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产业逻辑,更好的选择未来
对于未来我们应该抱有乐观的态度,未来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收入水平也会不断提高,996会进一步得到改善;而且会有更多的人,通过期权、股权享受企业发展带来的收益。现在科技发展很快,重点关注新经济,例如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智能制造(机器人、仪器仪表、航空、智能汽车、芯片等);还有关注生命健康(制药、医疗器械等),新材料等战略新兴行业。更多的参考附录。
一、产业的过去和未来
改革开放40多年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我们也正经历着社会的巨变:产业的升级,新的科技革命,美国的科技打压。对于个人来说,选择一个好的行业至关重要,符合自身比较优势,符合社会未来发展需要。
在探讨怎么选择行业之前,先来看看我们国家产业所经历的一些变革。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一般依赖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聊。
过去我们国家的比较优势是人口密集,廉价的劳动力充裕,所以社会上形成了很多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也都非常的辛苦。例如制造业有富士康,服务业有滴滴和顺丰等。当然还有很多互联网企业,也利用了我们充足且廉价的码农这一优势,并且过去的互联网的垄断性质,也给相关企业带去了不少超额利润。
这些产业制造的大量产品,由于国内人民还不富裕,更多的是出口到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就形成了2006年出口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了35.4%。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年从事外贸的人挣了不少钱。
三驾马车之一的投资,在过去经济中也占有较大的比重。我们国家不断的对基础建设进行投资,推进城镇化建设,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同时,推动了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所以前些年,搞工程的、卖房子的挣了不少钱。
但是,随着我们产业的发展,社会财富不断的积累,人员工资不断上涨,并且随着我们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的加剧,现在的年轻人更多的是希望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不是进工厂进行低端重复的工作。所以 ,我们过去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这一比较优势,现在慢慢也不具备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国家这些年,一直在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产业升级和国内大循环。
先说那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未来一定要进行升级的。 “一部分可以向这个产业‘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从事品牌经营、产品研发和市场渠道运营这些附加值比较高的业务;在‘微笑曲线’底端的环节,比如低附加值的加工,则必须转移或者退出”(林毅夫) 所以,处于这个行业的人员,要了解这个行业的未来走向。 产业的转型升级,也符合我们供给侧改革的需要。什么是供给侧改革呢,简单的说就是把要素(人员、土地、资本等)配置到更挣钱的产业(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所以,供给侧改革会逼着大家由低端不挣钱的行业,逐步走向高端挣钱的方向。要么彻底退出、切换行业,要么往微笑两端走,搞品牌(我们国内2万的沙发不比国外十几万的差),搞研发和渠道。
对于出口呢,林毅夫教授的判断“从外部需求来看,我个人持比较悲观的态度,因为发达国家很可能会陷入长期的经济增长疲软期。”“中国的出口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从2006年的35.4%下降为2019年的17.4%。”不过,现在大家都能明显的感觉到一带一路的重要性。未来,我们低端制造出口可能逐步减少,对发达国家的出口也会随之减少;但对一带一路的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出口这10年里一直都在增加,而且未来我们的中高端产品的出口,也会随之越来越多。因为,我们不仅要发展自己的经济,还要带动一带一路的国家一起发展经济,帮助他们进行工业化改革,提升科技和生产力,实现相互促进共同繁荣,扩大我们企业的市场。这也是我们对抗美国打压的一个很好的利器。
