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能打败郭德纲

今年对于德云社来说,有些不太寻常。
年初的疫情,让小剧场大半年都没有生意。开始频频出现在综艺中的相声演员,也让人发现了德云社的另一面。
与此同时,德云社的“纳新造血”工作仍在进行。今年,德云社再一次开启招生,只不过在形式上将和以往大不相同。
“云鹤九霄,龙腾四海”,这是德云社创始人之一的张文顺为郭德纲招收徒弟定下的字辈名,用来区分进入德云社学员排行顺序。
通常每次招生都是在上半年,大约在四五月份,但因为疫情,一直拖到了七月。在这大半年里,郭德纲重新把德云社学生的状况梳理了一遍。
“云鹤九霄”各字科里,只有九字科和霄字科还有少量名额。龙字科是郭德纲最后一次大规模收徒弟,之后“腾”和“四”每科计划就10个人,海字科只招1人。
这一年,郭德纲也放下了他要求学员不玩直播的规矩,主动带头拥抱新媒体的变化,并开创性地决定在抖音开始龙字科的直播招生。
对郭德纲、德云社,以及德云社年轻的相声演员来说,这都是不太普通的一年。尤其是郭德纲,他的某些变化已经开始显露出来,但另外一些东西又好像始终没变。
德云社的年轻人,还在守着相声
年轻的相声演员,这几年是德云社的破圈关键。
张云雷最出圈的歌,是他唱的太平歌词《探清水河》。当张云雷站在台上,可以一句话不说,台下的女孩们就开始唱起“桃叶儿尖上尖,柳叶儿就遮满了天”。跨年专场上粉丝为他挥起了满场荧光棒,这也是人们完全没有想象过的相声现场。

新拜师不久的秦霄贤,还没有因为相声出名时,就已经有了大量的粉丝。他被粉丝当做明月,而粉丝则是“白月光”。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秦霄贤的粉丝就从几十万涨到了三百多万。

现在,每届招生都有几千份简历投过来。
在正火的时候招生,郭德纲保持了和以前同样严苛的标准。
早年,相声名家常宝霆曾告诉郭德纲一句话:“学相声最主要的有三点:天赋、兴趣、刻苦,缺一不可。”时至今日,郭德纲仍将这几条拿来教导徒弟。
在谈及龙字科招生遴选时,他给的条件也只有两条:“第一你得爱相声,第二你得是说相声的材料。”
对于这样的标准,也有人提出质疑。在网上关于德云社相声的讨论中,学历一直是绕不开的话题。不少人觉得,如果想让相声更好地发展,就得提高从业者的文化水平。
但郭德纲仍旧不以为意。“中国相声界顶峰时期出了好几百个作品,出了无数的大师,几乎都是文盲来完成这项工作的,说明什么问题呢?就是这门艺术的独特性。”
按他的话说,在有天赋的情况下,有文化是锦上添花。只有高学历,没有天赋,是给行业添乱。“能写名字,知道领钱的时候哪个是你的,我觉得就差不多了。至于其他的,更强调他的从艺天赋。”
“天赋”既没有特定的指标,旁人也无法琢磨,“无他,唯手熟尔。干时间长了,拿眼一打我就知道,这可以。”
听起来像是玄学,但找出有天赋的人方法却也很基础——大量地筛选。
报名的常常有三五千人,要先发小视频,筛选之后,能参加面试的也就一两百人。面试后看谁合适留下来,再一起听相声聊天,给一点基本功的小段子试一试。
留下来的人,先分去上大课,再分到德云社的小剧场去锻炼。这段时间,德云社的长辈们就会观察新人的状态,看他们心里到底怎么想的。
急功近利的人,没法说好相声,也就不会被留下来。“都来仨月了怎么还没有红,家里装钱的箱子都准备好了,那就劝他赶紧回家看看箱子别丢了。”
淘汰的过程很残酷。跟抖音合作招龙字科学员,最后可能会招300人,经过大的培训后如果能留下四五十人,“那都是祖师爷开恩”。
龙字科学员,既是郭德纲最后一次大规模公开招生,也是郭德纲打算亲自带教的一科学员。
以前带张云雷、岳云鹏这一科学员,人不多,条件也艰苦,徒弟吃住家里,手把手学习。后来人数变多,就成了先上大课,再逐渐分组,程度差不多了才由郭德纲带。但这次带龙字科,他打算自己带,用当初教云字科的方式,来教龙字科。
“确实是最后一次(大规模招生),机不可失。”
很早,就有媒体将郭德纲形容为“金手指”,指谁谁红。从张云雷到孟鹤堂再到秦霄贤,一旦成为德云社“男团”的一员,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都意味着相当的曝光和走红的可能。
但越是在这种时候,郭德纲越显示出他的谨慎。
在张云雷大火的时候,也有人向郭德纲提议过做粉丝运营,聚集起“德云女孩”的话题热度。但这些都被郭德纲否决。
在郭德纲眼里,相声始终是一门手艺,是吃饭的技术。粉丝们因为你长得好看喜欢你,很好,“但你记住了,这玩意不足以把你送一辈子。要往后走,你得有真能耐。”
对张云雷、秦霄贤,郭德纲都说过这个问题。只要看到有谁不对劲,不仅是郭德纲,几个大经纪人、演出部的负责人,就会把人找来说一顿。时刻关注着演员的心态,几乎成了德云社一套完善的流程。“张九龄有点膨胀了,随时处理。秦霄贤有问题了,马上叫来骂一顿,当时就调整过来。”
来的都是客,相声到了抖音时代
训诫着年轻演员、恪守着相声标准的同时,郭德纲也在拥抱年轻与新事物。
他讲起早年的一个故事。
有一次演出,开演之前他习惯性往台下看,台下坐的人不多,都是老头老太太。第一排坐了一个像老教授一样的观众,跟郭德纲聊天说,“这个年头听相声就花15(块),以后谁还来?”
那时候他就意识到,“我们不能只为80岁以上的观众活着。”以前的小剧场,还会死守着原来的老观众,每一个观众的电话都有,演出前挨个打电话请来看。年轻的观众早就去了别处。

