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再见绘梨:给绘梨的情书

2023-03-11 19:51 作者:狂拽小鸽鸽  | 我要投稿

在买了一段时间藤本树的两本新作后,上个月看完了《蓦然回首》,今天终于看完了《再见绘梨》

这本漫画应该是我2023年最佳,除非《随心一听》国内出版。

总的来说,我认为:

《再见绘梨》是给电影,给内容创作者,也是给藤本树自己的情书。

《蓦然回首》是给漫画的情书,而本书是给电影的情书,这是区别之一。

《再见绘梨》比前者更进一步,除了漫画里提到的基于真实的奇幻元素外,除了藤本树本身可能已经成为本能在他人看来是疯狂炫技外的东西,除了他故事里的坏女人以外,《再见绘梨》会更让人思考;

何为创作、何为人生、人生有什么意义。

——人生的意义就是爆炸,内容的爆炸,宇宙大爆炸

《再见绘梨》也是关于体验浓度最好的注脚,这本来是我这周末打算写的内容,不过后面还是会写的。

但因为绘梨的出现,自然就变了。

在生命中猛然遇见她,我何其幸运。


下面稍微说几幕,详细的分析没必要,已经有很多人做了:

你的电影超有趣的

被女神解救出困境,是二次元作品中一个常见的桥段:

边缘行者的露西,龙族的诺诺,文学少女的远子,电锯人的玛奇玛。

而《再见绘梨》是从创作追求上,认可了主角。

这本身就是个极致的爽文桥段了,特别对内容创作者而言。

——想想人民的名义里高老师怎么沦陷的


奇幻色彩

这个其实和我对二次元作品的总结类似:

二次元产品服务特定群体,通过对现实合理提炼抽象构建的幻想世界作为舞台,满足用户特殊需求【注】,让用户能够代入、沉浸、共鸣,获取感情体验、幻想体验、满足特殊需求。

同时,该作品会包含创作者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望、对世界的看法,这在作品里的体现则是作品本身的深层次内涵,也是作品的核心所在。

——从游戏角度来看,前半截似乎是商业游戏,而后半截似乎是独立游戏。但二次元产品更多像独立游戏,因为所谓的特定群体,往往就是创作者本身。我认为虽然二次元文化发展了数十年,受众群体也一直在变化,但这些核心是不变的。

注:特殊需求主要表现在:

  • 对现实不满,在幻想世界里或是逃离现实(escape,动森也提到了这个概念)享受异世界的美好,或是追求一段不一样的体验;

  • 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或是孤独,或是得不到认同,寻求友情爱情情感寄托或是被需要成就感等一系列精神需求;

  • 对特定经历、特定体验的再体验或是对遗憾的弥补,多见于学生年代的青春体验,这往往包含了时代因素,很容易引发共鸣


被曲解是创作者的宿命

这个不想多说,青史留名的创作者皆是如此。

很多创作者生前都很穷苦,最终死亡后反而大火。周杰伦《最大的作品》对于常玉的描摹也是类似的原因。

创作其实就是一个证明自己的过程。

创作是孤独的,过程是痛苦并快乐的,而成功的代价可能是一生。

《再见绘梨》通过绘梨的出现加速了这个故事,过程里还有无数的翻转,牵动读者的心。

你是愿意当个无名之辈,还是要名留青史呢?


那个绘梨

这其实和1月看的《反抗世界,反抗人生》是一回事。

斯蒂芬金说,这是一封作者给洛夫克拉夫特的情书。

作者写了他心里的爱手艺,他的狂热,他的理解。———但这不是真的洛夫克拉夫特。

正如《再见绘梨》绘梨里的【那个绘梨】,是不全面的,但是是美好的。


在看《再见绘梨》前,我也想过一个类似的标题:给芳泽的情书。这是之后打算写的p5漫谈里的一篇。看到导读后,感觉真的很巧。

我想,可能是我可能虽然没怎么创作,却可能摸到了一点创作的门槛?

