题


第一段:创作前的准备(创作发生论)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颐:养 ;典坟:典籍;

——创作前的两个准备:观物(玄览);读书(典坟)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对“观物”的阐释

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懔懔:敬畏 眇眇:通“渺渺”

詠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说明文章多,像树林一样),嘉丽藻之彬彬。

——对“读书”的阐释

前两句偏重思想方面,后两句偏重文采方面

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由“读书”引发感慨,引发创作冲动,放下手中书卷,拿起笔

一、文学创作动机

1、创作动机的两个方面:观察万物;品德学问修养的积累

2、感物说(物感说)


第二段:创作构思和表达问题(创作构思论)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对“耽思徬讯”的具体描绘

——思维创作的过程的想象活动

其致也,情曈曨(眼前的场景就像出生的太阳从暗到明)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

——情与物在想象过程中的结合是艺术构思的必然结果

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

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

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

——形容艰涩的样子

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

——形容吐词顺畅的状态

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

——强调所用古文文辞的范围之广

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回应前文内容,强调想象活动“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二、创作构思问题

核心:“意”的构成与表达——情+物=意+语言=呈现

1、构思

第一阶段:进入构思想象前:“收视反听,耽思徬迅”

——将理性思维置于相对次要的位置——直觉思维

第二阶段:构思想象中:“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艺术思维是一种自由的心理运动

第三阶段:构思想象与具体物象相结合

“情曈曨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

2、表达——文辞的问题

文辞表现情感,描写物象,但又流畅也有艰涩的状态

强调要广泛吸收前人的文辞,但又要去陈言,要出新


第三段:创作的结构和布局问题

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涉及到结构问题

抱景(影)者咸叩,怀响者毕弹。

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

——因枝以振叶:本——末

——沿波而讨源:末——本

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

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

——“虎”指文章中关键的东西,“百兽”是文章枝节的东西

——“龙”指文章中主要的东西,“鸟澜”指文章具体混乱

——抓住主要的枝节就做好了

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

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眇通“妙”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始躑躅于燥吻,终流离于濡翰。

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

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

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

三:创作结构和布局问题

1、第一层次:结构问题(选义考辞~)

——强调必须恰如其分地安排好意和辞

——意比作树的主干,而文辞则是枝叶,意对文辞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重点描述状态,难易状态

2、第二层次:罄澄心以凝思~固圣贤之可钦

——对创作内容的总结。照应前文


第五段:文体特征及其艺术风格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

纷纭挥霍,形难为状。——先说“物”

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从“辞”“意”两方面谈在状物过程中的作用与关系。运用拟人的手法。

在有无而僶俛(min mian 上声),当浅深而不让。

虽离方而遯员,期穷形而尽相。

故夫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开始谈“体”的问题

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作者的特点与风格之间的关系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

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

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奏平徹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虽区分之在兹,亦禁邪而制放。

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

四、文体特征及其风格

几层关系:——体物关系

——状物——风格(个性与风格;文体与风格;对文体的总要求)

(一)论诗的特征

——把“诗”“赋”特征分开

——诗歌的特征“缘情”“华丽”

——说明纯文学的问题更受重视

(二)风格多样的成因

1、体的多变是由物的多姿多态决定的

2、风格的多样化又是和作家个性、爱好密切联系着的

3、不同文体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特定的要求,因此表现风格也就明显差异。

(三)诗缘情而绮靡

既有内容特点,又有形式特点

1、“缘情”:诗歌是因情而发,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

——魏晋时代文学自觉地重要表现

2、“绮靡”:以织物来比喻文章要细而精,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3、文学艺术两个重要特征即感情和形象。


第十九段:创作灵感论

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对文思特点进行总体描绘

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陆机认为灵感之获得非人力所能左右,而应顺乎自然

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

纷葳蕤以馺遝(读音:飒沓),唯豪素之所拟;

文徽徽以溢目,音冷冷而盈耳。

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

揽营魂以探赜,顿精爽而自求;

理翳翳而愈伏,思轧轧其若抽。

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

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

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


五、灵感问题:

1、创作过程中思有通、塞

2、对文思的通、塞进行描述

3、文思的通塞非人力之所致

4、文思的通塞无法描述清楚

灵感的基本特征:(1)突发性;(2)非自觉性



刘勰《文心雕龙》

一、《文心雕龙》研究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

(一)《文学雕龙》的研究概况

《文心雕龙》(南朝刘勰)

已经写出的专书将近600部,研究的文章已经超过10000篇

1、“龙学”的研究概况

国内:北京大学:黄侃,最早开设《文心雕龙》课程(一九一四年九月《文心雕龙札记》出版)

——刘师培—王利器—吴小如—张少康—卢永璘

国外:日本、韩国、美国、德国、俄罗斯、波兰

日本:铃木虎雄1920年,《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文学论》转章介绍《文心雕龙》;1925年在京都大学讲《文心雕龙》

韩国:车柱环:1967年《文心雕龙疏证》

德国、美国等等;1992年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

(二)《文心雕龙》的历史地位

(1)《文心雕龙》比较重要

(2)《文心雕龙》难以理解

1、历代学者对《文心雕龙》的高度评价

(1)古代评价

《梁书·刘勰传》“书既成,未为时流所称”

南朝·沈约:“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

北宋·黄庭坚——北宋孙光宪

明·张之象:“盖作者之章程,艺林之准的也”《文心雕龙序》

清·黄叔琳——清·章学诚

(2)现代评价

鲁迅《诗论题记》:将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刘勰的《文心雕龙》相提并论,媲美

2、《文心雕龙》的“难”