但郭德纲已经明白,不仅要服务资深相声迷,还要为年轻演员年轻观众服务。他拿开饭店举例子,“你开饭店管(年龄)吗,我这必须要45岁才能上手吃饭,82岁才能有资格上手吃饭,你傻不傻?”
要适应年轻人的审美,就要求相声自身的精进。
“让年轻人花300块钱买一张票,你要是瞪眼胡口说,看你有什么意思?人家两个人去看电影,抱着爆米花,手还牵上了,为什么要看你说相声?”
由郭德纲主导的相声变革,十几年前就开始了。
当时,郭德纲在德云社进行了一场“绩效革命”,原本演员是固定演出价格,后来变成了底薪加绩效。德云社的相声演员为了让更多观众来看表演,还主动琢磨新节目以求留住观众。
在不断的变革中,他也曾遇到过非难。与相声界同行交恶、被要求封杀。用郭德纲自己的话说,“从德云社创办至今,大部分同行都希望我们毁掉。”他把原因归结为:是我们让观众知道了什么是相声。
“演出不要超过十二分钟”本是相声界的共识,但德云社打破了这项传统,不再满足于电视的快餐相声,把相声带回了剧场。

只要让观众开心,各类形式都可一试。德云社的相声传播方法,也悄然地发生改变。
在疫情开始后将近小一年的时间,郭德纲都明令禁止他们玩直播。德云社的演员如果想发短视频,也有规矩,不允许使用艺名。想叫什么叫什么,但不要提“云鹤九霄”。
郭德纲解释说,这是德云社的态度:不要去跟观众抢平台。“门口一个卖菜的,他也能通过抖音去直播,街坊也能在这玩一玩,你们以后还得指着卖票活着。”
虽然在2019年,抖音上就为郭德纲和孟非、佟大为、郭京飞的新综艺《大叔小馆》开了账号,做节目宣传,但德云社的演员们仍然没有深入地参与到短视频和直播中来。
但是现在,郭德纲觉得,时间到了。“故事就是这么写的,到这会儿可以了,不光要来还得都来。”
拥有6亿日活用户的抖音,正是德云社招生的不二选择。
根据第三方平台易观的数据,抖音的日活数据为短视频行业的第一名。覆盖一二三四线城市的用户群体,让一条视频能被更多不一样的人看到。对想要全面破圈、吸纳更优秀人才的德云社来说,抖音拥有其他平台难以比拟的用户优势。

“我们两家联合发招生启事,坐在屋里等学生。你也不知道哪来一个圣人,以后就红遍天下了。但是前提是你得看见他,通过抖音我能看见这些人。”
从作品传播的角度上讲,抖音也是不能被忽视的平台。
过去,文艺的急先锋是唱快板快书的人,晚上出了什么新闻,第二天早上就能编一段大街上宣传。而现在,一段短视频能迅速传播到全世界。
抖音上,光是排名前十的爆款歌曲,总播放量就可以达到945亿,相当于全中国平均每人播放67次。一条热门视频,光是点赞量就可以达到上百万甚至上千万。
对相声来说,剧场仍然重要,但并不是说只能在剧场里面。
郭德纲很喜欢拿开饭店举例子,相声走进抖音,就跟开饭店,别人叫了外卖,没有理由不给人家送菜一样。“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
他用开放的心态看待相声新人。对内,他会提醒着秦霄贤,张云雷练好功夫,对外,他又会为他们受到的争议辩护。


