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十二国近代史】09昔日盛世:奥地利

2021-08-12 10:53 作者:梦想地平线  | 我要投稿

本系列序与注意事项:CV6474519

导言/摘要

相比西欧早早踏上近代化的征程,奥地利的近代化开始得晚些。在经过艰难的改革后,它实现了从封建君主国家到帝国主义国家的转变,但世界大战使它崩溃了。在二战中奥地利一度遭到奴役,而战后的奥地利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章节目录

第1节 收拾中世纪的残局

第2节 改革与革命的年代

第3节 搭上列强的末班车

第4节 从奴役到永久中立

收拾中世纪的残局:哈布斯堡王朝与宗教冲突

近代早期的奥地利,其历史进程与哈布斯堡家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公元1453年,随着东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以及英法百年战争结束,欧洲历史进入了近代。这一年的奥地利发生了一件大事:出身哈布斯堡家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三世改奥地利公国为大公国。这意味着重登神罗帝位的哈布斯堡家族和奥地利在神罗内部的影响力都大大加强。从此直至神圣罗马帝国灭亡,历任皇帝都出自哈布斯堡家族及其衍生家族。

神圣罗马帝国皇冠

中世纪末期以及近代早期,欧洲封建王朝拓张势力范围的一个常见举措是政治联姻。对于哈布斯堡家族来说,要想在这一时代站稳脚跟,就必须和欧洲其他家族进行联统。1477年,腓特烈三世的儿子马克西米利安迎娶了勃艮第公爵的独生女玛丽,从而将勃艮第统治的法兰西东南部一直延伸到尼德兰的大片领土全部并入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势力范围。1496年,马克西米利安的儿子菲利普与西班牙的胡安娜结婚,由此开创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他们两人所生的儿子查理后来在西班牙登基,迎来了西班牙乃至整个哈布斯堡家族的鼎盛时期。此时哈布斯堡的家族成员遍布欧洲各国,他们除了直接统治着大片地区外,还获得了一些王国的王位继承权。

16世纪的哈布斯堡家族在欧洲的领地

此时,随着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巴尔干各国纷纷落入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中,接下来首当其冲的是奥地利的邻国、与哈布斯堡家族有联姻关系的匈牙利。虽然在16世纪上半叶爆发的两次维也纳之战中奥斯曼全部被击败,但后来奥地利还是被迫做出让步,将匈牙利的大部分交由土耳其统治或傀儡。

在查理登基为西班牙国王的后一年,马丁·路德在维滕贝格诸圣堂门口张贴了那张著名的《关于赎罪券功效的辩论》,由此开始了天主教与新教之间延续几个世纪的冲突。作为天主教和教皇的忠实拥护者,哈布斯堡家族积极地限制新教邦国的活动,在接下来一个世纪中,双方的矛盾不断积累。直到1618年,积累多时的矛盾终于以战争的形式爆发出来了。

1620年发生在波西米亚的白山战役,这场战役的胜利者是奥地利。

这场参与国家空前多、造成损失空前大的战争断断续续地打到了1648年,史称“三十年战争”。虽然奥地利在战争中吞并了波西米亚(今捷克),但它最终输掉了战争,使神圣罗马帝国进一步分裂,在欧洲的地位也有所下降。至于哈布斯堡家族,其西班牙分支至此彻底失去了强国地位,而奥地利分支则勉强苟延残喘。哈布斯堡家族统一德意志地区邦国的梦幻就此破灭,此后奥地利的发展也逐渐与其他信仰新教的德意志邦国脱离开来。

饱受战争摧残的奥地利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恢复期。1658年,利奥波德一世继任神圣罗马帝国皇位,奥地利也终于恢复了一些元气。与此同时,东南方向的威胁再度出现,1663年,以奥军为主力之一的基督联军再次与土耳其交战。尽管第二年双方缔结了有效期20年的和平条约,但1683年,大土耳其战争还是不可避免地打响了。

面对土耳其人的大举入侵,利奥波德利用皇帝的权威召集了大量援助。萨克森与巴伐利亚等帝国邦国出兵,而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天主教国家则提供了巨额资金。这场战争的第一次大会战——维也纳之战中,奥地利在三万波兰骑兵的援助下解除了敌军对首都的围困,并重创敌军主力。此役过后,奥斯曼再也不能在军事上达到此前创造的成就了。到1686年,已有俄国、波兰与威尼斯等国与奥地利结盟。

