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辩:素食与斋戒的区别
今天看到有人搞混这两个东西,想起以前的自己也经常为此困惑,遂写一下辨析,以求准确分辨。 素食: 凶丧期间的食物,仅有植物性的食材,且没有酒水。素之本意为白缟,素食即身着白布时的饭菜,一般为孝期所用的饭菜。但它的实际应用范围非常大,其蕴含的悲伤之义轻于真正的服丧。
示例: 《汉书》: 昌邑王宜嗣后,遣宗正、大鸿胪、光禄大夫奉节使征昌邑王典丧。服斩縗,亡悲哀之心,废礼谊,居道上不素食,使从官略女子载衣车,内所居传舍。始至谒见,立为皇太子,常私买鸡豚以食。 每有水旱,莽辄素食,左右以白太后,太后遣使者诏莽曰:“闻公菜食,忧民深矣。今秋幸孰,公以时食肉,爱身为国!” 注: 礼记云,国遇天灾,天子需服丧衣。该俗秦后乃废,王莽欲以食复礼。 《宋书》:御史刘庠言:“礼,居丧不饮酒食肉。仁宗之丧,百官乃诸军朝晡皆给酒肉,京师羊为之竭。请给百官素食。”礼官以为然,执政不从。 《旧唐书》: 陛下每决一死囚,必令三覆五奏,进素食、停音乐者,盖以人命所重,感动圣慈也。 《宋史》:诏:应大忌日,行香,臣僚并素食。 《金史》:太祖忌辰,衍庆宫荐享止用素食,诸京凡御容所在皆同。又朔望皆行朝拜礼。
又可为“无作”而食之意。 《墨子》: 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故圣人作,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
斋戒: 一种洁净自身的礼仪准备,主要指一种冥想活动,需要数天之内断绝欲望,只在内心充满对对方的怀想。斋戒中对外礼仪的重点其实是要求斋戒者安居净室,不能外出。它在食物方面的要求存在争议,一般仅要求无荤菜(指葱蒜一类容易留下口臭的调味品),对肉食并不在意。明朝朱升认为也不可以饮酒,但礼记曲礼中提到在婚姻斋戒后需要以酒召亲友。斋戒往往用在重大的礼仪前,通常为交涉,欢喜、涉及鬼神之事。如国家外交,面圣进言,婚姻,称帝,阅经,祈祷等等。
示例: 《礼记·祭义》:致齐(“斋”字通假)于内,散齐于外;齐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 郑玄注: 散齐,七日不御(与女子同房)不乐不吊耳。 《论语》:齐(“斋”字通假),必有明衣(浴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指离开妻子所在的主卧,去没有女子的净室)。 《易经·系辞》:洗心曰斋,防患曰戒。 《礼记·曲礼》: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故日月以告君,齐戒以告鬼神,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以厚其别也。 朱升《斋戒文》:戒者禁止其外,斋者整齐其内。沐浴更衣,出居外舍(即到专门的斋戒住宿场所居住),不饮酒,不茹荤,不问疾,不吊丧,不听音乐,不理刑名,此谓戒也。 《孟子·离娄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祭天。 《史记》:於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於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於廷,臣乃敢上璧。 云是当为河伯妇,即娉取。洗沐之,为治新缯绮縠衣,间居斋戒。 九月,赵高令子婴斋戒,当庙见,受玉玺。 《资治通鉴》:属飞蝗入境,吏民请坎瘗火焚之,德彝曰:“上天降灾,守土之罪也。”乃责躬引咎,斋戒致祷,而蝗自殪。 金陕西旱甚,行省完颜哈达斋戒请雨;雨澍,岁事有收,民德之。 古人斋戒而告君,臣前后两得进讲,未尝敢不宿斋戒,潜思存诚,觊感动于上心。若使营于职事,纷其思虑,待至上前,然后善其辞说,徒以颊舌感人,不亦浅乎? 《黄帝内经》:乃择良兆而藏之灵室,每旦读之,命曰:《气交变》,非斋戒不敢发,慎传也。 《墨子》:天子有疾病祸祟,必斋戒沐浴,洁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则天能除去之。
另外汉传佛教后来设立了“八关斋戒”,这种斋戒是要求戒肉食的。 示例: 唐白居易《斋戒》:每因斋戒断荤腥,渐觉尘劳染爱轻。
顺便一提,我搞不懂b站专栏怎么编辑,图是用来分隔文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