现在比较重要的就是内需,我国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
“内需来自两方面,一是投资,二是消费。消费的增长的前提是收入水平的提高,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靠的是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靠的是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林毅夫)
扩大内需的结果,就是国内的经济体量越来越大,社会的蛋糕越来越大,大家更加的富裕;服务业占经济总量越来越高。毕竟,服务业才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可以提升我们幸福感的行业(例如学校、医院、文化等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业,金融、商业、旅游等市场主导的服务业)。
怎么才能扩大内循环呢,黄奇帆教授说“以创新引领内循环”,林毅夫教授说“一个国家长期、持续的经济发展有赖于技术的不断发明和相应制度的一再创新。”“技术为什么重要,因为它可以在边际成本为零的情况下,被他人无限使用”。那么,一方面我们可以在现有产业里创新,提升生产力和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另外,可以进行产业升级,把要素(人、土地、钱等)从附加值低的配置到高附加值的产业,比如发展芯片行业。如此,创造更多的财富和就业,提升大家的收入;收入提升了,自然就能拉动消费,消费则会进一步促进国内企业的发展,如此则形成我们国内的大循环。
所以,对于未来我们要更加乐观,这些举措将给我们个人带来非常多的好处。带动更多的就业,特别是技术行业和科技行业的人员,未来会有更多的机会。过去为什么技术岗位相对缺乏,那是因为过去我们很多企业,直接引进吸收国外的技术,导致技术创新投资不足,整个社会的研究投入也就相对紧缺,相关岗位也就比较稀缺,大量的研究人员只能选择留在高校或研究机构,也有不少只能转行。但是,现在我们很多企业已经走到了不得不进行自主研发的位置;并且,在一些新经济领域,我们更具有比较优势,企业会更有动力进行相关的研发投入;另外,在这个科技革命和美国科技围堵的时代下,我们的自主研发也显得格外重要,所以未来的技术和科技岗位会越来越多。
过去不少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偏低,996现象严重,这些未来都会得到不少的改善。过去,我们社会的研发投入相对较少,却有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并且技术工作中进行技术引进的较多,而自主创新的相对较少,所以导致很多企业用低廉的价格和苛刻的条件对待技术工程人员。但是,随着社会研发的大量增加,金融制度的改革(特别是注册制),激活了大量的创新创业,对于科技人员的需求量也不断加大,特别是芯片行业,普遍薪资都非常高。并且,现在也有不少创新创业的公司,提出更新的管理理念,所以相比以往,大家有更多的选择。现有的不少企业也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管理理念,不断提高自己员工的收入水平。否则,优秀的人才,在市场很容易拿到融资,下场创业(例如贾扬清);或者,加入到一家有吸引力的创业公司。
二、机会较多的行业
产业的变革以及我们面临的外部形势,会导致目前一部分人会面临一些困难,不过在这个期间,我们个人一定要比产业更快、更好的进行变革。下面,我想和大家聊一聊我所认知的一些行业机会。
首先是芯片行业
我们每年有大量的进口,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需要进行国产替代的。我们每年进口2万多亿美元,合计人民币约14万亿。“2022年中国进口集成电路5384亿块,进口额也达到了创纪录的4156亿美元”,合计人民币约3万亿;已经超过了2022年我们的原油进口额2.4万亿人民币。我们人均收入不高,但是要花这么多钱买集成电路。就好比,我们挣的不多,但是1/2用来消费,1/2用来吃住,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富裕,岂不是一辈子都在给别人打工。(当然,芯片国产化的战略安全意义也很重要)
所以芯片的国产化一定是非常重要的,并且随着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我们对芯片的需求还会不断的爆发。我自己搞AI研发,配了一台普通的电脑,花了约1万块钱买了张显卡,说实话非常的痛,真心有点贵。我知道,你国内搞不出来,就活该你贵(英伟达这3年股价翻了7~8倍)。所以,国内一定要搞出来,打破他们的垄断,让更多的人民享受技术革命带来的好处。中国有很多像我这样的技术人员,甚至一带一路上的发展中国家的技术人员,他们也都有这样的需求。
