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必读!14条申论考试注意事项及考试技巧

2021-01-16 20:01 作者:中指的申论教室  | 我要投稿


一、考前注意事项


01 带(戴)表

建议考生自己带表(走针的石英或机械表,电子的不让带),从我省考、国考、公选考试的经验看,有钟表的考场不足一半。当然也有考官不让带各类表,不让带的话放包里就是喽。


02 准备多种颜色笔

对于一部分材料被多题使用的情况,可以按照题目的不同使用颜色不同的笔勾画关键词。特别是大作文联系、勾画材料时,大部分材料已经“满目疮痍”了,使用不用颜色的笔可以增加辨识度。


03 积累记录本

准备笔记本积累我所讲解的大作文框架,回顾开头结尾段一般结构,段内论证的各种小套路(附本条下方);积累经济、文化、生态、农业农村、民生、创新、改革、制度、法律、舆论宣传、教育等方面各一句理论名言,一句就够(附本条下方)。考前1小时到半小时加深记忆,开考后马上看大作文主题,然后将合适理论名言写到草稿纸上。这个方法非常适合跟我一样记忆力差的学生,面试的时候我也这么干过。


二、考场中做题以外注意事项


04 下发材料种类


一本十几页的题本(16K还是A4来着,包含材料和题目),一张A3答题纸,一张草稿纸(大多数考场会提供备用草稿纸)


05 草稿纸使用


按照题目数量对草稿纸分块,做每道题前,把每个问题的关键信息点简单罗列在草稿纸上,然后在精读题本、划关键词时,反复看草稿纸上的提示,提醒自己答题内容。这点非常实用,帮助提高注意力,防止走神。


06 忽视外界干扰


考场上忽视提前完成者,好的申论答题者一般会把答题时间控制在考试截止前10分钟左右,因此考场中有人过早完成考试时,不要慌张,告诉自己:这人是个炮灰。行测和申论考试间隙忽视各种高谈阔论者,不要跟别人讨论、不要看群聊和机构信息、不要往人堆里扎,除了会影响情绪没别的好处。平静放松的准备申论考试,才是最好的心态。


三、做题注意事项


07 空间把握


答题不要超出指定范围,要在规定字数截止线内答题,超出部分不会被扫描进电脑;答题时标点占一格,序号时“1、”占一格,标点尽量不要使用双引号(太浪费格子);答案只有一段的话开头可以空两格,也可以不空格,答案有多段的话,建议每段开头都空两格;答案开头无意义的引子尽量少写或不写,答题空间真的很珍贵。


08 时间把握


客观题每道题20-40分钟之间不等,不好量化,但要保证给大作文留60-70分钟答题时间。


09 字体把握


正楷,不要有大量连笔,字不要太大,笔画不要出格子,不然扫描到电脑会特别难辨认。字可以难看,但要工整。


10 提纲把握


客观题简单列分点分段标准,特别是对超过350字的题目,要列出归纳标准和具体条例。作文要列较为详细提纲:完整的分论点小标题,明确的段内论证思路,较为完整的开头结尾段以及要引用的名言、理论。特别注意要写出较为完成的结尾段,能防止交卷前时间紧张出现结尾段短路不知道写什么。


11 心态把握


不要过分追求完美,遇到不会答的题暂时放过,不要浪费太多时间。做完其他客观题,换个心情重新再做。实在没思路,就按照材料的节奏简单串联关键词,串的好至少能拿一半的分数。


12 做题流程及顺序


(1)先看大作文。拿到题本后先看大作文题目,对大作文主题形成浅印象,这样在之后阅读材料做客观题时,能够下意识搜集大作文的思考点,顺便用不同颜色笔标注。(2)跳过联系全文的题目。如有客观题没有点明联系具体给定材料或明确要求联系全文,这类题目放到客观题最后做,先做有明确联系材料范围的题目,这样能够减少材料的反复阅读。(3)只看指定材料。客观题答题前不要花大量时间通读所有材料,读了你也不知道写的啥,知道写的啥你也找不到关键词。根据每道题目,要求看材料几就看材料几,绝大部分题目答案的关键词都出自给定材料中(极少部分题目可能有部分关键词出自给定材料的上下文,但也不会多)。


13 审题审题审题


对于有申论基础的同学,低分的根源是客观题审题错误超低分的根源是大作文审题失败。一定要审准题,每个题就那么几十个字的要求,花三五分钟审清楚不难的。通常来说应该有一半左右同学或多或少出现审题偏差,所以当你审清审准所有题目,就已经超过很多同学了!!!


14 划关键词技巧


(1)划词不划句。有明确关键词句子,只标注关键词,不要勾画非关键词部分,标注内容太多,影响整合答案时的视线。同时可以一边标注关键词,一边用不同颜色笔回删上文中意思重复的、不够概括不够专业的关键词。(2)分类标注关键词。对于答题层次较多、关键词量大的客观题,可进行分类标准,按照类别的不同,在关键词上方标注“W”、“D”、“Y”等字母来区分问题、对策、原因等不同答题要素。



必读!14条申论考试注意事项及考试技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