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信佛 ————读《Why Buddhism is True》
实话实说,作为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佛学或者说佛教之于我更像是哲学或者说是心理瑜伽,从未试图以科学的角度来认知和了解的我在看到《Why Buddhism is true(为什么佛学是真实的)》这一标题时就认定了这是一本标题党出版物,然而耐心看完,终于理解了为什么作者会希望读者“从科学到哲学地认知佛学”,与之同时,也就定下了我如今这一同样标题党般的读后感标题。
有人曾经将佛教称呼为“佛陀的教育”,而这也将是此书作者罗伯特·赖特借以开启整本讲解之旅的引入点。作者使用了大量进化心理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来讲述他对佛学的研究成果,所以读起来少部分会有些晦涩难懂,不过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点。
人是进化的产物。
作为已知最高等的哺乳动物,我们的动物本能与生命终极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传播基因。在 此过程中,大自然训练或者说筛选出我们的好与恶,乐与痛,使我们趋利避害,从而将基因最大限度地传播出去。然而这些只不过是基因与自然的博弈结果,对于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几乎没有什么帮助。
文明使我们脱离动物。
这一观点实则与余光中先生的“人性就是兽性加上了一点神性”不谋而合。人为什么总是不得满足?实则是基因仅仅给予了我们快乐的短暂性,因为只有不满才能让一只可怜的猴子继续去追寻快乐,从而使之活下去。所以我们会意识到自己总是烦恼多而快乐少。快乐与烦恼都是“感觉”,是基于基因带来的改变。
人是一种感觉动物。
我们的大脑多元而且情绪丰富,每一项决策都是基于情绪对现实环境判断下的最优解。这就像是一个多边形会议,贪婪的自己正试图藏匿慷慨的自己,愤怒的自己选择抹杀冷静的自己,所有的自己都有话可说,都想要在这场持续一生的辩论会中得胜。所谓理智,实则是一个人大脑中各个情绪模块的博弈结果,作者将这样的“辩论会般的决策”类比为佛学中的“无我”。没有任何一个情绪可以永远占据辩论胜利的一方,所以人也就没有“真我”。
人类都是主观而的且以此来驱动的。
我们喜欢主观的赋予这个世界万事万物各种内涵。佛学有“贪、嗔、痴”三罪,我们也可以科学的将其分别理解为“想要把好的东西占为己有”、“想要远离不好的东西”和“因前两条而无法客观看待事物”。都说人喜欢贴标签,基于欲望和价值观的不同来评判益处和害处,然而这些标签都并非是事物的真实与本性,所以都只是主观看法,或者说“色即是空”。
科学研究佛法能让我们脱离烦恼与痛苦。
科学信佛当然不是过苦行僧般的生活,也不是完全放弃实际,等待某个佛陀降临来解除苦痛。科学信佛所提供的方法之一就是冥想。冥想的直接作用就是训练自己和某项感觉分离,从而不用做感觉的奴隶。
罗伯特·赖特在书中列举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实验用以支持佛学中的种种观念,使用“模块”、“有色眼镜”、“主客观的不统一”等等词汇加以解释佛学概念。借此,我们可以借助科学比古人更加便利与系统性地来理解佛法。一门值得信服的学科应当经得住科学的验证,或许我们无法用科学来解释“功德”与“因果”,但是使用科学的方法来解读佛学可以更简洁,更直观也更准确的理解佛学的思想起点。这个起点更能破除迷信,使我们免于成为欲望的奴隶。佛学偏重思辨的精神可以很好的在书中体现,毕竟佛陀允许任何人质疑,而且喜欢讲解直到你明白为止。在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佛教同样兴旺无比,二者共同存在至少说明科学信佛有着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