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行脏腑的过与不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五行脏腑的过与不及
肝木疏泄的过与不及
人身肝木之气,疏泄不及,则现无汗、尿少、粪难、腹痛、胁痛、妇人月经来迟等病。
疏泄太过,则现自汗、尿多、遗精、发热、头晕、耳鸣、妇人白带、月经来早等病。
肝主木气,木气主疏泄。疏泄之为病,有疏泄太过之病,也有疏泄不及之病。也就是刚刚好最好。
1.疏泄作用与发热出汗:
疏泄太过,就会出现自汗,发热。
疏泄不及,就会出现无汗,也不会发热。
很多发热的病,求其根本,就是疏泄太过,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治疗方法就会用到乌梅、芍药等敛肝,减少疏泄。疏泄太过容易伤脾胃,也就是见肝之病,知其传脾,先要补脾,补中气。
圆运动古中医不建议用太多寒凉药物,容易伤及脾胃中气,中气受伤,即使病好了,人体也会虚弱。以后也更容易生病。
现代社会,发热总是要输液,原来只是吃点药而已。输液的时候,那些液体都是凉性的,输入血管,导致人体阳气受损。
2.疏泄作用与小便多少:
疏泄太过,就会尿多,疏泄不及,就会尿少。尿多不一定是受寒了,尿少不一定是受热了。
跟疏泄的功能关系比较密切。
3.疏泄功能也跟月经有关系,疏泄太过,月经白带都来的早,疏泄不及,月经就来的晚。
4.腹部疾病也很疏泄有关系。腹痛、协痛往往是疏泄不及所致。
5.排便困难便秘,比如气虚便秘,就是因为疏泄不及所致。
疏泄不及者,水中的火气不足,疏泄太过者,金气不足也。
疏泄太过,就是因为收敛作用不足的原因,疏泄不及,是因为相火不足所致。
这里的火气,我认为是相火。相火下降,与水气结合,再上升为少阴君火。
所以需要相火下降,才可以产生木气,产生疏泄之气。
肺金收敛的过与不及
人身肺金之气,收敛不及,则现汗多、头晕、发热、咳逆、上气、遗泄、尿多、痿软等病。收敛太过,则现恶寒、粪艰、胸闷、无汗等病。
收敛不及者,木气过于疏泄,收敛太过者,火气不能宣通也。
人身肺气从金气属性,主收敛。
收敛也有不及和太过的问题。
收敛不及,和疏泄太过是对应的,就会出现疏泄太过的症状,皮肤表面症状出汗、发热,上焦症状头晕、咳逆,上气,下焦症状遗泄、尿多、下肢无力萎软。
收敛太过,就会出现疏泄不及的症状,皮肤表面的就是恶寒、恶寒,上焦的胸闷,下焦症状排便困难等问题。
收敛不及,是因为木气疏泄的力量过大。
收敛太过,是因为火气的宣通作用不足导致。
心火宣通的过与不及
人身心火之气,宣通不及,则现血痹、神倦、口淡、血寒等病。
宣通太过,则现舌痛、喉痛、心跳、心烦等病。
宣通不及者,木火之气虚。宣通太过者,中气虚,金气不降也。
人身心气从火气,主宣通。
宣通作用存在太过与不及两个方面。
宣通不及,人体出现阳虚症状,表现为血痹,也就是血流不畅,血液循环不好,手脚容易发冷,精神疲倦,口中淡而无味,主要因为阳虚血寒。宣通不及的原因是木气不足,木生火,木气不足,火气就不旺。
宣通太过,人体出现上焦热证,舌痛、喉咙痛、心跳加快、心烦等症状。宣通太过,是因为中气虚,不能把阳气降下来所致。这里火气容易往上走,所以上焦出现的病症较多,火如果往下行,就不会出现问题。
这个时候,需要补中气,而不是单纯的泻火。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很多发热疾病,通过补中气就可以达到治疗目的。
肾水的封藏不及
人身肾水之气,封藏不及,则现阳越、头晕、发热、足肿等病。封藏不及者,金气收敛之力衰,木气疏泄太过也。肾水无封藏太过之病,肾水愈能封藏,阳根愈坚固也。
人身体之中肾气从水气,主封藏。
封藏作用出现问题主要表现为封藏不及,没有封藏太过的问题。
如果封藏不及,就会出现阳气上浮,表现为头晕,或者发热,阳气上浮,下面阳气不足,也可以表现为足肿。
肾水没有封藏太多的问题,封藏的越好,阳气与水结合的越好,人体越健康。
所以,节制欲望,就可以帮助肾水封藏,可以促进人体健康。
脾土运化不及和土气填实
人身脾土之气,运化不及,则现腹满、停食、上吐、下泻、四肢不举、全身倦怠等病。运化不及者,水火之气虚也。
脾土无运化太过之病,有土气填实之病,土气填实,则不能运化也。
人身脾气从土气,主运化。
运化作用出现问题主要表现为运化不足,没有运化太过的问题。
运化不及,就会出现中焦的问题,腹满肚子胀,消化不良,严重的出现上吐、下泻。脾主四肢,所以会出现四肢无力、全身倦怠、身上发软的症状。
运化不及,是因为心火虚不能宣通,肾水虚不能封藏,感觉应该是先天不足的多一些,先天不足,比如先天心脏病、先天发育不良,就会导致后天脾胃运化不足。
运化作用没有运化太过的问题,消化的越好,身体越健康。
但是脾胃也不能无节制的使用,吃得太多,就容易消化不良,要给脾胃一定的休息时间,也就是要吃七分饱,不要顿顿十分饱。
相火燔灼不及与相火不降
人身相火之气,燔灼不及,则现下寒、肾寒、脾胃衰弱、二便不固等病。
燔灼不及者,相火的本气少也。
相火无燔灼太过之病,有相火不降之病。
相火降于水中,水中有火,则生元气。相火不降,则燔灼于外,而发烧热也。外之烧热愈大,内之相火愈少也。
火气分为君火、相火。
相火的作用是燔灼作用,也就是燃烧作用。相火对应的脏腑是心包脏和名门腑。相火燃烧,人体阳气充足。
相火的作用有燔灼不及的问题,没有燔灼太过,但是有相火不降的问题。
相火燔灼不及,就表现为命门阳虚问题,临床表现为下焦虚寒、腰部寒冷,命门火衰,夜尿增多。就会导致上文的运化问题,运化不足,脾胃衰弱。
燔灼不及,是因为相火不足导致。
相火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相火不降。圆运动要求相火下降与水中,与水结合,化生元气。相火不降,就不能化生元气,还会因为燔灼作用,变成虚火,表现为发热。
所以,看到发热的疾病,有的是因为相火不降导致,相火不降,中气就会虚弱,相火也会虚弱,一味地去退热,就会损伤相火,损伤中气。
在治疗中,我们要注意保护中气,保护相火,也就是保护我们人体的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