芯片国产替代好处很多,能够创造更多的高端就业,能够给国内创造更多的财富。比如这次配电脑选储存卡,我买的就是是国内的品牌,以前买一张三星的储存卡可能要1000块,现在我发现国内的储存卡很好用,大家都用的很不错,而且只要500块。所以,如果是以前,这买储存卡的1000块只能回流到韩国和美国资本手上。但是现在,相对来说,我节省了500块,就多了500块可以在国内消费;另外,国内的企业也可以将我买卡的500块给员工发工资,这样我们国内就多了1000块可以用来消费,我们的消费又会进一步促进国内企业的发展。这样向下传导,就可以解决更多人的就业,并且提升收入。而且,芯片的相关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更高。
芯片行业的发展,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也需要大量的资本、人才的投入。这是一个非常有挑战的行业(尤其是在西方的霸道围堵之下),但我们一定要攻克这个行业。前几天oppo自研芯片失败了,我觉得主要原因还是oppo的主营业务承压。另外呢,它们研发的芯片只提供给自己用,所以只有上量了,才能摊薄研发和制造成本。虽然oppo失败了,但是我们需要更多的英雄能够勇敢前行,将我国制造业带向一个更高端的水平,摆脱被人卡脖子的局面,创造更多的财富,创造更多的就业。我们的企业也应该具有更多的社会担当,不断提升产业技术能力,能够走出去和国际大型科技企业正面竞争,将更多的高端产品进行国产替代,甚至开发更多全新的产品技术。而不是和大爷大妈抢卖菜的工作,不是整天琢磨着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搞垄断。
并且继x86架构、cortex架构之后的RISC-V处理器架构,免费开源、更加精简,为行业也带来了不少机会。我自己在用一些国内的AI芯片,感觉还是蛮不错的。
第二是数字化、智能化
像现在的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发展,正改变着各行各业。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让我感觉就像50年前的计算机技术,会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大家尽可能的参与进去,至少要把AI用起来,就像50年前要将计算机用起来一样。而且我觉得AI技术在行业上的应用,机会非常的多。云计算未来也会更加普遍,任正非先生说,各行各业上云是一个趋势;5年前看王坚博士的书也提到,以后云计算会像电力一样,成为社会的一种基础设施。另外,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还有物联网技术的结合,将创造更多的可能。例如,我现在开发的机器人,就希望将这些技术都融合起来,打造一款智能的机器人。当然,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是我正在从事的,也是非常看好的行业。
其次是智能汽车行业
现在的智能汽车大家都非常的熟悉,相关企业也比较多,竞争相对激烈。但是未来对智能车的需求还是非常大的,现在乡镇的道路修的蛮不错的,而且地广人稀,未来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会进一步释放购车的需求。能源安全和碳中和的需求下,也会促使我们选择新能源汽车。汽车也是一个能够大量解决就业的一个行业,一个非常大的产业,能够提升地区的制造水平和提高地区的收入。未来,也还有一段较长的发展时间。
第四就是生物医药行业
关于生命科学领域这些新的变革,合成生物、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等,这些我不太懂,感兴趣的可以进一步研究。但是黄奇帆教授说卫生领域我们还有不少的投资空间(当然这些投资会带来更多的就业)—— “以医院为例,1978年全国医院数量为9293个,2018年为33009个,增长了2.55倍。在这40年GDP增长约为240倍的背景下,我们看到卫生方面的投资就显的不够了,2018年中国卫生领域投资政府财政支持16000医院,占GDP比重不到1.7%。” 这里我想提两点,一个是医疗器械,一个是制药。这两方面,我们也是大量的进口。特别是,前年辉瑞的新冠药2千多一盒,这个事情让人还是蛮触动的。所以药品的国产替代也是非常必要的;当然,还有医疗器械的国产化,大家都知道达芬奇机器人,它不仅靠高额的销售价格挣得盆满钵满,它还有一个非常霸道、高额的耗材——4个机械臂,每条机械臂只能用10次,10次之后自动锁死,机械臂国内售价大概每条10万人民币,是国外的5~10多倍,这也让他们能够持续的躺赢。不过国内的医疗器械研发公司前些年就很火,也有不少的进展。
当然现在的科技发展真的太过迅速,还有很多我自己不太懂,也就没有列出来了。可以看附录。
三、个人怎么选专业
