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分享 | 不到最后一刻,不要轻言放弃,理科在职宝妈半年过CATTI三笔的感悟

不到最后一刻,不要轻言放弃
理科在职宝妈半年过三笔的感悟
作者:Yue Yang
2022年上半年三笔班学员2022年6月通过三级笔译
当三笔的成绩映入眼帘(综合63,实务62),我还是有些激动的。因为就在考试前的十天,我还在犹豫是否要放弃。
我参加翻译考试的初衷是以考促学。先介绍一下我的背景:
理科生、在职、孩子妈、毕业多年,本科六级飘过,2018年通过上海高级口译笔试,口试未过。
回顾我的英语学习之路,可以说“一直没信心,也一直没放弃”。
学生时代,英语是我学的最差的功课之一。
虽然表面上我在英语学习上花费了非常多的时间,但因为我并不热爱英语,学得非常“被动”和“敷衍”,学习的效果当然好不到哪里去。
这更加深了我对英语的“怵”,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毕业后由于工作的关系,我不得不接触英语。目前我所从事的工作需要进行一些笔译和口译。
工作中有时会发生一些因为语言问题而导致的尴尬,尽管外国同事非常宽容,我还是觉得无地自容。
由于惰性再加上一些外在的因素,我的英语学习一直处于“两天打鱼,三天晒网”的状态。
2021年,我在知乎上“偶遇”吴老师。为了改变以往的学习状况,我便参加了为期6个月之久的三级备考班。
开课之初,我并不太适应:
因为要上班,下班之后还要管孩子,真正每天留给自己学习的大块时间还是有限的,一般只能利用早上上班之前。
开班后的前三个月,我过得有点浑浑噩噩,周末的作业大多数都被我“拖”到最后才交。至于第二稿的修改,有时就把第一稿的稍微修改一下。
我的学习方法也很成问题:
不认识的字、词、搭配太多,常常查个字典、做个摘抄,就没有了多余的时间,更别提进行复盘再总结。
这些弊端导致我在课程的中期一度产生极大的负面情绪:
我自认为认认真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是效果不明显,自我感觉没有任何进步。
和班里其他同学的作业一比较,内心充满焦虑,心情糟糕得一塌糊涂。
我当然明白,情绪化无益于解决任何问题。要想摆脱现况,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行动上。
问题的根本还是在自己身上:
学习时间不够,积累不够,方法有待改善,复盘不够及时等等。
在吴老师的公众号“齐向译道行”上闲逛时,我找到了吴老师往期学员的心得分享,一篇篇地看。
在别人分享的心路历程中,我发现,其实“看不到希望”是很多人都会碰到的“困境”之一。
因为对自我的期望脱离了实际,给自己设定了“不合理”的“要求”,当下无法完成或达不到预期时,就很容易产生挫折感。
在看了前人的心得分享,参加了吴老师举行的线上分享之后,我总结:
只有足够量的输入,量变产生质变,才会“水到渠成”。
调整了心态,摆正了位置,我不再纠结,而是专注于每日的学习。
每天早上5:00-5:30左右起床,然后利用上班前的时间学习。
每当晨起看到窗外依旧昏暗的天色,我也很感慨,感觉自己从未如此的积极和主动。
考前的一个月,我买了《专八词汇》和《英语笔译综合能力真题解析3级》。
原计划最后一个月把这两本书做完,现实是《专八词汇》只背了前四课,《真题解析3级》做了3份真题卷。
第一次接触专八的词汇,难度很大;综合能力真题卷的自测结果也非常惨淡。之前建立起来的“信心”又一次濒临瓦解,此时我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接下来的两周,我基本上什么也没看,什么也没做。此时,距离考试时间还有十天。
我想过,何必“折磨”自己,但也不甘心曾经这么努力现在就此放弃。最后我想“通”了:
我已经学习了5个多月,考试是对既往学习的一种检验,不与任何人比较,只在于考察自己的现实水平。
考前一天,把吴老师考前专门提醒的“考试注意事项”音频全部听完,我就“轻装”上阵了。
当然,之前接近半年的努力,虽然自我感觉没有进步,但通过老师的讲解,在翻译的处理上,我一定比上课之前更有“经验”。
这方面的转变是“潜移默化”的。至于现在的成绩,我也明白有一半来自于幸运。
我深知自己与优秀同学之间的差距,但能够提高自己在两种文字之间的切换能力,我乐意为之付出时间和精力。
最后,我想说:
平时跟着老师认真完成每一篇翻译练习,做到老师提出的每一个要求,其实你已经走在成功的路上了。
加油,同学们!

END
翻译学习情况问卷调查,请扫描二维码填写问卷,吴老师会进行后续沟通和指点。

吴杰老师VX:i_hero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