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地瓜丰收导致学子落榜?你不知道的古代考试故事

2023-06-06 18:06 作者:你好历史旗舰店  | 我要投稿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拉开了帷幕,这里先祝愿大家超常发挥,都能被心仪的学校录取。鱼跃龙门,大踏步迈向人生的下一个舞台。

很多人拿高考跟古代科举做比较,毕竟作为雄踞一方的文明古国,中国历代都要面临同样的问题:如何在庞大人口数量和有限资源条件下,选择出最有可能擅于治国理政的人?

周朝有“乡举里选”,汉朝有“孝廉”,曹魏开创“九品中正制”,这些制度各有利弊。在折腾了一千多年后,隋唐时期终于给出了版本答案,影响整个东亚地区,大名鼎鼎的“科举制度”由此诞生。

高考将至,给大家讲几个关于考试的故事。


程序正义or结果正义?这是个会死人的问题

科举考试理论上来说,是不论寒门学子或士族子弟,无年龄无次数限制,均可参加。

尤其在王朝初期,国家会格外严谨。一是能稀释功臣们在朝堂的权力,打造忠于皇帝的班子,二是天下刚统一,某些不稳定地区需要笼络读书人,不让他们造反。

大明王朝的创始人朱重八,本着南北方经济导致教育资源差异的现实,贴心的设置了南北榜。北方穷困,所以录取线底一些,南方只能辛苦相对富裕的家庭们卷一些了。

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大明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主考官是85岁高龄的翰林学士刘三吾,他曾给朱元璋编写的大明刑法《大诰》作序,《明史》对他的评价更是“为人慷慨,胸中无城府”。

谁想这么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却牵出了震惊大明的“南北榜案”。

会试阅卷结束,北方学子全员落榜,51人全是南方人!

北方学子不认可,就在南京城街头拦车告御状。朱元璋的侍读张信也觉得有问题,于是朱元璋便任命他作为调查组组长,作为朝廷专案来办理。

另一边,安排考官们再重新审核一百多份北方卷,看看能不能补录一部分学子,平息他们的愤怒。

按理说事情到这处理的算很好了,但后续的事情却一发不可收拾。

先是专案组查了一个月都没结论,其次重新审阅的北方卷水平确实很差,这51人确实是按真才实学录取的!

这就有点荒谬了,老朱让你补录北方学生是为了招人吗?明摆是让你安抚人心啊!

领导夹菜你转桌,领导敬酒你不喝。加上老朱从小被官员盘剥,天然对官员们没好感。你也许是想严选人才,但到老朱这可就是上下串联,属于欺君之罪了。

结果85岁的刘三吾晚节不保,被发配西北;调查组组长张信办事不利,跟副手一起被凌迟处死;其余考官,除了领会到老朱意思提名了北方士子的二人外,全部流放边疆。

在某些营销号嘴里,老朱更是借题发挥,以结党营私的名义杀了200多官员,还把当届的状元跟探花车裂了...【事实上二人是被发配去了鸿胪寺,后因其他罪名被处斩】

考生难,考官也难啊~



地瓜丰收导致学子落榜

看似无厘头的标题,其实是清朝很多士子们心中的疑惑。“这几年真邪门,怎么连个童生都考不上了?我家祖上明明出了不少举人进士啊!”

根据清初大文学家王士祯《香祖笔记》的记载,在广东佛山有一位秀才,名字叫做黄章。康熙38年的时候,他以102岁的高龄去考举人。他还自我勉励:“若我102岁的时候考不中,下一次考试105岁也没中,那108岁的时候定能高中,那时我还可以为国效力!

大家要明白,古代科举可不是现在这样两天考完,还有电风扇甚至空调降温。古代则是吃喝拉撒睡,都集中在一间躺不下坐不开的小房间里完成的!102岁的老胳膊老腿,能承受住这个待遇本身就很难得了。虽然这次也没考中,但因精神可嘉,作为特招生录取了进士。

这个奇闻背后,是清代人口爆炸式增长的问题!

清初顺治年间,人口约为七千万。然而仅仅只用了一百多年,就暴涨到了四个亿!

清朝之前中国历朝历代人口数量最多也就是明朝万历年间,总数也不超过两亿。明朝之前更是都没有过亿的记录,而清朝的人口数量在顶峰时甚至占到了世界总人口的约三分之一!

导致人口增长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地瓜的普及。

新航路开辟和明朝解除“海禁”,地瓜等粮食作物在明朝中后期经东南亚传入我国,并且在清朝得到大面积种植。

这些原产于美洲的外来作物具有产量高、适应性强的特点,远强过本土的“五谷”。特别好种植还特别能解饿,堪称作物界的解决温饱问题小能手。

纪念将地瓜带入明朝的华侨陈振龙的先薯亭,清朝初年地瓜推广到全国

加上康熙五十一年下诏“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理论上不再收取人头税),以及雍正的“摊丁入亩”,将人头税摊到土地税中的政策扶持,让清代的人口爆炸式的增长开来!

但朝廷岗位就那么多,录取比例并没有增加。就连“观书如月,运笔成风”的蒲松龄,也都到了72岁才补录了一个贡生。

可不掌握这些信息的举子们,只会发现中举越来越难,也就诞生了一群这样考了一辈子的童生和秀才们。



人的悲欢各不相同

有考几十年考不上的,就有天赋英才怎么考都有的。

比如跟苏东坡相爱相杀的北宋宰相章惇,当年因同宗的侄子考中了状元,觉得丢人的他直接把御赐的录取通知(敕书)扔了,重新又考了一次。

但这侄子只是辈分小,年龄上可比他大十多岁。多读了十年书,比他考得好很正常。

不过天才就是天才,章惇复读后直接考了个全国第五。宋仁宗一看,这不上届扔我通知书那小子嘛。从此格外“留心”,章惇的仕途也走得满是磨炼。

估计柳永知道此事会很不开心,他比我还嚣张,仁宗怎么没赐他一个“奉旨复读”呢?

话说风流才子柳永,当年也是想走正途的。只是运气差了点,第一次科举没能考中。

为了表达自己豁达的心情,他填了首流传至今的《鹤冲天》,其中最经典的一句就是


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是啊,青春苦短,何必纠结浮名呢?这首词很快就在开封大大小小的风月场流传开,大家纷纷感叹柳永才华横溢,直到宋仁宗看到这首词。


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


《鹤冲天》是吧?喜欢填词是吧?自认“白衣卿相”是吧?满足你!填一辈子词去吧!

你很能打嘛?能打有什么用啊?出来混要讲势力的!

一向厚道的宋仁宗跟柳永开了个恶劣的玩笑,柳永再不参加科举考试,仁宗也默认了他“奉旨填词柳三变”这个蹭热度的称号。

从此柳永在开封和苏杭过起了放浪形骸的日子,留下了无数名篇。

如果柳永的奉旨填词是一场意外,那唐伯虎就是祸从口出。

同是风流才子,唐伯虎的才华众人皆知。十六岁府试第一,二十八岁乡试第一,大家都认可只要他去参加会试,就一定能复现“连中三元”的奇迹。

于是为保证这场“面子工程”能顺利实现,考官将题目透露给了唐伯虎。结果这个画蛇添足的行为,害了唐伯虎的一生。

会试结束,唐寅在聚会上说了一句——“诸位莫争,我必是今科会元!”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他这句话很快就被举报到了刑部,虽然没有被杀头,但唐寅从此不能参加科举,最后郁郁而终。


不过最后还是祝愿即将上场的同学们,好好发挥认真答题,交出满意的答卷哦!

地瓜丰收导致学子落榜?你不知道的古代考试故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