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同得胜堡石刻题记释读

2022-01-01 09:20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大同得胜堡石刻题记释读

《文物世界》 2009年05期

得胜堡坐落于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堡子湾乡得胜堡村中,北距长城墙体650米左右。现存堡城,平面略呈方形,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400米。墙体包砖已经不存,所留土夯墙体保存基本完整,残高3~7米。堡城只在南墙中部设一门,砖券顶,拱内侧高5.7米,外侧高约4.5米,门道内侧宽4.3米,外侧宽约3.7米,长约14米。包砖、基石尚存,门洞上有砖雕垂花门罩,门额书“保障”二字,署“万历丙午岁秋吉旦立”。城门洞内壁左右两侧各镶嵌石质题记一块。西侧一块的字迹已经不存,东侧一块透过覆盖的标语,文字仍清晰可辨。这块题记是得胜堡现存的文化遗存中唯一的文字资料,也是研究得胜堡不可多得的重要书证。

一、题记内容

题记无题首,全文485字,除一字不能确认外,其余字迹皆清晰可辨。全文如下:

为内治宜图□款非计等事照得奉文展筑得胜系题准

钦限成工为其护保市口实乃大同一镇封贡极冲要地因其人稠地狭原议添筑关城一座东西南三墙延长二百二十丈城楼二座敌台角楼七座具各调动本路镇羌等七堡军役匠役共计一千一百八十八名原议城工具用砖石包砌于万历三十二年七月内起三十五年八月终止所有原议土筑砖包关城大墙并城楼敌台等项具各通完仍有原议新军营房三百间今亦盖完其原议军夫匠役口粮米五千四百四十三石已支过口粮米三千七百六十九石一斗节省口粮米一千六百七十三石九斗原议边夫匠役盐菜并烧造砖灰炭脚赀及营房木植物料共银二千九百五十三两七钱已支过银二千五百零二两三钱节省盐菜物料四百五十一两三钱今将管工人员姓名勒此预后

计开

总理

北路通判江腾龙

钦差副总兵后军都督府佥事先任大同北东路参将今升管宣大山西宫门军事王志宝

钦差副总兵后军都督府佥事管分守大同北东路地方参将韦子宣

兼理督工经历火采晋中高

执掌工程钱粮守备官总理提督军夫匠役随事相度坐营中军官柴应武

督工点差各部军夫北东路援兵营千总官朱国胤

管工把总官沈维光段承阴周尚武王承业周文魁张弘宇

纪工写字一名李尧春

万历三十五年八月吉日立

题记内容基本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计有290字,主要讲是得胜堡重修时的一些具体情况,包括重修的原因、重修的规划、重修时计划及实际所用钱粮和劳工数等内容;后一部分195字,是关于本次主持重修事宜的组织人员等。

二、得胜堡的修筑

得胜堡的修筑与大同镇的建设密切相关。大同市,古代为云中地,北邻大漠,南卫中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区。明朝为了抵御蒙古族的侵扰,保卫京都,从永乐年间开始到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在北边长城沿线逐渐设置了九个军事重镇,“其最重而称要害者”莫若大同镇[1]。大同镇居北京上游,呈建瓴之势,是护卫京师和山西极其重要的国防屏障。得胜堡为大同镇的北方门户,所在区域川原平衍,无山设险,十分难守,极易受到敌人的攻击。“守边要务,莫先堡寨”[2],为了有效防御的敌人进攻,因此明政府在此不断修边筑堡。

洪武四年(1371年),大同卫都指挥使耿忠,请求明政府调动蔚县、忻州、崞县三地民众与当地驻军共同修筑此地长城[3],是大同镇修筑边墙的开始,也是明代“万里长城”修筑的开始。之后随着明蒙关系的变化,明政府不断地修筑这里的长城和堡寨。成化年间,大同巡抚余子俊,采用延绥镇筑边之法,组织军丁民众修筑这里的边墙和墩台[4]。嘉靖年间,明蒙激烈对抗,修筑与反修筑长城的斗争不断,明军所修长城不断遭到蒙古军队的破坏。与此同时,靠一两道长城墙体防御蒙古铁骑显得单薄,于是在嘉靖三年(1524年),大同巡抚张文锦在大同城北九十里外,开始修筑水口、宣宁、只河、柳沟、桦沟等五堡,构筑更加坚固的城防,但因严峻苛刻,引发兵变,边墙、堡寨的修筑暂时进入低潮。嘉靖十八年(1539年),修筑了弘赐、镇边、镇川、镇虏、镇河五堡[5],万历时称之为“内五堡”[6]。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二十六年(1547年),宣大总督周尚义会同大同巡抚詹荣,以为大同无险可据,于是组织军民修筑长城,西起丫角山,东至李信屯,延袤五百余里,敌台数百座。嘉靖二十八年(1548年),翁万达就任宣大总督,督促军民又修筑了镇羌、得胜、拒门等六堡,万历时称为“外五堡”[7]。

