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辽海丹忠录》中征伐建州路线整理(一)

2023-07-19 08:16 作者:您的好友隔壁陈叔叔  | 我要投稿


《辽海丹忠录》第一回
毛文龙在皮岛


《辽海丹忠录》是明末非常著名的时情小说,叙事详实,刻印细腻。作者为明末著名的书商、小说家陆人龙。小说内容以明末抗金前线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名将,东江镇总兵毛文龙为主线,讲述了毛文龙投身明末鼎革洪流,奇袭镇江,收复辽南失地,在与后金的缠斗中逐步成为专制海上的一方重臣,但又在事业巅峰时被袁崇焕矫诏擅杀的传奇故事,忠实地反映了明末辽东战局角智斗力、激荡诡变的战争局势。其中又常有作者的点评,颇切实际,不少揭示了明朝灭亡,后金兴起的深层原因,反映了区别于官僚士大夫阶级的底层平民的视角,为历史叙事提供了新的口吻。

本小说的史料价值不俗,这得益于作者陆人龙兄弟的创作理念“事事宁核而不诞”,陆氏兄弟期望“文人墨士”把他的作品“奉为一代信书”、希望别人能把他们看作“史臣”①,因此,写作时参考了大量的明朝邸报、公文、奏疏,甚至为了纪实性,而放弃了相当部分的文学性,这使得其对现实的高度关注,对舆论的及时反映都是其他文学作品望尘莫及的。②顾克勇在比较史料后甚至认为:“《辽海丹忠录》纪事某些地方比正史还要准确”③

而实际上,本书军事地理方面的价值亦有可观。为保护龙兴之地,清廷在入关之后销毁了大量有关于建州道路的记载及书籍,蓄意制造一个迷雾地带,防止有心之人窥探建州老城。在此背景下,明代重要的地理资料《舆程记》被销毁,而大量引用《舆程记》的《读史方舆纪要》亦惨遭严禁,以致流传不全。本书第十七回“毛帅规取建州路,陈忠首捷樱桃涡”中,就记录了通往建州的七条道路,经与《读史方舆纪要》相比较,可以肯定双方初始文本均源自《舆程记》,可以互相参补。

本书记录通往建州七路:

  1. 镇江路:经长奠、永奠,三十里至沙松排子,三十里至分水岭,三十里至八家子,十里至转山头,十里鸦儿河,二十里稗东葛岭,十里稗东葛岭寨子,三十里牛毛岭,二十里牛毛寨,二十里董古寨,十里马家寨,四十里深河子,三十里大家寨子,三十里马家寨子,三十里凹儿哈寨子,四十里家哈寨,三十里老寨。俱系小径密林,不便行军,合从宽奠出边。

  2. 宽奠路:十五里至吉洞,二十里小佃子,二十里团佃子,二十里八家子,二十里转山头,余同镇江路。内小佃子,团佃子,八家子,虽有林木,可伐;牛毛岭,家哈岭,林崇岭峻;稗东葛岭,路夹大崖,单马独行。

  3. 靉阳路:三十里北古河,八十里半岭,七十里一赤董古寨子,五十里头道大岭、二道大,四十里凹儿哈寨,七十里至老寨。北古河出口依河夹峙,林木深邃,小河数十道,冬春涸冻,人马堪行,夏秋泛涨,势难邃渡;头道大岭,二道大岭,岩陡路险,二百余里,止客一人一骑,并无抄径可由,又有合抱大树,连路难伐。

  4. 清河路:三十里鸦鹘关,二十里响花岭,五里撒石寨,十里无狼寨,十里旧鸦鹘关,十里一哈河,十五里乌鸡关,二十里林子岭,二十里错罗必寨,三十里老寨。一路平坦,并无河阻。旧鸦鹘关无林,路坦砌石为关,可容四马并进。惟乌鸡关,头道以木扣栅成关,西边悬崖相抱;二道砌石为关,上棚大木,二关在平地,止通一人躬身而行,不能容骑,甚为险峻。林子岭树甚稠密,可容四马并行。

  5. 东州堡路:四十里剪河,十里八家子,二十里古道关,二十里黄岭,三十里方巾纳寨,抄出穆七寨,大路至拖东寨,十里黑木寨,十里大寨,十里老寨。自剪河口分兵,抄过五里岭关,至穆七寨,合抚顺大路,直取奴寨,皆坦易无阻。

  6. 抚顺路:二十里口剥刀山,五里土木河,十五里新寨,二十五里汪红木寨,十五里毡房山城,八里窝儿胡寨,三十里古路寨,十五里栅哈寨,十七里五岭关,三里马儿墩寨,十里穆七寨、拖木寨,十里黑本寨,十里大寨,十里老寨。内惟五岭关险峻。

  7. 铁岭路:七十里三岔儿,十里仙人洞,十里王八湾,八十里由诈哈寨,北大路抄至康家寨,八十里大寨,十里老寨。俱平川大路,林木无多,大川亦少。康家寨二十里有夹川平佃,大树五十里,中有夹沟谷,易于埋伏。

《读史方舆纪要》所记载七路:

  1. 《舆程记》:宽佃一带,皆在建州东面,若从镇江路径长奠,永奠,三十里而至沙松排子,又三十里至分水岭,三十里至八家子,二十里转山头,十里鸦儿河,二十里稗东葛岭,十里稗东葛岭寨子,三十里牛毛岭,二十里牛毛寨,二十里董古寨,十里马家寨,四十里深河子,三十里大家寨子,三十里凹儿哈寨子,四十里家哈寨,三十里为建州老寨,此皆小径深林也。