所以本文,可能

不仅是给绘梨的情书,

也是我给藤本树的情书,

或者,给自己的情书

请不要灰心 你也会有人妒忌
你仰望到太高 贬低的只有自己
别荡失太早 旅游有太多胜地
你记住你发肤 会与你庆祝钻禧

——看到这的可以自己去听一下






附1:漫画的导读之一

一篇导读,或者写给绘梨的情书
我们怎样理解自己一生中路过的人和风景?
电影之内,导演凭借剪辑/蒙太奇引导观众去理解主角的生命轨迹: 电影之外,我们则依靠调动记忆来达成自己的理解。记忆和电影素材很是相似: 不断积累,也在脑海中被自已反复重构一-就像《再见绘梨》中优太对待自己的电影作品那样,边拍边剪。但经由蒙太奇处理的记忆碎片,也就意味着经过了筛选、拼凑与加工会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远离所谓的真实。当然,真实有那么重要吗?优太的父亲说:“你已经能够自己决定要
怎样回忆起一个人了。这其实是一件非常厉害的事。”对我来讲,这就是藤本树《再见绘梨》的主题。藤本树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用创作来消解悲伤,通过观影与记忆和解的故事。它同时展示出温情与惊奇这两副面孔。《再见绘梨》的深刻,不在于为我们完美回答了某个难解的人生谜题,而在于抛给我们丰富的思考空间。譬如它时不时给出些悖论般的思维旋涡: 绘梨想看优太创作完成的最终版电影,可电影却要一直拍到绘梨生命的最后时刻才算完成一-死去的绘梨还怎么看电影呢?藤本树最终用令人瞠目的方案解决了这个悖论(为避免剧透,我在此不做详述 )
漫画是序列的艺术(sequential art),画格和画格之间的关系相对松散多变,因此能激发许多不同的创作手段。《再见绘梨》里,高相似性的画面堆叠起来,犹如电影长镜头般缓缓流淌:大片的纯黑色画格也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电影画面的黑屏一这或许也是藤本树的漫画常被称赞充满“电影感”的一些细碎缘由吧。此外,《再见绘梨》通过蓄意的画面重影(模拟摄影机的运动模糊、失焦,又或是显像损失等,随你怎么阐释)为每格画面提供了多重内涵: 既是所拍摄镜头的静态切片,也是人生的微小断面,还是读者深人这个叙事世界的窗口·....·总之,整个作品精心建构起一个与电影创作相关的、绝妙的套层叙事结构。
这个故事中,绘梨是如此耀眼。对我来说,她是雅克·拉康意义上的客体小a(obiect a) 奇迹般地突然现身这必然伴随着我对她的深切迷恋与持续焦灼。可我终将意识到,没有真正的长久陪伴,她只是临时存留于此她无法被我把握,终将离我而去。多年以后,我会变老,她却依然年轻。她,永恒,古怪,轻盈,崇高。谢谢《再见绘梨》简体中文版的编辑给了我和绘梨出现在同一本书里的机会。在生命中猛然遇见她,我何其幸运。
——刘书亮(野草 )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动画学术趴创始人

附2:我写的,关于为什么《孤独摇滚》能成功的看法

零、为什么《孤独摇滚》能够成功:

一.不是那么典型的二次元爽文模板+阿宅(或者说内容创作者)的极致共鸣和代入感

二.漫画+动画团队极致的热爱

一.不是那么典型的二次元爽文模板+阿宅(或者说内容创作者)的极致共鸣和代入感

1.二次元爽文模板:

  • 现实受挫的主角(一般是学生)

  • 偶然情况下得到了金手指

  • 开启了冒险之旅,利用金手指,激发了自身的优势,收获了很多伙伴

  • 最终众望所归,获得成功,或是失败但壮烈的谢幕

2.在这个基础上,很多作品或偶然或刻意,或多或少的加深了代入感:

方向是更贴近受众真实状态,或者是更贴近受众生活

3.比如异世界番剧中:

  • re0男主486的废其实算是比较现实的,正常阿宅哪能刚穿越就社牛,超常发挥啊

  • 某个口碑不太好的异世界番也是,男主其实就是很典型的一种肥宅,里面主角的成长给人更多的真实感——比如对父母其实没太多感情一开始。且制作确实是顶级

  • 异世界舅舅则是一种取巧+翻转的路子,和本作类似,都是厨力满满的类型

4.还有一类就是更真实的背景:

比如就是现实世界的学生,做游戏,做音乐,画漫画,写书,社畜生活等等等

这一类是更有代入感的,因为更贴近我们的生活,也更容易有共鸣

还有一点,二次元群体。

其实是有很强的创作欲、分享欲的,有一部分是很想要别人认可的。


但是这一类作品,往往写的是:

  • 主角是一群阿宅的领班人,主角克服了自己的问题带领群体走向成功

  • 主角是一个阿宅,但是被某些人拯救了

  • 主角认识的人有很厉害的阿宅,主角和阿宅一起走向了成功

  • ......

具体例子我不说想必大家脑子里也会有具体的番剧了


这一类番剧的主角人设,问题在于还是不够贴近受众——虽然往往是受众层级想象过的自己,一些理想的情节。

5.孤独摇滚的非典型人设+剧情

先说波奇的人设:

  • 本质上波奇是一个普通但很可爱的女孩

  • 个性阴沉、有沟通障碍,没有朋友——一个极端化的阿宅人设

  • 因为觉得玩音乐能出名而苦练吉他并成为“吉他英雄”——很多创作型二次元的路子

  • 颜艺程度决定了神游天外的程度——出圈点,但是动画角色的吐槽,会让人感知到是动画,算是meta元素

  • 动画本质上是波奇的成长故事


波奇的金手指:

  • 美少女:嗯,真这么好看的,很难是真正的阿宅

  • 音乐才能:自学成才,成为网红。因为视频月入百万(不是

这两个金手指,其实都很自然而然,不刻意想不会觉得这些是金手指

波奇的奇遇:

  • 遇到虹夏并拉她入团

但是这是个很自然的奇遇,虽然有很多巧合——波奇恰好背吉他装x,吉他手恰好跑了。

但一切都很自然——其实还是因为波奇自己的努力,机会总是会给有准备的人。


但是我想说的就是这个奇遇的情节,其实很经典:

普普通通陷入低谷的主角,被一个天使般的角色从天而降拯救了:

  • 龙族的路明非,和nono相遇的情节;

  • 罪恶王冠的主角,遇到了楪祈,也是他的金手指

  • 边缘行者的大卫,在最低谷,遇到了露西

  • ......


