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外教史的探讨|教育的高线在于对人性的雕刻
物质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真的等同么?
可能很多人忘记了是社会在进步,而不是人
但是有很多生活在这个社会的人,误以为自己已经进步了,其实不然。
我们生活的国家在建国不到100年的时间内,初步实现了全面脱贫,步入小康社会。
曾经我们极度羡慕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先进的生产力、优越的文化、个性的艺术、特别的生活方式,可能在不久后的中国,也将会出现。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在按照自己的一些个性践行自己的生活方式,只是还没有形成理念和风尚,但是我相信不久后会有的。
那么是否我们有了特别的、小众的、个性的生活方式就拥有了幸福、快乐,显然这是两个概念。甚至可以说是两个维度。
西方各国的弊端已在逐步显现,很多心理疾病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年轻人身上。
我们在过度满足自己的私欲,误以为私欲即自由。
很多人在放纵自己的私欲,比如我不爱做的一切事,都可以不用再强逼着自己去做
我们现在的生活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生存空间,可以借助手机完成人际交流、完成工作、完成谈恋爱、完成娱乐,完成这几件事生活也几乎搞定了。
是的,我们已经为放纵提供了足够的土壤,只是我们还不自知,以至于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然在放纵自己的私欲。
现在的网络环境是急需净化的,因为网络上充斥着太多人性的恶。
他们在肆无忌惮的宣泄、没有理性的控诉、盲目的跟风、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任何人、哗众取宠、突破人们的下限。
也许这个人本应该在生活中是文质彬彬的人,在网络上却会歇斯底里、锱铢必较,在没有阳光朝阳的地方,能否控制自己的人性卑劣点,是考验一个人品质的关键。
但现实是很少有人控制,生活中的压力在逼着人们尽情发泄人性的卑劣点,以此得到出喘息的机会;

真正在思考的、在用理性思维生活的、在勇于探索真理的人是很少的
人们从网络获取知识的途径类似于以前村口的小卖部,有的人说一些你觉得对话的,你觉得自己在进步,有些人说一些八卦,你觉得很好玩儿,没错就是这样的获取途径。尽然让很多人以为自己知识渊博,很先进,这是可笑的。
网络在主宰我们的生活,但是他们在主宰我们的生活之前,是被一套固定的程序在操控着的,你有没有想过,你以为你躺在床上自由的刷着各种各样快乐的视频的背后,是被一系列的程序在隐形操纵着你的思想。
何况那里的知识的价值也是让人怀疑真伪的。在这个先决前提下,
很多人在拿着所谓的自由开始定义自己的生活
却没有想过在你下定义之前,你称之为定义背后的理念是否是真理
很可能你在用有限的认知否定生活的可能性和你应该突破的框架;
很多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生活理念,是否这些理念是先进的,有待验证;
能确定的是,在人性上我们和之前的所有人类没有什么差别
自私、虚伪、懒惰无处不在,甚至不加克制和要求;
人们没有实现一切和人性有关的美好的代名词:勤劳、勇敢、善良、节制、正义、谨慎、宽容、责任心。
如果你认真的观察过生活中的每个人,你会发现具有这样名词的人并不多,因此现在的人并没有进步,你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值得骄傲
恰恰相反,借助于很多既有的便利土壤,你在无限制的纵容和放纵自己的私欲,
不愿意和人交流就不交流了,不想对别人友善就不友善了,不愿意努力了那就不努力了,不想宽容了也就不宽容了。
是的,生活中恰恰是很多这样的人,有的人自私、有的人虚伪、有的人自闭、有的人孤傲、有的人贪婪、有的人胆小。但是大家都不愿意付诸努力去修正自己。
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思想定义生活,而不是以真理定义生活
这是可怕的,在你无数次以自我为中心的定义过程中,会逐渐丢失生活的边界感
这也是很多人为什么不会感觉到幸福和快乐的原因