在维也纳之战期间,一个来自法国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奥地利,成为基督联军的一名志愿兵。他因战斗英勇获得了利奥波德一世的赏识,成为了一名龙骑兵团团长。他一生的辉煌从此开始,日后他将成为令所有土耳其和法国军人闻风丧胆的狠角。他就是欧根亲王。

欧根亲王

1693年,年仅29岁的欧根亲王被提拔为帝国陆军元帅。此时的奥地利由于参加大同盟战争而陷入了双线作战的窘境。欧根起初在意大利作战,随即在1697年被调往东线,在森塔战役中彻底击溃了苏丹亲征的土耳其军队。一夜之间,欧根亲王在整个欧洲范围内声名鹊起。1699年,奥斯曼帝国与联盟停战,其势力彻底退出了中欧地区。

170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绝嗣。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欧根亲王率领奥地利军队屡次奇袭法军,创造了一次又一次辉煌的胜利。尽管战争的最终胜利者是法国,但在谈判桌上,欧根依然尽最大努力为神圣罗马帝国争取权益。1716年,根据他的提议,奥地利发动了第二次对土耳其的战争。欧根拿下巴尔干上的军事重镇贝尔格莱德,并迫使土耳其在两年后求和。

尽管欧根并不熟悉政务,但几乎帝国的所有部长都是他的朋友,因此他获得了类似首相的地位。他的一些想法会由于他的影响力而得到实践,比如反对把公主玛丽亚·特蕾莎嫁到普鲁士。这就对后来奥地利的王位继承战争埋下了伏笔。

玛利亚•特蕾莎皇后

1740年,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绝嗣。玛丽亚·特蕾莎继承了父亲的王位,开始了哈布斯堡-洛林王朝的统治。同一年,法国连同神圣罗马帝国一众诸侯否认特蕾莎继承王位的合法性,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爆发。这场战争在1748年以两败俱伤的悲剧告终,虽然特蕾莎保住了王位,但奥地利却失去了西里西亚和部分在意大利的领土。尽管如此,在这场战争中,奥地利的军队数量大大增加,士气也有所提升。可以想象得到,只要有一个和平时期用来过渡,让特蕾莎进行她的改革,这个古老的帝国就能重新焕发光彩。

改革与革命的年代:七年战争与大革命

在外交大臣的帮助下,特蕾莎与王位继承战争中的敌人法国达成和解,并在不损害与传统盟友俄罗斯的关系的前提下与法国结盟。在当时流行思潮的影响下,她打出了“开明专制”的旗号进行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尽管她没有下令废除农奴制,但还是为之做好了准备,减少农民的劳役地租和代役租的数量,取消部分地主特权,这缓和了农奴与地主的矛盾,同时又增加了财政收入。她甚至将改革延伸到宗教领域,使主教们向皇帝而非教皇效忠,为长达几个世纪的皇权和教权之争画上了句号。

为了夺回此前失去的西里西亚,奥地利与法国、俄罗斯三国组成同盟,使得普鲁士在欧洲大陆上被孤立。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在1756年袭击萨克森,引发了又一场战争。这次战争延续7年,因而得名“七年战争”;又因它是前两次王位继承战争的延续,因而得名“第三次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尽管奥地利坐拥优势的战略地位,但军队素质却远不如普军,因此在战争初期节节败退。加上战争途中俄国突然因沙皇更换而倒戈,奥地利最终被迫在1763年与普鲁士达成停战协议。这一场战争打乱了奥地利改革的脚步,甚至一度使奥地利面临财政危机。普鲁士也在战后发展为一个可以威胁到奥地利在神圣罗马帝国内地位的强权。

1765年,特蕾莎的丈夫弗朗茨一世去世,他们的长子约瑟夫继任王位。从这一年起,特蕾莎的执政目标已经由原来的巩固霸权转换为维护帝国内部的稳定,正如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后世所评价的那样:“她的那顶皇冠对她而言早就是一种负担了。”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约瑟夫二世想要权力来推行改革,而特蕾莎却不愿交出权力。在她执政生涯的最后15年中,她陷入了和自己儿子的权力斗争。

