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员模拟战争113—格罗沃尔夫防线

1981年7月28日,在芬兰军的重压下,中联军团不得不撤退至位于原谢灵圭攻击中枢区域二十公里的格罗沃尔夫防线。在格罗沃尔夫坚持要保守这一个关键岛屿的同时,原定于逐步增援的第8、第9兵团已经在李卓航指挥下登陆整个海湾地区。

对于这次中等规模的大战来说,双方将近120万兵力集中于这一片(其实还包括下面的某些部分)面积约为3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相当于每平方公里4人,如此稀疏的军队密度仍然能爆发大规模的坦克战、步兵交火,空战与海战,这非常说明自第一次科技革命后军事科学的发展使每种部队的作战半径提升,在事实上,芬兰海军与中联海军的激战通常爆发于离陆地一百至三百公里外的区域,而在这一前提下,中联舰艇所发射的BF-T600等一系列导弹仍然能支援四百至五百公里外的陆军作战,德国空军也能够在加油机的支持下打击到八百公里外的中联海军部队。一场全方位的战争从平面与线走向了完全的立体,这一令人费解的过程仅仅经过了十年。
安妮-莉温斯顿的第188兵团共11万人,属于国防军中的加强兵团,有两个单独的航空团和电子战营,但她必须应付整个超过三百公里战线上的进攻,尽管她足足有两个炮兵师,且多数都装备了Mac-60T导弹发射车与足够大数量的固定式北岛-15000干扰/反干扰+侦查相控阵雷达与波发系统,却仍然使她发出“炮兵无法发挥以往战争中的优势”这一感慨。
格罗沃尔夫防线被格罗沃尔夫与彭尼萨克斯共同进行防守,以传统的方式,用密集的半地下永久性工事来防御德军的导弹轰炸与炮火攻击——全建筑群平均厚一米以上,等效约为6600mm的均质钢。在7月28日北风发动的内海海战攻击中,战列舰“托利亚蒂”与巡洋舰“诺拉科耶”曾成功突破四艘中联护卫舰的防守对一个大型海岸炮堡进行打击,所发射的126颗导弹中只有三颗重型攻击型导弹UN-B-6(杀伤等效约为一颗800mm炮弹,穿深接近8000-9000mm均质钢,被誉为大型战舰杀手)成功摧毁了位于碉堡中的三个无关紧要的100mm要塞炮炮群,其余对碉堡则造成了不大不小的非致命伤害。
因为德军的炮击和空军轰炸密度的再一次提升,且情报局已经察觉杨意欣带领的新型航空旅(即测试型烟云二十四航空旅)正在迅速赶赴芬兰战场,试图快速结束芬兰战线从而将全部底牌打至苏联战场,格罗沃尔夫决定从本土剩余的舰队中调出两支航空母舰编队和一支潜艇编队,以充实自己所拥有的六艘航空母舰与二十二艘无法返港补充的攻击型潜艇,同时加紧对要塞的掩护与随后的修缮工作。
7月31日,在持续三天恐怖的炮火轰炸后,第188兵团会同三个芬兰国防师进行对岛屿的强渡,但是并没有收到所预期的效果,安妮-莉温斯顿在东南滩头所布置的两个芬兰师中有一个突然哗变,而导致东南侧的辅助攻势失败,第188兵团曾成功占领了长度为2公里的狭长防线,但在持续推进并扩大战果之前就遭到了回防的第3兵团第25B暂编师的反击。因此这场大战被称为是一场“失败的豪赌”。第188兵团受创严重,司令官安妮-莉温斯顿因此降职而受处分。
格罗沃尔夫防线是现代技术和现代战争理论所能完成的最优秀的防线之一,若不是在8月被迪米梯里的行动所摧毁,它将会是一个极佳的战争学习地。在格罗沃尔夫防线,32万人阵亡了19万,尽管在外行看来这是一次惨败,但若不是这次防线,以安妮-莉温斯顿的平均击杀比,损失应该是19万的三倍。格罗沃尔夫作为防御上的优秀指挥官,他的能力就体现在这条“格罗沃尔夫”防线的布置上。
更小的损失,更大的价值,更完美的武器利用率。
——埃尔温-莉卡《评格罗沃尔夫的防御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