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观后感]奥本海默
(文案测试)
爆炸的时候先看见光,然后是声音。看见光的时候,是奥本海默的呼吸声,也有我的呼吸声。寂静,死亡之前的寂静。
《奥本海默》这部影片拍得很丰富、很克制,影片由三个主线并行,是诺兰常用的结构,穿插了一些小支线,涉及到大量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对于略有了解的理科生观影者(我)而言看起来不算轻松,但依旧能明白它的意思而丝毫不感觉杂乱。
政治阴谋、科技反思、爱情友情、人物成长、时代背景......你都可以在这部电影中找到相关的、或多或少的叙述,没有慷慨激昂的演绎,带给观众一种熟悉的疏离,就好似科学本身,平静地还原真相,试图从历史中弄懂什么。
但是人类又能从历史当中学到什么呢?当电影中杜鲁门嘲笑奥本海默是crybaby(爱哭的人)时,电影院响起了笑声——上一刻原子弹刚在广岛长崎落下,奥本海默在台上演讲,美国人在台下激动地欢呼,他幻觉中看见了人群被核辐射灼烧——我的手自核弹实验爆炸的寂静就开始冰冷,一直延续到此刻,后来的阴谋如儿戏般浮现,苦涩的愤怒也如寒冰让我沉默,那笑声,多么刺耳......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历史究竟是反思还是预言?今时今日人类战争没有用过氢弹,联合国有禁止核武器条约,二战那样大规模的全人类战争再也没有发生过......可是历史重复强调着,合约并不具有约束力,更像是陈述句,等哪一天现实变了,它就是一张废纸;历史还告诉我们人类即使在科技的帮助下发展生产力过上好日子,还是要分尊卑等级,甚至互相仇恨到死;历史说:武器,它只要存在,就一定会使用,否则火药就会嘲笑烟花的天真。
历史不会引起人们的反思,书中所记不仅仅是过去,也是有关未来的启示。
爆炸的时候先看见光,然后是声音。寂静,死亡之前的寂静。我看见未来的核浪向我涌来,它一直潜伏在时间的晦暗不明处,现在它穿透荧幕将我吞噬。胸腔和爆炸的余韵一起共振,最灼热的烧伤留给神经的是刺痛的冰冷。
社会学家贝克认为我们现在生活在风险社会。系统在不断产生风险并转移风险,上层推给下层,国内推给国外......到头来虽然很大一部分在系统内部流动过程中消解了,但学过系统的都知道有一个叫做稳态的东西,干扰超过一定阈值,系统就会崩溃。崩溃意味着曾经的平衡不复存在,波与能量变得紊乱,再也无法承载任何信息——简而言之,回归物质的死亡。
虽然历史确实告诉我们人类每次都能精确地避开风险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不然也不会延续至今。但是以前的刀扎不穿皮肉,是钝刀,得一点点磨,才能把一群人的人头全部砍掉,在最后一口气之前人类会痛会害怕会后悔。而科技是一把锋利的刀子,且会越来越锋利,甚至感受不到疼痛,没有后悔的机会,就能将所有人都吞噬。
人类若执意打破这种稳态便只有人类自己连本带息照单全收,地球不会受到伤害,再差不过是回到45亿年前的模样,并不能因为它不适合人类生存便不是地球,不过是没有文明再称呼其为地球,或许可能会被其他智慧生命某种奇怪的代号命名。正如《道德经》所言“名可名,非常名。”
地球是实在界的物质,不依赖符号和信息存在,人类文明不是,这株盛开在幻想上的混沌之花,在这由冰冷物质和规则组成的宇宙中才是真正无法推脱、无法依靠的异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