约瑟夫二世

1780年,特蕾莎逝世,约瑟夫二世完全掌握了王国的权力。他在王国境内积极地推行他的改革,这些改革举措包括废除农奴制。在他的赞助下,奥地利诞生了以莫扎特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家,也就是在这一时期,维也纳获得了“音乐之都”这一称号。从一方面,他延续了他母亲未竟的事业,但从另一方面来讲,约瑟夫严重忽视了奥地利国内各种矛盾的复杂性,这使他的改革遭遇了巨大的阻力。仅10年后,约瑟夫就在众叛亲离中去世。

就在约瑟夫艰难地在困境中推行改革时,奥地利昔日的盟友法国爆发了大革命。为了维护君主制,奥地利参与了两次反法同盟,但均被法国击败。在大革命的冲击下,神圣罗马帝国各邦国反对哈布斯堡-洛林王朝统治的运动风起云涌,奥地利对整个帝国的影响日渐式微。出于对拿破仑称帝的不安,奥地利在1805年同英国、俄国、瑞典和那不勒斯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进攻法国的盟友意大利与巴伐利亚。拿破仑从法国本土调集军队远征进入奥地利境内作战,占领维也纳。1805年11月,法国皇帝拿破仑、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三位皇帝带着各自的军队在奥斯特里茨村庄(今捷克境内)附近相遇,接下来发生的这场战斗便是决定同盟命运的三皇会战。

奥斯特里茨战役中的军队。

俄奥联军的战略是在牵制法军的同时切断其退路,从而将其整个歼灭在波西米亚境内。而拿破仑尽其所能聚集了在奥地利的法军赶往战场,虽然在数量上依然不敌俄奥联军,但也足以超出联军的预估。拿破仑首先主动放弃有利地形来引诱联军进攻,并在联军上当之后实施反击和奇袭。俄奥联军在一开始尚还掌握部分主动权,但在法军占领普拉岑高地之后则彻底陷入被动。最终会战以法军的辉煌胜利和奥地利的彻底失败告终。

拿破仑在这场战役结束后组建了莱茵同盟来整合自己在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盟友。1806年,在拿破仑的威逼下,弗朗茨二世放弃了神圣罗马帝号,神圣罗马帝国延续8个多世纪的国祚也就此终结。

在三皇会战之前,弗朗茨二世就整合了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建立奥地利帝国,从而延续了哈布斯堡-洛林王朝的影响力。在拿破仑战争期间,奥地利曾短暂战略性地与法国合作,但随着拿破仑远征俄国失败,奥地利再次站到了法国的对立面。1815年,反法同盟彻底击败拿破仑之后,奥地利通过维也纳体系重新获得了欧陆大国的地位,并组建了德意志邦联来试图恢复对原神圣罗马帝国邦国的影响力。

红线内为德意志邦联的国土范围。蓝色为普鲁士王国领地,而黄色为哈布斯堡王朝领地。

虽然邦联建成了,但它和曾经的神圣罗马帝国一样松散,奥地利始终难以在德意志地区确立威信。相反,随着建立一个排除奥地利的“小德意志”的想法在德意志地区盛行,奥地利的发展逐渐与德意志的其他地区走上不同的道路。1834年,以普鲁士为首的38个邦联邦国将奥地利排除在外,组建德意志关税同盟。随着普鲁士带领着德意志崛起,奥地利便失去了它的霸权。

1848年,维也纳人民在学生的带领下爆发了革命。这实际是一场遍布欧洲的革命在奥地利的一个分会场,足以体现奥地利人民与统治阶级的巨大矛盾。在维也纳革命的影响下,捷克和匈牙利也爆发了革命。在俄国人的帮助下,这些革命最终被镇压了下去,然而奥地利的颓势已经发展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19世纪50年代的奥地利帝国就犹如一个拖着老迈的身躯蹒跚前进的老人,它过去的辉煌和荣耀都永远变成了曾经。

欧洲大革命中,高举匈牙利旗帜的起义军。

搭上列强的末班车:双元帝国和世界大战

1864年,俾斯麦开始了武力统一德国的计划。他首先要排除国外势力对统一的阻碍,于是邀请奥地利参与对丹麦战争。战争结束后,奥地利按照协议获得了波罗的海沿岸的荷尔施泰因地区。仅两年后,普鲁士就利用奥地利对这一地区的占有引诱奥地利对自己宣战,这便是普奥战争。