孤独摇滚的剧情:

  • 本质是波奇成长的故事

  • 但和角色间感情关系进展不是很快,作者访谈得之是有意为之

  • 波奇一直都是社恐,只有在极其极限的情况能正常发挥

  • 被同伴发现是吉他英雄,并回收标题

  • 最后的剧终表演,因为自己的想象画面,让演出意外终止

  • ——一切都很合理,很自然,且充满意外和戏剧化。但依然合理

6.孤独摇滚和龙族——共鸣和代入感是怎么来的

先说龙族:

  • 龙族的校园背景、现实故事,以及路明非的衰仔人设其实是很有代入感的

  • 路明非的出身让人很有代入感——虽然是借鉴哈利波特

  • 路明非艰难的成长也很有代入感

  • 路明非拯救世界也是——牺牲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

  • 江南在新修版,更新了很多这些年的新游戏新设备,备受嘲笑——但其实反而说明了江南对于代入感、共鸣的刻意塑造

再说孤独摇滚:

  • 波奇的淡人设、meta元素,反过来让观众更容易带入

  • 波奇的音乐动机,符合我前面说的“获得认可”,属于那种不会随便对外说但内心就是有的动机

  • 波奇通过网络走红,但线下还是没有朋友——嗯,很贴吧大神,知乎大V。而且确实就是很多二次元大佬的混圈方式。线上重拳出击,线下唯唯诺诺

  • 波奇始终都是社恐,团队成员推动她成长。妈系角色、社牛选手、冷漠伏黑的成员推动。但每个成员都有缺点,既是互补也显得更真实,或是通过再外层的角色互补——虹夏的姐姐即是推动机也是见证者,对于虹夏是补充的,对于凉也是(凉坑波奇钱就是姐姐处理的)

  • 波奇虽然拯救了乐队,也成为了一些人的吉他英雄,但波奇的成长无疑是困难的,同时她的成长也是在于不想打工,或者负罪感等一系列很现实的动机。而不是我就是要拯救乐队这种动机推动的,这些事件都很自然,很巧妙,很真实

  • 最后一集,我想的是一场完美的演出。但是波奇在断弦危机后,却来了那么戏剧的一幕结尾——还是很符合人设且真实,不完美反而更让人印象深刻


其实说到这,反正我是想明白为什么孤独摇滚成功的要素之一了。

那么,龙族为什么不行了?

本来龙族是真正有机会成为顶级ip的作品——江南的创作离不开得不到学姐的青春,这很二次元。

龙族的创作是他和编辑,借鉴哈利波特开启的ip——非常懂用户,懂代入感和共鸣

江南是以写文学作品的速度写一个网文般的爽文——有网文的优点,也有一定的文学性和高度


但是,江南对于大长篇的驾驭能力有限,对于路明非的成长一直逃避。

但最重要的可能是:

成为了商人的杨治,少了江南对于创作的热爱。

这也是下面的重点

二.漫画+动画团队极致的热爱

这部分了解的背景来自一位b站up的节目,我只是概述,详情请看视频:

【孤独摇滚】幕后趣事:本作诞生的起因竟是《钢之炼金术师》?_哔哩哔哩_bilibili

漫画的诞生:

  • 作者因为钢炼入坑漫画、且因为钢炼OP4爱上音乐

  • 不想画少女漫,和编辑一起商定了方向。但滨路晶老师有很多自己的坚持,也是漫画成功的要素

  • 为了避免和KON撞车,调整了一些设定

  • 对于漫画、音乐的热爱,致敬很多——比如乐队的四人的名字对应钢炼OP乐队ASIAN KUNG-FU GENERATION的四人。同时选择的背景也因为一些玩乐队的大佬,上学时都很老实

  • 封面遇到了对的人,滨路晶老师坚持了CD样的封面

  • 滨路晶老师学习了很多专业知识,挑战了怎么平衡专业性和趣味性

  • 最重要的,还是滨路晶老师对于动漫、音乐的热爱

动画的诞生:

  • 作画监督是孤独摇滚狂热粉,关注信息,拿到了制作的机会,并亲自选了总监

  • 制作上充分在代入感,共鸣上发挥,注重波奇的内心戏刻画

  • 对于颜艺的把控,作画上的突破

  • 厨力满满的各种要素、彩蛋,各种致敬

  • 最重要的,也是对于漫画的热爱

最后

本来是不打算写这样一篇回答的,因为我本身不是很懂音乐,也不懂各种动画的文化历史等,只能算一个爱好者,但是我有热爱hhhh。

一系列巧合下,特别是今天看到了群友发的图(就是第一张),才知道今天是波奇的生日,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篇回答。

创作是孤独的,改变是痛苦的,成长是困难的,道路是曲折的

——但走什么路,怎么走,是自己选的。

谢谢你,波奇酱


再见绘梨:给绘梨的情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