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野客丛书》 宋 王楙(五十三)

2023-10-27 18:45 作者:三步一颠  | 我要投稿

景帝杀周亚夫 《容斋续笔》说:景帝不杀卿大夫,但为何不能忍周亚夫呢,为什么?我看以前的一些说法,亚夫在军营里屯细柳,天子来犒劳军队时,无法直接进入,即便进到军营也无法驱驰,穿甲胄的军人见文帝不拜,皆向文帝行军礼,亚夫解释说是舆制于将帅,这难道是作为臣子的礼节!因而他傲睨帝尊,景帝赐他食物不设筷子,这事让亚夫心生不平,而且因为此事向景帝摆脸色(原文:鞅鞅非少主臣,见于词色之间),这必死的是他自己造成的,真的很可惜! 我个人以为这样说不对;颍滨先生说景帝这人刻薄没度量。所以他残忍的作风,不只对周亚夫一人。 张释之因为早年弹劾他而怀恨在心,之后被他整死。 因为怨恨邓通的吮痈,而想办法让他饿死(典故:文帝身上长痈,太子刘启进来探问病情,文帝就让他吮痈,太子虽然按要求吮痈,但面有难色。后来听说邓通经常替文帝吮痈,太子内心惭愧,从此怨恨邓通。) 晁错为了国家深谋远虑,但也因此惨遭诛杀。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其他的。 临江王荣(指刘荣)因为母亲而失宠,景帝暗中指使酷吏将他杀害(典故:刘荣于景帝中二年,在太宗庙地上建筑宫室,被征召到长安中尉府审问;临江王荣想要写书信给景帝,以此解释自己的罪行,而郅都竟然不允许临江王荣为自己辩白,很明显,这是不想要临江王荣活着离开,就算临江王荣无罪,或者罪不至死,郅都也会给临江王荣安上一个罪名。而能命令的了郅都的,也就是景帝本人了。) 吴王世子以前和他下棋产生争执,他操起棋盘给吴王世子一个盖头,打死了(典故:下六博棋时,吴太子在棋桌上争胜,态度不恭,皇太子愤而拿起棋盘重砸吴太子头颅,当场将他砸死。) 放纵梁王的骄奢,而后导致其忧郁而死(典故:《史记·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说:梁孝王虽以爱亲故王膏腴之地,然会汉家隆盛,百姓殷富,故能殖其货财,广其宫室车服。然亦僣矣。怙亲亡厌,牛祸告罚,卒用忧死,悲夫!)。 从这些景帝的君臣父子兄弟的遭遇当中,可以看出此人是如何放肆自己残忍,怎么可以得出景帝不是个喜欢杀戮的人,怎么就不能忍周亚夫一人呢?而且天子犒劳军队,军营四周都是细柳,即便进入军营也无法驱驰,穿甲胄的军人见天子不拜,这正可以看出亚夫的好处,获得这么个治军严整的人才,真不容易啊!也因为这样,文帝改容礼敬,犒劳完军队,满意而去。文帝认为亚夫的军队不能轻易冒犯,而后斥责霸上、棘门的治理简直儿戏,从中可见文帝心意(典故:《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文帝临死前,告诫景帝“缓急真可将兵”,文帝有这样的想法,正是因为犒劳军队时,知道亚夫能担重任。景帝即位后,令亚夫平七国之难,亚夫军容整肃,效果立见。 我个人以为要是所有的将领皆能如亚夫般治兵,还害怕军队不能打仗吗?还害怕敌人来了战胜不了吗?但景帝这样随便就把亚夫杀了,正是他残忍的天性使然,皇帝杀个大臣很正常的一种操作,即便如亚夫这样的国家栋梁,也在所难免。亚夫怎么可能单独幸免呢?有前辈说“人主杀人,不可使之手滑。”我信这句! 退之琴诗 退之的《听琴诗》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这首诗的意趣出自阮瑀,诗说“不疾不徐,迟速合度,君子之衢也;慷慨磊落,卓砾盘纡,壮士之节也”。而阮瑀《筝赋》的意趣源自王褒的《洞箫赋》,王褒说“澎濞沆瀣,一何壮士;优柔温润,又似君子。” 封赠外祖 唐朝制度,即便是宰相,封赠也只到父亲。要是以恩回赠,不但他的祖父,异姓也可以被封赠到。比如权德舆以检校尚书以恩祈封赠自己的祖父,后朝廷赠其祖父礼部郎中;户部尚书杨于陵请求回赠(古代职官把所得的封爵呈请转授给至亲或其他人)自己的祖父,朝廷赠其祖父吏部郎中,这是以恩回赠祖父的事例。 又《刘总外祖故瀛州刺史张懿赠工部尚书制》,里面说“有外孝孙,为吾贤帅,自义率祖,推恩外族。”《刘总外祖母李氏赠赵国夫人制》,里面说“段公威德,当流庆于外孙。令伯孝心,愿推恩于祖母。”这是以恩回赠外祖父的事例。 这类的例子极多。 二史赞论 《前汉 董仲舒赞》说:刘向称赞董仲舒说“虽伊吕何以加”,而刘向的儿子刘歆却以为“伊吕圣人之偶,仲舒未及乎游夏,伊吕不加,过矣。”刘向曾孙刘龚,他认为确切的评论,董仲舒属于君子,并肯定刘歆得说法。班固引用刘向三代人对董仲舒的评论。 《后汉 皇甫嵩论》说“前史晋平原华峤称其父光禄大夫表,每言其祖魏太尉歆称,时人说皇甫嵩之不伐,汝豫之战,归功朱儁;张角之捷,本之卢植(大意:前史晋平原华峤说他父亲光禄大夫华表,经常提到祖父魏太尉华歆说过的话,就是“当时的人传说皇甫嵩为人低调,从不自夸耀,汝豫这场战役,将功劳归到朱儁身上;打败张角,说从头到尾都是靠卢植。)”范晔引用其三代说法。 