普奥战争的战场

有史以来第一次,欧陆上的新兴军事强国与传统欧陆霸权国家之间爆发了一场没有外国干涉的战争。在其他国家看来,奥地利的优势再明显不过:不仅拥有更多的土地和人口,炮兵和骑兵也多于普军,而且他们还拥有一批德意志邦国的支持。然而普鲁士良好的工业基础为普军创造了良好的交通运输和武器供给条件,再加上先进的战略思维,这些因素使得普鲁士在战争初期就接连取得胜利。这场战争最终的结果令各国大跌眼镜——双方为战争动员起了超过百万的军队,但奥地利在战争的第七周就向法国请求调停,这场战争也因此得名“七星期战争”。

在这场战争过后,奥地利被彻底排除出了德意志的事务。一年后,为了安抚哈布斯堡家族领地范围内的匈牙利,奥地利被迫自降身份,与匈牙利贵族建立奥匈帝国。在匈牙利人的要求下,一个主要由匈牙利人组成的、独立于帝国原议会的匈牙利议会被设立,它可以自行制定针对匈牙利地区的法律。由此,这个帝国中最大的民族*得到了安抚,但其他民族却没有得到公正的待遇,这也就为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各族的独立运动埋下了伏笔。(*注:关于奥地利人(日耳曼人)和匈牙利人谁在奥匈帝国内占总人口比重更大的问题,笔者在查找资料时找到了两种结论不同的数据。由于奥地利地区更发达的经济导致人口组成有更高的复杂性,这里认为奥地利民族人口占帝国总人口的比例低于匈牙利民族。)

奥匈帝国的国旗

奥地利和匈牙利两个地方政府时常成为帝国中央政府的绊脚石。一些本来影响不大的问题可以在会议上喋喋不休地争吵许久,政府内部的矛盾和低效率使得国家整体发展速度放缓。与此同时,刚刚统一的同为中欧国家的德国正在以巨人般的步伐发展其经济和军事。19世纪下半叶,奥匈帝国渐渐在国家间的发展竞赛中落后了。

在这一时期,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巴尔干半岛上不同信仰、不同民族的人们开始与他们的统治者进行斗争,争取独立。奥匈帝国和俄国都想趁机拓展在巴尔干地区的势力,使得刚刚有所起色的俄奥友谊又趋于破裂。而俾斯麦又迟迟没有在选择俄国还是奥地利作为盟友的问题上做出选择,使得情况变得更加糟糕。最终,在1879年,德国与奥匈帝国结成了主要针对俄国的军事同盟。1881年,德国又与俄国商议,结成德奥俄三皇同盟,德国充当了俄奥矛盾的调停者。

俄国与奥匈帝国本来在巴尔干上的势力保持着微妙的平衡,但1885年保加利亚的独立打破了这种平衡。俄奥双方都试图在这个巴尔干独立史开始以来诞生的最大国家扶植亲近自己的势力。这场大国之间的博弈造成了小国的悲剧——保加利亚境内的亲俄和亲奥势力一直持续斗争着,而保加利亚在政经等方面又时时受到德国的控制和影响。两年后,随着旧条约到期未续签,三皇同盟解散,俄国开始以德奥为敌并迅速与法国靠拢。

黑白照片:塞尔维亚和波黑-保加利亚战争中的保加利亚士兵,摄于1885年

利用奥斯曼少数民族问题拓展势力范围的奥匈帝国在不久之后自身的少数民族问题也再次变得突出了。毕竟奥匈帝国是依靠皇室领地范围建立起来的国家,其境内民族多且错杂,而它在19世纪下半叶不顾一切拓展势力范围的行为更加剧了民族的复杂性。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了早先属奥斯曼、已经军事占领了30年之久的波黑。当时,与塞尔维亚合并、建立一个统一的南斯拉夫民族国家已经成为波黑南斯拉夫人的一大目标,这使得奥匈当局极为不安,加紧以摧毁塞尔维亚为目标进行的战备。

1914年6月,奥匈帝国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举行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的军事演习。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也乘坐敞篷车来到了现场检阅士兵。突然,人群中有一个人冲了出来并向斐迪南投掷了一枚炸弹。这枚炸弹被汽车弹开并炸伤了两名随从,斐迪南强装镇定地下令继续原来的演习计划。欢迎仪式结束后,他乘车前往医院探望伤员,而在一个路口转错方向的司机正好撞上了等候着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青年普林西普。

