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究竟是“养恩”大,还是"生恩"大?

2023-01-11 17:36 作者:老方说  | 我要投稿

父母恩最难报答。

但父母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只把孩子生下来,一种是把孩子抚养成人。简单说就是“生恩”和“养恩”。

在社会上,很多人固然是养育之恩兼具,但也有不少人是两者居其一。

比如有的人在小时候就被寄养在亲戚家,有的人则是被过继给了别人,有的人甚至是从出生下来就被遗弃了。

我们在新闻和影视剧里也会看到一些人是到了成年后才发现,原来自己的父母并不是亲生父母。

两边都是爸妈,怎么选?

这就牵扯到究竟是“养恩”大还是“生恩”大的问题,如果一个人觉得亲生父母的恩情大,那对抚养他多年的父母来说,无疑是不公平的。

从现实来看,那种知晓自己身世的人都更倾向于“养恩”。

毕竟,人是感情动物,人和人之间的感情是需要时间、陪伴来滋养和维系的。正常来说,一个人被谁抚养大,自然就会认谁为父母。

但如果不顾惜亲生父母的“生恩”,那也难免显得无情,毕竟没有他们,这个人也来不到这个世界上。

所以,按照世俗的观念,无论是“养恩”还是“生恩”,都很重要,但具体来说,当然是“养恩”更重一些。

《奋斗》里的故事

在电视剧《奋斗》里,主角陆涛就面临“养恩”和“生恩”的问题,一边是关系不太好的继父,一边是有钱有势的生父,他就一度是选择了能够给他带来更好前途的继父。

人啊,终究是现实动物。

陆涛的生父徐志森是个地产大亨,极度理性和精明,为了自己的前途和利益,不惜抛弃了陆涛母子。

可以说,这是一个目标至上的功利主义者,是一个利己主义者,当他功成名就之后,又想到自己的血脉,想要有个儿子,想要培养儿子成材,他为此付出了很多的心血。

而陆涛对于这个“从天而降”的父亲一开始是排斥的,但自私、虚荣和对成功的渴望,以及对强者的崇拜占了上风,他对徐志森选择了靠近和跟随。试想一下,如果徐志森是个落魄的穷光蛋,陆涛还会这样选择吗?

陆涛的选择情有可原

对于漫长的人生而言,有两个关键的节点,非常重要。

出生是一个,这点不是哪个人可以控制的,不多说。我们要强调的是第二个节点——觉醒。

是的,很多人在觉醒之前都是懵懵懂懂、糊里糊涂的,他们需要碰到某个人,或者是通过什么事,才能从昏聩中惊醒过来。

觉醒意味着一个人的重生,只有在这之后,他才会明白自己是谁,知道自己是什么人。

因此,陆涛在年轻迷茫的时候,受到“过来人”徐志森的指导,对他来说是重大的成长机遇。也许在冥冥之中,他就意识到了这个人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总结

如上面所说,当一个人面对“养恩”和“生恩”问题的时候,真的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何养育”是非常关键的。

一个孩子自然会偏向于更好的生活、更高的平台和更大的世界。

亲生父母给了他生命,但能够带着他走向“更好自己”的人,无疑也是无比重大的恩情。

总的来说,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是真诚的,大多数父母都是不求回报的,只是纯粹希望子女好,为此甚至情愿牺牲自己。

其实,“养恩”大还是“生恩”大的问题最好不要有,最好的情况就是父母把孩子生下来,然后还能担负责任,把孩子养大,培养成才。



究竟是“养恩”大,还是"生恩"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