(三)《文心雕龙》的今传注本与重要研究著作

(1)重要版本

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

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

詹瑛《文心雕龙义证》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

王更生《文心雕龙读本》

(2)其他版本

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增订文心雕龙校注》

林其锬、陈凤金《增订文心雕龙集校合编》

(3)理论研究: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

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

张少康《文心雕龙研究史》

(4)早期版本:

“唐写本”:《唐人草书残卷本》——仅存十三篇《原道》最后两句话到十四《谐隐》篇

“宋本”:《太平御览》,引用《文心雕龙》一万两千字

“元至正本”:至正十五年(1355)

“清黄叔琳本”:本为最通行版本

二、刘勰其人

(一)刘勰生平研究情况

《梁书·刘勰传》(作者:姚思廉)

1000多字,除却《序志篇》,一共300多字

杨明照《增订文心雕龙校注》(《梁书刘勰传笺注》)

(二)刘勰生平概况:《梁书·刘勰传》

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东莞郡,山东,汉朝时设置

祖灵真,宋司空秀之弟也。——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刘勰的身世与士庶区别问题》——认为刘勰出身与庶族

父尚,越骑校尉。

勰早孤,笃志好学。

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祐,——杨明照《刘勰传笺注》:“然则舍人之不婚娶者,必别有故,一言以蔽之,曰信佛”

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

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今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

天监初,起家奉朝请。

中军临川王宏引兼记室,迁车骑仓曹参军。

出为太末令,政有清绩。

除仁威南康王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

时七庙飨荐,已用蔬果,而二郊农社,犹有牺牲,勰乃表言二郊宜与七庙同改。诏付尚书议,依勰所陈。

迁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

昭明太子好文学,深爱接之。

初,勰撰《文心雕龙》五十篇,论古今文体,引而次之。——这里的“文体”不是指现在的小说一类的文体,而是指当时在齐梁文坛上的文章风格


其序日:“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夫,故用之焉。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至于割情析表,笼圈条贯,摛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长怀《序志》,以驭群篇。下篇以下,毛目显矣。”


既成,未为时流所称。勰自重其文,欲取定于沈约。

约时贵盛,无由自达,乃负其书,候约出,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约便命取读,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

然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

有敕与慧震沙门于定林寺撰经,证功毕,遂乞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敕许之。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未期而卒。文集行于世。(《刘子》)


三、《文心雕龙》其书

(一)《文心雕龙》书名问题:

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

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夫宇宙绵邈,黎献纷杂,拔萃出类,智术而已。

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飞实,制作而已。

夫有肖貌天地,禀性五才,拟耳目于日月,方声气乎风雷,其超出万物,亦已灵矣。

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岂好辩哉?不得已也!

(二)《文心雕龙》的写作动机

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

齿在逾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

旦而寤,乃怡然而喜,大哉!圣人之难见哉,乃小子之垂梦欤!

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

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

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

五礼资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

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

辞人爱奇,言贵浮诡,

饰羽尚画,文绣鞶帨,

离本弥甚,将遂讹滥。

盖《周书》论辞,贵乎体要,

尼父陈训,恶乎异端,

辞训之异,宜体于要。

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

详观近代之论文者多矣∶至如魏文述典,陈思序书,应瑒文论,陆机《文赋》,仲洽《流别》,弘范《翰林》,各照隅隙,鲜观衢路,

或臧否当时之才,或铨品前修之文,或泛举雅俗之旨,或撮题篇章之意。

魏典密而不周,陈书辩而无当,应论华而疏略,陆赋巧而碎乱,《流别》精而少功,《翰林》浅而寡要。

又君山、公干之徒,吉甫、士龙之辈,泛议文意,往往间出,

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或因枝以振业,或沿波而讨源(文赋)

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

(1)没有整体性观照

(2)缺乏对文学根源的追寻

(三)《文心雕龙》的体系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

——前五篇:总论

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

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

至于剖情析采,笼圈条贯,攡《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

——神性:《神思》《体性》

——风势:《风骨》《定势》

——会通:《附会》《通变》

——声字:《声律》《练字》

——理论问题:创作论

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长怀《序志》,以驭群篇:下篇以下,毛目显矣。

位理定名,彰乎大易之数,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

1、全书结构

全书分50篇,前25篇为上篇;后25篇为下篇

(1)文之枢纽——总论:1——5篇

(2)论文叙笔——文体论:6——25篇

(3)剖情析采,笼圈条贯——创作论

(4)“鉴赏论”关键词:时序、知音、才性

(四)《文心雕龙》的思维方式

夫铨序一文为易,弥纶群言为难,

虽复轻采毛发,深极骨髓,

或有曲意密源,似近而远,辞所不载,亦不可胜数矣。

及其品列成文,有同乎旧谈者,非雷同也,势自不可异也;

有异乎前论者,非苟异也,理自不可同也。

同之与异,不屑古今,擘肌分理,唯务折衷。

按辔文雅之场,环络藻绘之府,亦几乎备矣。

但言不尽意,圣人所难,识在瓶管,何能矩矱。

茫茫往代,既沉予闻;眇眇来世,倘尘彼观也。

赞曰∶

生也有涯,无涯惟智。逐物实难,凭性良易。

(五)《文心雕龙》的性质

1、《文心雕龙》是诗文评著作

2、《文心雕龙》是一本子书

3、《文心雕龙》是文艺学、美学著作

4、《文心雕龙》是文章学著作

5、《文心雕龙》是一部“子书+诗文评”著作

古代文论课程全集 共30讲 2020年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