虽然《明史》、《明世宗实录》记载,得胜堡修筑于嘉靖二十八年(1548年)[8]。事实上早在之前得胜堡已经草创,据《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记载,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为了加强大同镇的边防,大同巡道北东路参将驻守地由宏赐堡移驻于得胜堡,这就说明得胜堡的修筑在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前已经存在了。嘉靖之后,明蒙“隆庆和议”,互开马市,但因该堡“通邻虏穴,一墙之外,毛幙盈野。”[9]贡市往来,接踵塞上,得胜堡的防卫工作始终没有松懈。万历二年(1574年),于夯土墙外用砖石包砌,万历三十二年(1603年)至三十五年(1605年)则重新进行修筑。该石刻题记就是对本次修筑的一些情况进行的记载。

三、题记释读

明蒙关系尖锐对立和冲突与明朝相始终,明长城及其沿边堡寨的修筑就是这种关系对立和冲突的产物,包括得胜堡在内大同镇诸多堡寨的不断修筑,其目的就是防御蒙古军的南下侵扰,也反映着明蒙关系的历史演进。得胜堡石刻题记开明宗旨,言明本次得胜堡的修筑是"为其护保市口"。"护保市口"有维护市场规范之意,从中已经看不到任何防御蒙古族侵扰的意思,说明明蒙关系在经历了长期对抗,尤其是嘉靖时期的激烈对抗后,已经发生质的变化∶贸易替代了对抗,和平替代了战争。

在历史上,明蒙关系以"隆庆和议"为节点,长城沿线驱散了多少年的战争阴霾,昔日你死我活的战场一变成为蒙汉两族人民互通有无的重要场所。在长城沿线除辽东原有马市外,明政府在沿边九镇陆续又开设了11处马市。得胜堡为"大同一镇封贡极冲要地",贡市往来,接踵塞上,成为大同三市中最大的马市之一。这里的市场分为大小两类,"大市"岁开一次,主要参与者是蒙古各部族酋长和贵族,每月望后俱有"小市","听虏以牛、羊、皮张、马尾换我杂粮、布帛,关吏得税其物,以充抚赏"。这些小市,是蒙古贫困牧民同汉人交易的市场,属于民市。为了维持互市秩序,明政府委任专门的官员进行管理,隆庆六年(1572年))二月,以任大同北东路参将原于天到"得胜堡专理互市"。到万历年间,沿边马市规模日益扩大,交易物品从生产资料到生活资料,品种齐全,贸易额也不断增加,不断有新的商人入市,逐渐形成了庞大的边商队伍。随着贸易的繁荣,得胜堡不仅成为商品的集散地,也成为各色人员的聚居地,而昔日的得胜堡就显得"人稠地狭",这成为重新修筑得胜堡的第二个主要原因。

题记云:“原议添筑关城一座东西南三墙延长二百二十丈城楼二座敌台角楼七座”。由此看来,本次不是重修而扩修,得胜堡自开市的三十多年来,人口不断增加,“人稠地狭”已经成为当时的突出矛盾。现存得胜堡城楼、敌台、角楼已经不存,无法求证其规模,但我们可以通过题记了解堡城的规模。按《宣大山西三镇图说》的记载,嘉靖二十八年(1548年)筑成的得胜堡,城周3里多,文中无关城的表述。题记所云“添筑关城一座”,不知城在何处,是在今得胜堡?抑或在别处?不得而知。所谓“东西南三墙延长二百二十丈”,明制一尺为今32厘米,二百二十丈合今704米。今天实测得胜堡城周1800米,嘉靖时城周3里多,当合今1500米左右,与今实测相距300多米,与本次扩修相去甚远,是当年偷工减料?还是有别的原因?值得我们思考。

通过题记,我们尚可了解此工程庞大,为了更好地完成本次得胜堡城的扩修,政府下令“调动本路镇羌等七堡军役匠役共计一千一百八十八名”参与工程建设。从“万历三十二年七月内起三十五年八月终止”,进行了三年零一个月,足见本次工程的规模之大。

大同得胜堡石刻题记释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