我觉得个人选专业,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和兴趣(不过很多专业见都没见过,就难谈兴趣了),因为利用好自己的比较优势,才可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另外,自己的专业要符合社会的发展,产业的变革。那些产能过剩,人员过剩的行业,我们是要避开的,最好是选择那些具有更高附加值的行业,当然如果是未来非常稀缺的行业最好,就像现在的芯片行业的从业人员,薪资水平普遍都很高,因为大量的资本融入,但是相关专业的人员相对稀缺,自然抬高了工资水平,不过随着未来的发展,从业人员会逐步增加,薪资水平逐渐会回归到一个合理水平,不过这个行业拥有较高的技术门槛,人均创造财富的能力较强,所以整体薪资还是会高于不少行业。
我们个人要看清未来的发展趋势,自身的发展尽量和未来的趋势匹配。奇绩论坛陆奇博士说过,未来研究人员可能会有更多的机会。
我们不要追着热点走,要依据自身的比较优势,不断的向具备更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要盯住行业发展的大趋势,不要被一些短期的热点扰动。最后,对于喜欢机器人技术的朋友,可以更多的关注人工智能、云计算、感知、决策、交互等技术,因为机器人未来更多的,比拼的是智能性、通用性,特别是一旦我们突破了机器人的灵巧性之后。
四、个人怎么致富
最后,我想谈一下个人怎么致富——
“一定利用好自身的比较优势,完成自己的资本积累,同时不断的进行投资、升级,提升自己的价值和生产率。”
直白的说,我们首先要明白自身的比较优势是什么,对于技术人员,可能是技术水平和一些软实力(例如合作、沟通、管理能力、对行业的认知等),所以尽量在学校期间,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毕业后,工作的过程中,最好能够不断的积累知识、行业经验等重要能力。如果频繁的更换方向,可能会导致你过去的研究,无法变现,成为沉没成本。最好方式是一直在一个领域研究,并且最终在产品里将研究成功变现,带来巨大的财富。不过,科技的发展太过迅速,大家都很年轻。如果有一个更具前景的行业,相对未来几十年有更好的发展,舍弃几年的研究也是可以接受的,而且大家很年轻,学东西都很快。
在打工的时候,要不断的打造自己的品牌,比如做出好的产品,发表文章,写一些博客,有了品牌会给自己带来很多好处,例如更强的议价和融资能力。另外,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专业能力,让自己能够获得更多的工资和股权。我有一些同学,通过期权变现,获得不小的财富。
当然,工作期间,可以不断调整自己的技术方向,向着更具价值和更符合自身比较优势的方向发展。比如大学的时候,我天天画板子和搞单片机;最后,我发现这不符合自我的兴趣和比较优势(因为我是机器人专业的)。就从研究生开始,就一直补理论——各种控制、动力学、矩阵、概率、机器学习、信号处理、小波、李群李代数、优化理论,搞的AI芯片、深度学习等。
如果当自身财富和技术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选择创业或者加入他人进行合伙创业,获得企业成长的资本性收益。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去那些具有更好激励的企业就业。早期有一波哈工大的学生毕业进入大疆,一起创业,现在不少已经身家不菲。但是不得不说创业的风险也是不小的。
林毅夫教授说“穷人和富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穷人除了劳动之外没有多少可以获得收入的资产,而富人的收入增加主要靠资本,用资本雇用别人去赚钱。”所以,未来我是非常看好创业公司的。
因为按照我们国内的产业发展,一定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并且,在新兴科技上,创新创业的公司会更具有活力。另外,国家对金融的一系列改革,进一步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进一步释放创新创业的活力。全面注册制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利好,过去上市制度严格,一个公司要达到一定的规模,可能需要7、8年才能上市;现在,可能只要满足条件,2、3年就可以上市。这样将会极大的激励投资者的积极性,因为几年就能上市交易,风险进一步被压缩,所以投资的意愿会更强。另外,我们国内的统一大市场,对于资本也是有不小的吸引力的。
同时我想说的是,未来随着市场的资本的增加,更多的人会下场创业,例如阿里的贾扬清。随着市场资本的增加,企业的升级、创新的投入,科技从业者的待遇会进一步得到改善。因为企业整体待遇不行,你大可加入一家给你更多激励的创业公司。当然创业机会和风险共存,大家盲目创业,有能力的自己可以挑头出来干,更多的人可以跟随那些有想法、有能力的,拥有新的管理理念的人干。
当然有钱之后,我们也可以进行一些投资,根据统计,在一个较长时间里,股票带来的收益是大于房产、债券、黄金的,所以有能力的可以考虑理财,不过机会风险共存。
最后,大家对于未来要乐观啊,肯定有不少机会的。听温铁军老师讲十次危机,在历史长河里波动都是暂时的,但是我们向前发展的脚步没有人能够阻止。所以,在这一两年里,可以好好储备好自己的技术,调整自己的方向,不断摸索出路,快速适应当下的技术发展。等待时机,伺机而动。一起在这次科技革命里,闯出一篇天地。