  2. 从宽奠路则十五里至古洞,二十里至小佃子,三十里团团佃子,二十里八家子趋转山头。其小佃、团佃、八家子,皆伐林可通。而牛毛岭、家哈寨林深岩峭,稗东葛岭路夹大崖,皆难行之路矣。

  3. 出叆阳路三十里至古北河,八十里至半岭,七十里为一赤董古寨子,五十里为头道大岭,二十里二道大岭,四十里凹儿哈寨,又七十里即建州老寨矣。其古北河夹峙深林,小河数十道,冬涸夏涨。头道、二道岭高岩陡绝,大树纷错,凡二百余里,并无别径可抄,险道也。

  4. 出清河路三十里即鸦鹘场,又三十里至响花岭,五里为撒石寨,十里无狼寨,十里旧鸦鹘关,十里一哈河,十五里乌鸡关,二十里林子岭,二十里错罗必寨,又三十里即建州老寨矣。其旧鸦鹘,路坦无林,四马可进。乌鸡关头道扣栅,有悬崖相抱,二道砌石横木,止容一人俯行,骑不能过。林子岭树虽稠密,亦四马可行也。

  5. 从东川堡路□□□至剪河□□□□□□□□□□□□□至黄岭□□□□□□□□□□□□□至拖东□□□□□□□□□□□□□亦可抄□□□□□□□□□□□□□直趋老寨,皆坦途也。

  6. 从抚顺路,二十里至关口剥刀山,五里至土木河,十五里至新寨,二十五里至汪江木寨,十五里至毡房山城,八里至窝儿胡寨,三十里至古路寨,十五里至哈寨,十七里至五岭关,三里至马儿墩寨,十里至穆七寨,六十里至拖东寨,三十里即建州老寨也。一路皆坦易大道,而五岭特为险峻。

  7. 出铁岭路至三岔儿,又十里至仙石洞,十里至八湾,八十里由诈合寨大路抄至康家寨,八十里至大寨,又十里即建州老寨矣。此一路皆平川疏木,惟康家寨二十里有夹川平佃大树,五十里中有夹沟谷,为必防之处。

上文中红色部分即笔者认为此二书记录错误之处,试简单做一分析:

  1. 三十里马家寨子”,前文已有一“马家寨”,此处多一马家寨似乎不大可能,按刘綎捷报所载,连破牛、马二寨,显然牛马二寨相距不远,亦未曾听说有再破一马家寨的说法。故删去。

  2. 吉洞、二十里团佃子、二十里转山头”,“吉洞”疑为古洞;团佃子,二书二十里、三十里之分,存疑;二十里转山头,联系上下文,显然与镇江路为同一路径,镇江路中八家子到转山头为十里,则此处明显错误,改为“十里转山头”

  3. 古北河”实为“北古河”,即如今辽宁省东南部的北股河。“二道大岭”,应为“二十里二道大岭”,据《桓仁建州女真志》③考证,“头道大岭”为转门子岭、“二道大岭”为木孟子与铧尖子的界岭,两者相距二十里。

  4. 二十里响花岭”,不知为二十或三十里,存疑。

  5. 从东川堡路.........直趋老寨,皆坦途也。”《读史方舆纪要》此处缺漏,当以《辽海丹忠录》为补充。

  6. 汪江木寨”,此处位于今抚顺东大伙房水库下,遗迹已被淹没。日军侵华时期军事地图有记录一处地名“洼浑沐”,与“汪红木”读音类似,故《辽》书对,应改为“汪红木寨”;“哈寨”,以《辽》书补缺,为栅哈寨;“六十里至拖东寨,三十里即建州老寨也”,按此说法,穆七寨距离建州老寨为九十里,合现今约为50公里,穆七寨即现在的木奇镇;以百度地图测距工具检测木奇镇到赫图阿拉的距离,不过仅30公里左右,与此说法出入过大。故当以《辽》书为是。

  7. 仙石洞”,当为仙人洞,明代《万历三大征考》<开铁疆场总图>有绘录,仙人洞位于三岔儿堡附近,边墙之外,应以《辽》书为是。“至八湾”,似乎为王八湾更为合理。“诈合寨大路”,应为“诈哈寨北大路”更为合理,存疑;

开铁疆场总图


至此基本的文字校对工作已经进行完毕,初步厘清了明末时期,明朝出入建州女真的主要几条路径,这对于研究相关战争史及考古工作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然而这仅是第一步的工作,接下来笔者将陆续对各个线路进行考证分析,争取在现代的条件下分析各路线的价值,绘制现代的路线图,方便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当然受限于资料的匮乏,以及古人测量技术、工具的落后,古书中的路线、地名、距离并不能被完全准确地记录下来,亦不能被毫无遗漏地保留下来,这就使得还原工作不可避免地出现谬误与主观推断,这是客观上无法避免的。当然,笔者才疏学浅亦是误差出现的一个因素,亦只能尽量克服困难,减少影响。

如果感兴趣的话,欢迎点赞转发。

注释:

①《陆云龙、陆人龙兄弟文学研究》_顾克勇

②《传报舆情__纪实说部——论...事小说《辽海丹忠录》的影响》_唐亚蕾

③黄柏栋主编,p38;


《辽海丹忠录》中征伐建州路线整理(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