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三百的耳机和过千元的耳机为什么听不出区别(耳机篇)
上一篇文章介绍了播放器以及它的的用途,接下来的这篇文章会着重地介绍耳机,如果没有看前篇文章的小伙伴可以在这篇文章结尾处点击链接查看。
在开始之前想给大家大概地总结一下耳机的种类。(种类繁多,只介绍最常见的)
从佩戴方式上可以分为:头戴式耳机(压耳式、包耳式)、入耳式耳机(普通有线入耳式、无线入耳式、有线绕耳式、无线绕耳式)、平头耳机。

从音频传输方式可以分为:有线耳机(普通有线耳机、可换线有线耳机)、无线耳机(无线分体式耳机、无线一体式耳机)

从耳机发声单元结构可以分为:动圈耳机、动铁耳机、圈铁耳机、静电耳机。

功能上又分为:降噪耳机(主动降噪、被动降噪)、防水耳机(可以在水下使用)、监听耳机(演唱会、录音室专用)、开放式耳机(高保真耳机)、半开放式耳机。

。。。。
第二章:耳机
世界上第一幅耳机是诞生于1881年,最早是给电话接线员使用,自重差不多10斤;
1895年,一些歌剧院开始有家庭耳机服务;
1910年,世界上第一个可以被称之为现代风格的耳机诞生;
1937年,拜亚制作了第一款面向大众市场的动圈耳机,DT-48;

耳机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外形、体积、功能都有了飞跃性的进步。接下来会为大家介绍最具代表性、涵盖面最广的一款耳机——“头戴式耳机”。
相信大家对头戴式耳机并不陌生,在网吧、游戏直播间甚至大街上我们都很容易看到它的身影。之所以会选择介绍头戴式耳机是因为头戴式耳机的种类覆盖面比较广,而且大部分“高保真”耳机都是以头戴式耳机为主(高保真耳机:能够真实还原录影室或者演唱会现场的声音效果,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价格高昂的耳机中头戴式耳机的占比也式最高的。

“为什么一个破耳机可以卖得那么贵,也没有听出有什么区别呀?”
这应该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呢?这就要从耳机的结构开始说起。
头戴式耳机其实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个耳罩的两侧分别放置一个喇叭,虽然看似简单,但里面的结构其实是相当复杂的。耳机的腔体结构、振膜的选材、线圈的数量、发声单元的体积大小、选用的线材类型。。。。都会直接影响到耳机的发声效果。研发一个好的耳机前期投入是相当大的,通过反复的实验、电脑建模以及综合使用者的感受不断调整,这个过程其实就已经消耗了较大的人力物力,能过够做出好的头戴式耳机基本上都是一些有前期经验积累的外国品牌。



我们在购买耳机的时候除了考虑资金外还需要两点:耳机参数、个人听感。
耳机也是电器,只要是电器都会有特定的参数,例如像空调,我们在选购时需要了解它的功率、耗电等级来判断是否适合自己,耳机也是同理,不同的是我们关注的点是一下这几个参数:阻抗、灵敏度、频响范围、总谐波失真。
阻抗是电阻和电抗的总和,电阻容易理解,有信号通过就会被衰减,显然我们不希望传到耳机的信号被电阻衰减了。电抗又是什么呢,它是电感电容对交流信号形成的一种抑制,但是这种抑制不消耗信号本身的能量。
阻抗越大就可以获得更大的阻尼系数。阻尼系数又是什么呢,可以简单理解为隔震,减震的效果。一个信号传到时,耳机的振膜立即做出相应的振动,这个信号结束时,振膜应该越快恢复原状越好,否则下一个信号到来时振膜还处在上一个信号的震动状态,声音的细节之处就还原不出来了。从这个角度来看,耳机的阻抗确实是大一些比较好,一些高端耳机的阻抗甚至达到了600欧姆。

灵敏度也叫做声压级,它反映的是耳机发出声音的响度。业界测试耳机的灵敏度是用一个1KHz、1毫瓦的信号输入耳机,检测它所发出声音的声压级来完成的。如果灵敏度太小,相同的输入信号下,耳机发出的音量就小,想获得大的响度就要增大音源,失真度就会增加。灵敏度越大,总谐波失真就越大,尤其在输出大音量的时候更是如此。因此灵敏度不是越大越好,一般在110dB左右就足够了。

频响范围顾名思义就是耳机对某段频率下的音频信号作出最佳响应的频率范围。众所周知,人耳的听觉范围在20H--20KHz,随着年龄增长,听觉范围还会略有缩小。为什么HIFI耳机的频响范围都比这个大很多呢?声音的信号是极其复杂的,除了人声,还有各种各样的乐器声,没有一个数学公式能真实地表达一段音乐的信号。某个瞬间的声音信号,除了它本身的基波频率以外,还有无穷多个谐波频率。换句话说,某个瞬间的声音信号,是由无穷多个信号合成得到的。比如一个2kHz的声音信号,是由2KHz,4KHz,8KHz…等多个信号构成的,这就需要耳机的频响范围更大,才能更准确地还原声音信号。高频的频响范围越宽,声音听起来越通透纯净。低频的频响范围更宽,低音就能更好地保持足够响度,达到下潜更深的效果。

总谐波失真是任何信号都会存在的,它表示除了原信号本身以外还多出来的杂波信号大小。由于音频信号的频率范围很广,因此这个参数往往只给出一个标称值。在耳机的产品说明书上标注的总谐波失真一搬是在1KHz单频率下测量的,只有一个代表性。在复杂多变的频率下,谐波失真也是不断变化的,但大体上不会相差太远。一副耳机标称的总谐波失真在0.05%左右就已经是极佳了,一些中低端耳机不标注这个参数,是因为这个参数比较差,虽然很多人分辨不出失真大小之间的细微差别,但是在数值上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

个人听感是最总要的环节,因为每个人的耳道结构都不一样,所以用同一款耳机听相同的歌曲也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其实这也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参数只是一个衡量耳机好坏的量化标准,真实听感才是直接决定耳机是否合适自己的最重要标准。
回归我们的主题“两三百的耳机和过千元的耳机为什么听不出区别”,我想看到这里大家心里应该有底了,不过最后的答案我会在下一篇文章《两三百的耳机和过千元的耳机为什么听不出区别(音源篇)》为大家解答。
谢谢的大家的观看,由于文章涉及的知识范围比较广,可能会存在错漏的情况,如果有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交流,谢谢!两三百的耳机和过千元的耳机为什么听不出区别(播放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