写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是,身边的一些朋友有一点点的小悲观,所以分享一下自己的学习所得。由于自己的知识有限,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最后,对相关知识感兴趣的朋友,推荐阅读林毅夫、黄奇帆、温铁军等老师的书籍。(2022年5月20日---飞的岛)
附录
黄奇帆教授——“任何产业都会有市场饱和的时候,都会碰到‘天花板’,即便原来的结构再好,也会出现青黄不接的状态。这样持续五年、十年,它的增长率就会掉头向下。因此,这就有了主打产品升级换代、与时俱进的时候。那么,今后10~20年,进入千家万户的主打产品会是什么呢?从世界范围看,包括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在内的穿戴式智能终端、物联网智能终端将进入家庭生活,机器人、3D打印机、新能源智能汽车等也可能成为主导产品,应该成为我们产业发展的方向。除了要谋划并抓住这些时代的主打产品外,更要重视支撑这些主打产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考虑到这种情况,2014年8月,国务院制定了相关文件,重点关注一下产业,包括:集成电路、液晶面板等电子核心部件,物联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石墨烯及纳米新材料,轨道、通用航空等高端交通装备,新能源及智能汽车,综合化工,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这些产业的市场空间极大,很多是中国市场短缺的。比如,在中国的两万多亿美元进口中,集成电路进口了近3000多亿美元,液晶面板进口了1700亿美元,天然气和原油进口了2000多亿美元。”
林毅夫教授——5类产业 “第一类追赶型产业,这类产业我们国内有,更为发达的国家也有。对于这样的产业,我们的比较优势在中低端,而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则在中高端。我们的附加价值比较第,它们的附加价值比较高。 第二类是领先型产业,这类产业我们的技术水平是世界上最领先的,这也是我们的比较优势。深圳有不少领先型产业的企业,例如手机、5G领域的华为,无人机领域的大疆,生物基因和智能技术领域的华大。 第三类是转进型产业。例如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我们过去有比较优势,但随着要素的积累,资本越来越丰富,工资水平越来越高,我们失去了比较优势。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必须转型。转型有两种方式:一部分可以向这个产业“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从事品牌经营、产品研发和市场渠道运营这些附加值比较高的业务;在“微笑曲线”底端的环节,比如低附加值的加工,则必须转移或者退出。 第四类是换道超车型产业。这类产业的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周期比较短,可能是12个月,顶多18个月。比较短的研发周期使这类产业以人力资本为主要投入,对金融资本的需求相对较少。这类产业很多是20世纪80年代信息产业蓬勃发展以后形成的。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资本积累比不上它们两三百年的积累,但是我们在人力资本上有比较优势。 最后一类是战略型产业。与第四类产业正好相反,它的产品和技术研发周期特别长,有可能是10年、20年,甚至20年。产品和技术的研发需要人力资本,因为研发周期特别长,它需要的金融资本投入非常大。这样的产业,按理说我们没有比较优势,但这类产业的产品有些与国防军工有关,没有它们就无法保障国防安全,有些与经济安全有关,没有它们就可能被“卡脖子”,这一类我们也要发展。”
林毅夫教授——投资机会 “现在中国有很多好的投资机会。第一,中国目前还是中等收入国家,固然有不少过剩的产业,但中国每年进口近2万亿美元高附加值的产品,说明中国产业升级的空间非常大,这就是投资的机会。第二是基础设施。与其它发展中国家比,中国的基础设施很不错,但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像地铁、地下管网,所以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还有很多投资机会。第三是环保。中国经济发展非常快,环境污染很严重,环保亟须加大投资。第四是城镇化。中国现在的城镇化大概是60%,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还存在距离,所以中国的城镇还在继续,农民进城就需要住房,需要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这些都是投资机会。”
【飞的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