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名家思想家惠子,一个被历史遗忘的思想家

2023-06-14 20:45 作者:小播读书  | 我要投稿

说到我们古代的名家思想,很多人都知道:公孙龙子和惠子。


公孙龙子和惠子虽然同是名家思想家,但他们的思想观点却有很大的不同,很多观点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把名家分为两派:一派是以公孙龙为代表的“离坚白派”;一派是以惠子为代表的“合同异派”。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惠子的核心思想。



公孙龙提出了著名的“白马非马”,“离坚白”等思想,强调事物属性与名称之间的差异,而和公孙龙相反,惠子则更强调事物之间的同一性。


惠子出生于公元前370年,战国中期的宋国,是先秦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和其他先秦思想家不同,惠子是先秦思想家中地位和学识都比较高的。


惠子不仅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思想家,有“惠施多方,其书五车”的美誉。


而且惠子还长时间担任魏国的宰相,并拥有突出的政治贡献,是历史上著名的“合纵政策”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之一。


惠子不仅学识渊博,身居高位,而且还是先秦著名学派名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但可惜他的著作没有被保留下来,他的思想在《荀子》《墨子》《庄子》等很多著作中都有被提及。


很多人了解到惠施子是在《庄子》里面,惠子和庄子是至交,以至于惠子去世之后,庄子曾感叹,自从惠子去世之后,就没有人可以与之论辩了。


在《庄子》也中记载了很多庄子和惠子的交往和思想碰撞,其中著名的“濠梁之辩”就是惠施和庄子展开的一场经典辩论,这场经典的辩论,完美地展现了道家和名家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想风格,我们后面再具体聊聊其中的思想。


惠子的思想著作没有被保留下来,但在《庄子·天下篇》里面,记载了惠子的“历物十事”,所谓“历物”就是对事物分析度量的意思,一共有十个命题。


虽然只是十个结论性陈述,并没有具体的论证过程,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惠子思想的概要和轮廓。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十个命题讲了什么。



第一个:“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这是惠子的宇宙论和时空观,至大无外就是无限大,大一是无限的宇宙,至小无内就是无限下,小一是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单位。


这里惠子不仅阐述了宇宙作为一种物质性的存在,也阐述了宇宙在最大和最小的空间尺度上都是无限的。


惠子的宇宙观和道家思想的宇宙观是非常类似的,在道家思想的宇宙观中,宇宙是一个无限大的整体,在细分上也是无限小的微粒。


正如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惠子的宇宙观虽然仅仅是一种猜测,但是无疑是非常合理的。


即便在今天,宇宙在最大的尺度和最小的尺度上,仍然被认为是无限的存在,在最大的尺度上人类仍然没有探知道宇宙的边界,在最小的尺度上。


人类也没有发现基本的粒子,所谓的基本粒子都是无限可分的。



第二个:“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从字面上看这是一个经典的几何命题,意思是说,没有厚度的面是不能累积起来的,它没有体积,但它的面积可以大到千里。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命题,在这里惠子提出了一个几何上的“面”的概念,一个没有厚度,没有体积,但是可以有宽度和广度的面。正如庄子说:“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一样,线段可以是有限的,但是对线段的分割是无限的。


实际上,在《墨经》中,墨子也提出过几何学上“点”的定义,墨子说:“端,体之无厚而最前者也。” 


“端”就是几何意义上的“点”,它没有厚度,但又是构成线的起点;线没有宽度和高度,但有长度,也是“无厚”的;平面只有长度和宽度,而没有高度,所以也是“无厚”的。


就从惠子到后期墨家的几何学知识来看,当时中国的自然科学水平一点都不比古希腊人低,但却没有创立起欧几里德之类的几何学,这或许和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更偏人文主义相关。


在古代名家和墨家在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上其实已经有很好的基础,但后来并没有沿着这条路发扬光大,这值得我们反思。



第三个命题:“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这是一个空间命题,天地一样高,山泽一样平,这看起来好像违背我们的常识,和我们的直觉是相反的。但惠子显然并不是要挑战我们的直接感知,而是在进行哲学上的思辨。


这个命题中,惠子提出了高低上下的空间位置其实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正如高山上的湖泊,就比其他山更高。


高低上下只是一个相对的空间概念,是因为比较而产生的,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高低上下。


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善恶美丑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存在。



第四个命题:“日方中方睨nì,物方生方死”。


大概意思是说,太阳刚刚升到正中,同时也就开始西斜了;一个事物刚刚出生,同时也就开始了死亡的过程。


这个命题是惠子对于事物运动和生死的观点,很多人把惠子的思想和庄子的思想进行对比,认为他们的观点是类似的,但实际上他们的思想并不相同,甚至可以说是相反的。


首先,关于事物的运动变化,道家思想中,老子把事物的变化看成在“道”的驱动下,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正如老子说“反者道之动”,老子强调事物运动变化的绝对性,事物处于永恒的变化中。


庄子也秉持了这种思想,在庄子的《秋水篇》中说: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在《知北游篇》中,庄子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jū之过隙,忽然而已。” 


在庄子看来,事物的运动变化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事物转瞬即逝。


而惠子指出:太阳在正中的时候,也是开始西斜的时候,其中的“方”字表达了事物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的并存,也表达了事物运动中,连续性和间断性的对立统一。


惠子揭示了,事物运动的本质正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对立统一的结果。


正如哲学家恩格斯曾揭示过事物运动的本质,他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甚至简单的机械的位移之所以能够实现,也只是因为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外一个地方,既在同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


而惠子的思想正是表达了这种事物内在连续性,和间断性的对立统一。


这是庄子和惠子思想的根本不同。



其次,对于生死的态度,庄子说“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在庄子看来,生与死并没有差别,因为万物是一体的。


如果单从个体来看,当然有生有死,但是如果把万物看成一个整体,个体的消亡,也意味着新个体的产生。


正如一个家族,每年都有老人的去世,也有婴儿的降生,从整体家族来看,都是一直存在的,并没有生与死的差别。所以,庄子从整体上否认了事物生死的本质区别。


而惠子的思想却完全相反,他并没有否认事物生与死差别,而是强调了生与死的并存,或者说事物总是处于生与死的对立统一状态中,正如事物也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对立统一一样。


所以,在运动和生死问题上,庄子和惠子的思想都有着本质的差异。这其实也是道家思想和名家思想的差异。


道家思想更强调万物的整体性,而惠子的思想更强调事物内在的辩证关系。

名家思想家惠子,一个被历史遗忘的思想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