“因为人家小孩长得好看,你就指责他,这个是很无耻的事情。长得好看,爹妈给的。”
他丝毫没有否认这些年轻的“偶像派”演员给相声发扬带来的贡献。“当年京剧听梅兰芳就是因为梅先生长得漂亮,他是小鲜肉,开始看人,慢慢更爱京剧了。”因为张云雷、秦霄贤来看相声,对相声来说也是好事。
相声,始终还是一门手艺
在讲了半辈子的相声之后,郭德纲对相声的情感可能也在变化。
小时候,他坐在剧场板凳上,一听相声就是一整天。现在徒弟们去演出,他不会去听新段子,“现在已经单纯从相声上找不到那么多的乐趣了,可能也是太熟了。”
年初跟徒弟们一起录综艺,“只要是拍真人秀,我特别开心,只要一到录相声了,他们台上说,我坐台下听,没有一天不睡着的。”
相声成了他固定的工作,但他还在这一工作外寻找更多的可能。做真人秀的初衷就是这帮人在台下太好玩了,“台下远比台上强”。
从个性上看,郭德纲也变了很多。
十几年前,郭德纲的博客是他嬉笑怒骂的阵地,年轻的观众早已不熟悉的娱乐圈名字,大小都跟郭德纲交过手。
2009年为力挺小沈阳而写的《人在江湖》,从博客被转到论坛、再到QQ空间,他张口就来的辛辣讽刺让很多人记忆犹新。
于谦曾经评价郭德纲说:“他就是一只猩猩。聪明、睿智、灵敏,但是头脑简单,你打它一拳,它马上打你一拳。”
而现在,曾经的争议与锋芒,都被他升华成了人生经验与智慧。
人活一世很难,我不做这些事有人骂我,做这些事也有人骂我。我一张嘴劝解不了所有的人,小人也要活着,所以我释然了。

然而,无论是时代变迁、平台变化、还是个人的改变,郭德纲对于相声发展的认识都还跟二十年前一样。
他反复提及过,相声的发展,“60%是传统技巧,40%是时兴理念”。
用他的话说,一味地追求新相声,抛弃传统,那是不懂不会。一味地继承传统,拒绝创新,那叫顽固不化。
相声的“守旧”,其实就是钻研相声一百多年来总结下的方法、技巧、包袱。
同样一个包袱,原来讲的是清朝的人物,换成当代的人物还能好笑。这就是在继承传统上的创新发展。
在郭德纲的一段著名相声《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中有这样的台词:
传统相声一千多段,经过演员的努力,还剩下二百多段;
有现成的(包袱)你不用,你非把它抛开了,单凭你一个人,你干得过一百多年这么些的老先生的智慧吗?
再火的相声演员,也都要从基本功开始练起。
“什么叫好演员?好演员就要适应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技巧,说不同的相声给不同的观众听,才会有不同的效果。”
他讲过一个例子。有一回说康有为来学校谈论诗词歌赋、后来出丑的故事。现在说康有为来学校就不现实了,他就改成金庸,但说着说着就发现不对劲,该有的包袱都没响。再一看,发现台下半堂都是民工,不怎么看金庸。于是现场就改成了金庸来学校猜谜语。后半段就是打灯谜、智力测验了,大家听得很开心。
这种事情在相声表演中几乎每天都有,考验的就是演员的应变能力。“我就一种形式,我只能慰问三年级的学生,你没有资格在这行吃饭。”
郭德纲很多次强调,相声是“一门手艺”。
“我们有的演员、有的同学们习惯于自欺欺人,没有那么复杂,也没有那么高大上,它就是一个很简单的养家糊口的手艺。”
也许正因为是手艺,他不必将相声当做贡坛上的神像,不必让相声以传统之名固步自封。相反,从天桥走到剧场,从剧场走到电视,现在来到抖音,郭德纲拥抱了每一次变化。
每一次求变,都能让人感受到2005年他在《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中说的那句话:
“不是我咬牙切齿声嘶力竭,我愿意相声好,茶馆里有这么一句话:我爱大清国,我怕它完了。我同样用这句话,我爱相声,我怕它完了。”

12月21日晚7点,郭德纲和于谦,将携云鹤九霄四科数十位弟子,在抖音进行直播首秀,接下来连续4天22-25日每晚7点,张云雷、孟鹤堂、周九良、秦霄贤四位师兄也将分别开启招生首播,竞选招生办主任。
来抖音搜索“德云社”,用新的方式,超越时空感受相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