谁也没有想到,这枪声一响,竟拉了千万余人陪葬。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战火遍及三个大陆,十余亿人被卷入战争。1918年10月31日,匈牙利独立,奥匈帝国随之解体。几天后,奥地利宣布投降。

在战争末期,帝国境内各民族纷纷独立之后,奥地利的统治范围已经大大缩水。11月12日,共和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国,皇帝查理一世在第二天被废黜。

《圣日尔曼条约》签署后,法国报纸《小新闻》的头版“新奥地利的版图”

作为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奥地利和德国一样遭到了战胜国的严惩,国内经济凋敝,社会动荡。虽然它曾在20年代受到来自国际联盟的经济援助,但世界经济大萧条依然严重冲击了这个国家。这一时期,它的邻国德国和意大利都在掀起法西斯的风潮,在看不到国家前景有任何希望的情况下,奥地利人做出了最坏的选择。

从奴役到永久中立:二战中与战后的奥地利

事实上,在30年代中期、经济危机的浪潮过去之后,奥地利的发展还一度出现了一段发展的黄金时期,直到1936年意大利与德国结盟后奥地利被孤立,加上欧洲集体安全政策破产、英法盛行绥靖主义,奥地利在国际上失去了靠山。而奥地利的主体民族是日耳曼人,见到同胞在希特勒的领导下经济恢复的成效,奥地利人自然对德国产生了向往。于是在1938年,德国军队在奥地利人的欢迎中占领了维也纳,宣告德国与奥地利合并。

电影《音乐之声》剧照。《音乐之声》的故事就发生在德奥合并前夕,影片的末尾主角一家为了躲避纳粹势力不得不逃往其他国家。

“德奥合并”明面上是两国的合并,但实际情况却是纳粹德国对奥地利的占领和奴役。英、美、法等国却仅仅对这一侵略行为表示抗议,随后又承认了德国对奥地利的占领。

在长达7年的时间中,奥地利遭到了纳粹分子的各种蹂躏。神圣罗马帝国遗留的宝藏、奥地利皇帝的加冕用品,以及数不胜数的画作、雕塑等艺术品遭到劫掠,这批流失的价值连城的宝藏和艺术品中有许多至今下落不明。奥地利人被征召加入德国军队,而犹太人和少数民族则遭到迫害。

在此期间,奥地利海外的复国运动和地下的抵抗组织从未停止为驱逐纳粹而努力。在1943年的莫斯科会议上,奥地利被决定在战后建成一个独立国家。1945年4月,苏军解放维也纳。德国无条件投降后,奥地利被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

四国对奥地利的分区占领

随着冷战中美苏两个阵营走向对抗,欧洲逐渐成为了两大国对弈的棋盘。在德国问题上,苏联以强硬的态度最大限度地争取了势力范围,而对奥地利这一没有发动大规模战争能力的小国,苏联的态度较为克制和退让。1955年,4个占领国在维也纳签署《重建独立和民主的奥地利国家条约》,奥地利正式获得主权国家地位,随后四国占领军撤出了这个国家。新上台的共和政府通过宪法宣布奥地利此后在国际事务中保持永久中立。

在冷战期间,身处中欧的奥地利并没有成为两大阵营冲突的前沿。它秉持军事外交的理念,以缓和和谅解为核心精神,致力于缓和各方矛盾。冷战结束后,处于欧洲中心的奥地利更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机遇。它加入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于1995年加入欧盟。

今天的奥地利是一个平稳发展中的中立国家,在当今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它也在和多方势力发展平等的伙伴关系。奥地利还是一个旅游大国和艺术殿堂,而它在几次经济危机中表现出的高抗风险能力还表明它已经恢复成为一个经济强国。

今天的奥地利

结语:奥地利

经历了近代早期的欧洲霸权争夺、帝国主义时期的混战和冲突时期的奴役,奥地利人在他们走过的历史中找到了一条适合他们的独特途径,即维持中立、缓和矛盾。虽然奥地利早已不再是一个大国,但它依然在国际上为人们所熟知。

下一章我们所要讲述的国家在最强盛的那段时期中是奥地利的老对手,同时它在衰弱之前走过的路程和奥地利颇有些相似。

【十二国近代史】09昔日盛世:奥地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