因为我们是用坐享其成的视角去享受幸福的光临
而不是用辛苦努力的视角去探寻走向幸福的道路

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教会我们应该如何更好的完善自己
完善自己有低线和高线之分,低线是你可以有尊严的活着,高线是你可以自由的活着
德育一直都是中外教育家倡导的教育首位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却过多的忽视德育
德育可以教,但是德育的主体和主动性都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
归根到底,是来自于自我对于人性的呼唤,在这个层面上,我们思考如何才能唤起一个人对于人性的唤醒,似乎确实需要借助一些玄学才能解释的通
人性如何可以探究、可以被定义、可以被习得,人类又如何周而复始的反复,有时候你甚至可以想一想,这是否是宇宙之所以存在人类的终极奥秘,我们拥有了比动物更高级的智能,但是我们的人性却是有上限的
这在警示我们在人性上先天性的就存在着需要人类去经历痛苦和折磨才可以实现的高度
这是客观规律,而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下,认为的只有我是最痛苦,最辛苦的心理感觉。
在教育的终极层面,即对于人性培养的探讨,国外教育家没有展开论述
外国教育家的论述更多的在方法的层面
如学习的方法:辩论、实验、推理、归纳、定义
如教学的方法:实用、直观教学、循序渐进的教学、遵循心理学规律的教学方式
西方研究出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学这门学科可以通过更加科学的方式被验证,被理论支撑似乎给教育学更多可以被量化、被触摸得到的实质性
这是西方的特性,他们似乎总想用一个可以被量化的概念去对事物进行判断和衡量
是的,其实我个人认为,量化的终极追求是为了衡量标准,这意味着人类的认知低线,可以被触摸可以被感知意味着我们不用去优化自己的理性和直觉,更容易的对事物做出判断,我们可以测量成绩、但是不能测量道德和人性。;
但是真正的判断却是需要用隐形的品质来进行衡量,睿智的头脑、卓越的思维、理性、胆量,二者相比下,就可以得知显性的才是最低级的
当然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现象也都是如此,人们在用量化的东西让自己心安,是因为他没有能力把握看不到的东西。

中国教育只是在学习西方的术
很多人在说中国学习国外的教育等等论调很多
确实学了,但是学的都是术。不然你以为中国为什么会进步的这么快,因为我们民族具有其他民族不具备的精神内核,这是世世代代留下来的隐形基因和品质
如果真的要追根溯源,可能真的要追究到教育真正被开展之后,古人对于教育的定义,中国古人对于教育一直都聚焦在人性论的反复的探讨、反复的要求上。
中国古代教育史其实和西方的教学论、课程论比起来确实差远了,甚至我们没有这些东西
那我们在干嘛呢?
是的,我们在研究人,研究的是如何让一个人成为人性上的完人
人性上的完人是什么概念,每个教育家对于人性上的完人定义都大同小异
他们都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以及人性的卑劣处
也都肯定了人性中善的一面占据大多数
因此中国古代的教育史上我们称之为腐朽、落后的文化
其实更多的是在规避和劝勉我们克制自己的卑劣处
董仲舒称人性中的恶为“贪气”,指向我们当今的自私、自利的层面
因此他提出的主张主要是对抗人性中的自私和贪欲,他确立了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必仁且智
强勉行道
将人类如何克制自己的自私自利,加以约束,从思想层面到认知层面到智慧技能层面再到动作技能层面
这一整套的学习结果的要求和加涅的学习结果的划分是完全匹配的
我们只是没有在研究如何对自己所做的事上进行量化的处理,并不代表我们不会不懂
我想中国人是应该有这方面的文化自信的。
韩愈和朱熹都对人性的组成部分作出了大同小异的论述
中国古人对于教育探讨的前提下是在致力于追求通过教育达到人性的至高点
这无异是哲学层面的概念
并不单单将教育作为一种功用性的体现
孟子和荀子在教育之初争论人性的根源到底是性善还是性恶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是因为他看到了通过教育一个人可以达到的高线
所以他描绘了一个人的尽善尽美处应该如何体现呢?
