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消化道历险记》 第一章(五)

2020-05-22 22:02 作者:未琢  | 我要投稿

        我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儿,有些人的工作就是和橄榄和橄榄油打交道,他们在三角测试和排序测试中都表现优异,但有时却闻不出一些对我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气味。在第一个测试中,有一位女士能从橄榄油中辨别出“哈喇味、霉味”,却没分辨出杏仁提取物,她将其描述为:“蔓越莓、果味、甜味、芦荟汁。”她将二乙酰,也就是人造黄油(电影院爆米花)中的气味描述为“甘草、糖果、泡泡糖”。对橄榄行业来说这些味道无足轻重,她自然没有理由必须能辨别它们。这也印证了兰斯塔夫先前说的话,辨别气味的能力获得如同学习语言,唯有不断接触和练习才能造就专家。(并且要付出时间,训练一位专家平均需要六十个小时。)

        就我来说,我暂时与这个行业无缘了。当晚九点左右我收到了兰斯塔夫的邮件:“嗨,玛丽,希望你喜欢在这次选拔中的经历。很遗憾,你没能通过测试。”

        感官分析并不限于纳帕谷中这些有奢侈品色彩的食品行业,任何一种食品饮品,只要达到了比较大的规模,都会有专业的品鉴专家、形成自己的评价术语。浏览感官科学期刊后,我找到了针对各种食品的风味术语,比如:羊肉、草莓酸奶、鸡块、熟凤尾鱼、杏仁、牛肉、巧克力冰激凌、家养鲶鱼、陈年切达奶酪、大米、苹果、黑麦面包和食物重复加热后的异味(warmed-over flavor)。

        感官分析不只是在寻找产品缺陷时发挥作用,也极大地帮助了产品的研发。当配方更改时——比如减脂减盐,感官专家要确保口味保持不变;感官专家还要与市场营销人员合作,研究目标消费者的口味偏好,比如消费者爱一种牧场沙拉酱甚于另一种(或甚于竞争对手家的这一种),他们就要去搞明白导致这种偏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随后食品科学家就可以根据这些成果不断改进配方。

        为什么要用人类专家呢?只依靠实验室仪器不行吗?仪器能告诉我们两个产品间有几十种差异化学成分(注1),但没有人类评估,机器可不能自己给这些差异赋予感官意义。到底是哪种化学物质的差异使味道发生了改变?哪些变化细微到人类压根察觉不到?简言之,到底是哪些差异在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你不能直接问消费者,”兰斯塔夫说。“你如果直接问消费者,‘为什么这种好吃?’他们只会说‘因为我更喜欢这种。’”普通消费者的味觉字典极薄,只有“好吃”和“难吃”。

        顺便一提,感官评估师自己更喜欢哪个产品是无关紧要的。他/她甚至都不需要喜欢自己从事专业的产品(就像兰斯塔夫,她业余时间很少喝啤酒)。“你不会问气相色谱仪是不是喜欢它正在分析的橄榄油。”兰斯塔夫在测试现场对我们说。理想的分析师应该越中立、越善于分析——越“史波克”(注2)——越好。

        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有人愿意去试吃猫罐头,加拿大的一个研究组就招募了9个人为猫罐头制定风味术语和开发一套品尝规程。为人类,试吃猫粮,他们也并没有为此感到不好意思。品尝规程要求,在评测“肉块”部分( “肉冻”部分还有不同的规程)时,需要“将其在口中移动并咀嚼10-15秒,(并)将部分样品吞下”。

        这个研究的目的是破解猫对猫粮偏好的行为。理论上,利用人类测评者反馈的感官特征,猫粮公司可以分析出受猫偏爱的猫粮具有何种特质,从而预知新的配方能否获得成功,不过在实际操作中,该技术还从未投入使用。

        因为担心那些对猫粮有“强烈负面评价”的人在实验结束前就退出(从而给结果带来偏向),从首轮评估开始,参与者不仅要描述猫粮的味道,还要根据他们的喜爱程度给猫粮打分(我十分震惊地在此报告:平均评分介于“有点喜欢”和“不喜欢也不讨厌”之间)。多亏有了这个不寻常的数据集,现在我们知道人类更喜欢有金枪鱼或草药风味的猫粮,而不是那些被描述为“变质”、“谷物”或“焦味”的猫粮。

        但正如我们下面要看到的,人类可不是猫。



注1  可能更多。《果蔬风味手册》中新鲜菠萝的气味成分占了四页纸,共716种化学成分。

注2  史波克(Mr. Spock),《星际迷航》中的重要角色,瓦肯人和地球人混血,从小即被训练完全以逻辑方式思考。——译者注


《消化道历险记》 第一章(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