但范晔的写作让人觉得比班固费辞。 浮云蔽日 潘子真的《诗话》说:陆贾的《新语》说“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太白的诗句说“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用了陆贾这句。 我个人读到孔融的诗句说“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还有曹植的诗句说“悲风动地起,浮云翳日光。”傅玄的诗句说“飞尘污清流,浮云蔽日光。”《史记 龟䇲传》说“日月之明,蔽于浮云。”枚乘的诗句说“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列举的这些皆祖《离骚》这句“云容容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的意趣。注解说“云气冥冥,能使白天显得昏暗,比喻小人遮蔽住贤人。”东方朔在《七谏》也说“浮云蔽晦兮,使日月乎无光。”又说“何泛滥之浮云兮,蔽此明月;颐皓日之显行兮,云蒙蒙而蔽之。”这类型的话都是讲邪人利用诽谤陷害忠良辈。苻坚时期流传的《赵整歌》也说“不见雀来入燕室,但见浮云蔽白日。” 诗意重叠 《续笔》说:作诗用到百韵时,词也很多,所表述的意趣也多,所以很多诗多失检点,比如老杜的《夔府诗》,之前说“满坐涕潺湲”,后面又说“伏腊涕涟涟”。白公一篇《寄微之诗》里面,有酒字的句子出现十一处。东坡的《中隐堂五诗》用了四韵,也出现坡伏鳌、崖伏龟,这可以说接近意重。 我个人认为古人作诗,是古人的意趣,不能以当下的眼光去评论,但要是有晚辈规仿古人的写作,绝对不可用这样的格式。说鲁男子指柳下惠没问题,指我就不可以,这就是失于检点。 名与本传不同 古时候的人,名字与他的传记不同的很多。 比如《晋书》说邓艾,碑文却说邓乂,怀疑古人艾、乂是通用。《石经》里的“乂用三德”,就是“艾用三德”。 《后汉书》说虞诩字升卿,碑文是说字定安。陈寔字仲弓,碑文是字仲躬。 《论语》说申枨,《史记》与汉碑皆说申党。 《唐 凉国公主传》说字华庄,碑文写花妆。 《史记 始皇纪》说丞相隗林,读《铁秤权铭》里面是说隗状,不是林。 有人获得一个汉朝时期的印,上写“周恶夫”,有人怀疑这个“恶”是不是“亚”字?刘原父认为亚、恶二字在古时候是通用的,按照《史记》卢绾孙封恶谷侯,《汉书》是写亚谷侯。 《海陆碎事》说“渊明还有一名字叫泉明,李白的诗里经常提到。”其实称渊明为泉明,是为了避唐高祖的讳,犹如称杨渊为杨泉,不是还另有一名字叫泉明啦。 道士鹅群 《西清诗话》说:太白的诗句“山阴道士如相见”,应该写为“黄庭换白鹅”。按《晋书》的记载,王右军书写《道德经》和道士换鹅,不是《黄庭》。 我个人读陶谷的《跋黄庭经》里面说“山阴刘道士,以鹅群献右军,乞节《黄庭经》。”,陶谷也认为是《黄庭》,难道不是承袭太白的失误吗? 黄鲁直的诗句说“为君写就《黄庭》了,不博山阴道士鹅。” 梅圣俞的诗句说“道士虽换《黄庭经》”,还说“《黄庭》换白鹅”。 他们都是承袭这个谬误。有人以为《晋史》只提到道士、鹅群,也不知道陶谷是怎么知道道士是刘君? 我个人就此事考究了晋帖,王献之有写“刘道士鹅群亦复归也”,陶谷是不是根据这个而说刘君呢? 退之注论语 《闻见录》说:张籍的《祭韩退之诗》说“鲁论未讫注,手足今微茫。”这是讲退之曾经为《论语》作注,但还未完成。现在所流传的“宰我昼寝”作画,“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作音,就是依据韩退之的注解。 我个人考究李汉的《序退之集》,里面说“有《论语注》十卷,后世罕传,然缙绅先生往往有道其三义者。近时钱塘汪充家有是本,王公存刊于会稽郡斋,目曰《韩文公论语笔解》,自《学而》至《尧曰》二十篇。文公与李翱指擿大义,以破孔氏之注,正所谓三义者(大意:有《论语注》十卷,后世罕见此注解,但缙绅先生经常提到其中的三义。不久前钱塘汪充家里有《论语注》,王公将此存本于会稽郡斋出版,书名为《韩文公论语笔解》,此书从《学而》到《尧曰》总共二十篇。文公和李翱亲自指出以前注解的错误,破斥孔氏的注解,这就是所谓的三义)。” 读到这,不可以认为鲁论未讫注,后世罕见流传吧。可是读《闻见录》里面所引的“三月不知肉味”,说三月作音。现在所流传的《韩文公论语笔解》并无此语,估计可能是遗佚,但有人说韩公经常修改此注解,接近于凿。 我个人读《退之別集 答侯生问《论语》》时,见里面说“愈昔注解其书,不敢过求其意,取圣人之旨而合之,则足以取信后生辈耳(大意:韩愈以前注解《论语》,不敢过于去求索里面精确的意思,意在与圣人之旨相契合,则足以取信后辈学者)。”这是韩公自己说的,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意于凿吗?

《野客丛书》 宋 王楙(五十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