极度的善心,是的,是最伟大的善。
从心的层面来说是要拥有四个维度的心的理论——
恻隐之心是你的怜悯的善良
羞恶之心是你的羞愧承认自己并非最优秀的善良
是非之心是你可以明辨是非的善良
恭敬之心是你谦恭懂礼的善良
我相信孟子在用最大的智慧来定义我们看不到、摸不着的人性至高点的光辉
荀子的性恶论,我们从小也是知道的,这是对于人性低线的描述,是在生物层面考虑的
荀子进一步将人性下移和社会的实际生活相结合
在现实中人们会为了生存而展示出恶的一面,这就是荀子的性恶论的由来
显然,孟子的性善论是对于人性超脱本我之上的探讨
荀子的性恶论是在生物层面对于人性低线的要求
我个人认为二者在教育的层面是可以结合的,人之所以可以得到成长正是因为我们立足与生物人的基础上,在追求更高的人性完善。
因此后来的董仲舒、韩愈、朱熹也都是从人性的两个层面而展开讨论

但是西方对于教育学的论述呢,在追求的思维不是立足于人,而是立足于社会的
中国古人对于教育的追求当然也有和社会结合,但是是在完善好之后而服务社会
国外的教育立足于社会,是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力的发展在驱动人
驱动实科教学、驱动科学知识
无论这些知识如何先进,他们的终极目的都是在开阔人类的视野,在人性上将人类带入到新的层面
以至于到卢梭的自然教育原则将教育的核心定义为“归于自然”,他们认为是教育界的颠覆
因为首次考虑到的儿童本身,极大的尊重儿童
到后来杜威进一步的颠覆了教育的理念
杜威是在生物层面和教育的上线之间做了一个中和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学校、教育即经验,是立足于生物人的基础上对于儿童自由的探讨
杜威其实是想追求儿童人性上的极大完善,比如发扬儿童的创造力、探究力、责任心、道德感、服务社会等等品质,无疑这些品质背后都要归结于对于人性的探讨
但是杜威没有探讨人性,因为人性不可描述,不可教,不可定义
在杜威的教学思想引领下,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新学校的创始人,他们想要通过创造新式的学校以发扬儿童的人性的美好
但是依然是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的改善
无论是约翰逊的有机学校,去掉教科书和课本,和大自然和实验室接触学习
还是沃特的葛雷制,将学校分设为工厂和商店、体育场、教室和礼堂
还是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计划去掉年机制、班级授课制、学科制
还是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去掉教科书,重新按照人的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
他们都在做一件什么样的事?
他们企图用教学的方法、教学内容的改变引起儿童对于人性的唤醒
企图能够使儿童得到通向找到人性解放的自由之路
真的能找到么?
后来的结果证明,这些新式的学校都面临着衰退
为什么美国这么怕中国,因为科学是可以学习的,知识是可以学习的,但是人性是不可以学习的,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
他们是去学习了,美国的教育10年一大改革,运用了各种方式去提交教育的质量
甚至进步教育运动为期8年对于教育的探索,最后也是大众不满意教学的效果,而不得不放弃
我个人认为,美国这些教育的改革新理念并不是旨在提高人的成绩,他们是渴望能探究出如何能真正培养出一个优秀的人性,但是失败了
所以他们得出来的结论是人性不可教
那么我们还会崇洋媚外么?
在对于人性的终极探讨上,投射到教育的实践层面,无论用多少方式方法,其实也没有思想熏陶来得更浸入骨髓,中国古人在人性这个视角上没有放弃,所以我认为我们是先进的
所以有时候我们是要感谢自己生于这片土地的,因为有文化有思想在浸润着你,只是你不自知而已。
所以美国人会怕中国人
因为中国人有灵魂、有人性可以追思,是打不倒的民族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用这个方法去判断一个人是否厉害
真正的厉害和强大不在于你住了多么大的房子,你考试得到了多么高的分数,在于你人性的修炼,在于你的软实力。
一旦面临现实的考验,终归我们是要和生活进行交往的
这才是真正考验人的地方
有的人人性的高线比较高,虽然起点低,但是假以时日,会层层向上,因为他的背后是永不枯竭的生命力量——人性
有的人人性的高线比较低,纵然是一手好牌,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褪去光环,因为他的背后没有软实力可以支撑
这才是决定一个人是否真正有力量的关键之处
教育更应该将教育的高线定义在人性的培养上
而不应该追求的教育的功用性,因为这才是教育真正的低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