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定哥独家干货】第二十八期:自拟论题类小论文

2022-05-28 21:25 作者:历史老师定哥  | 我要投稿

一、题型特点

自拟论题类小论文试题,一般需要明确设问要求,分析拟定轮题的限定角度,然后通过史料文字、图表等自拟一个核心论题,最后进行论证;拟定论题时需要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等方法找出史料等材料呈现出的历史对象的背景、特点、影响或意义。

二、设问方式

设问方式一般有“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围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其中“自拟/拟定……论题”是判断题目类型的重要关键词。

三、解题思路

第1步,分析设问。

解读题干,判断题目类型,如根据设问“拟定……论题“的特征,判断题目为自拟论题类小论文。

第2步,拟定论题。

挖掘材料,拟定问题。首先仔细阅读材料,最大限度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第3步,阐述论题。

对拟定的问题与论据之间的逻辑因果关系进行历史解释。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三点:其一,选用的史实论据与论题必须构成逻辑因果关系;其二,重史实,轻论证,切记无史实依据的空方议论;其三,阐述过程务必严谨,切记过度解释。

第4步,进行总结。

对论据与史实进行总结,照应论点,完善答题结构,简单小结即可,无需拓展与延伸。

四、答案布局

①答案书写先进行“总”的概括叙述,再进行分层论证,最后总结。

答案书写可以序号化,段落化,要点化,角度多元化,三段论也可以,五段论也可以。

②过程与结构:

首先确定论题,通读材料和设问,通过层次划分与核心词查找确定材料主旨,并将其确定为材料的核心论点;若有几个并存的论点或两个截然相反的论点的时候,要慎重选择其中一个作为核心论题;其次,选取具有与核心观点针对性较强的史料,再结合所学知识,史论结合,展开阐述;

最后进行总结,前后呼应,史料充实,论证充分。

五、例题精讲

例题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部分全运会主题(宣传)口号

(说明:前六届全运会口号为宣传口号,主要来自领导人题词。第七届首次出现主题口号。第七届、第八届主题口号众多,题中选取的是具有代表性的口号之一。)

从以上主题(宣传)口号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解题思路

第①步,解读设问,将长设问转化分解

第一层次:提取设问“拟定……论题”的特征,判断题目为自拟论题类小论文;

第二层次:提取材料中第四届至第十三届全运会主题(口号)中的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阐述所拟论题;

第三层次:限定运用的知识范围,根据材料时间“1979-2017”,可确定围绕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变迁进行阐述。

第②步,分层认识材料:我国部分全运会主题(宣传)口号

第四届1979→锻炼身体,锻炼意志,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力量→侧重国家经济建设→经济主题;

第五届1983→提高水平,为国争光→侧重国际视角下的国家形象→政治主题;

第六届1987→冲出亚洲,

走向世界→侧重国际视角下的国家形象→政治主题;

第七届1993→以亚运精神办七运,以七运风采奥运→侧重全球视角下的国家实力→政治、经济、文化综合主题;

第八届1997→提高体育运动水平,振奋中华民族精神→侧重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主题;

第九届2001→铸九运辉煌,展中华风采→侧重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主题;

第十届2005→拼搏2005,梦圆2008→侧重国际视角下的国家形象→政治主题;

第十一届2009→和谐中国,全民全运→侧重民众健康生活,关注民生→民生主题;

第十二届2013→全民健身,共享全运→侧重民众健康生活,关注民生→民生主题;

第十三届2017→全运惠民,健康中国→侧重民众健康生活,关注民生→民生主题。

材料全运会主题(宣传)口号的变化体现了我国不同时期全运会举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变化:经济建设经济上、国际形象政治上、精神文明文化上、民众生活社会生活上→可从全运会口号体现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多方面发展及侧重点的变化拟定论题。

更多关于主题的八股金句都在红宝书里哦~

第③步,拟定论题,根据表格信息梳理,选定主题,拟定主题

选定主题:多方面发展→提取信息:第六届,1987年: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第十二届,2013年:全民健身,共享全运→说明理由:第六届全运会主题(宣传)口号侧重竞技体育,第十二届全运会主题(宣传)口号,第十二届全运会主题(宣传)口号侧重全民健身→得出论题一:全运会口号的侧重点不断发展变化;

选定主题:侧重点变化→第四届,1979年:锻炼身体,锻炼意志,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力量;第十届,2005年:拼搏2005,梦圆2008→说明理由:第四届主题(宣传)口号侧重现代化建设,第十届主题(宣传)口号侧重宣传北京奥运会,展现国家风采→得出论题二:全运会口号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表现。

第④步,阐述论题,运用多角度论证

阐述论题一:全运会口号的侧重点不断发展变化。根据第六届、第十二届全运会口号提出的时间“1987年”、“2013年”可知,需结合改革开放后国家的政治、经济建设的相关所学,分别从两个时期口号的内容及提出的原因进行阐述。

竞技体育口号提出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交往逐渐增多,需要在各方面展示中国风采;全民健身口号提出的原因→21世纪,中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政府更加关注民生。

阐述论题二:全运会口号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体现。根据第四届、十届全运会口号提出的时间“1979”、“2005年”,并结合这一时期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进行阐述。第四届侧重现代化建设的理由→经济上,1979年我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第四届全运会口号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要求;第十届侧重宣传北京奥运会、展现国家风采的理由→国家实力、政治上,全运会召开北京奥运会前,体现为北京奥运会积蓄力量、展现国家风采而进行准备。

参考答案(1)

论题:全运会口号的侧重点不断发展变化

阐述:①第六届主题(宣传)口号侧重竞技体育,第十二届主题(宣传)口号侧重全民健身。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②在对外开放中,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频繁,需要通过体育运动竞技水平展示国家形象。③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进一步融入全球化发进程,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政府日益关注民生,健康生活成为社会风尚:人民由体育运动的观看者转变为体育运动的参与者,形成了全民健身的热潮。④综上可知,全运会口号适应了时代发展的变化和需要,并随之不断发展变化。

参考答案(2)

论题:全运会口号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体现

阐述:①第四届主题(宣传)口号侧重现代和建设,第十届主题(宣传)口号侧重宣传北京奥运会。②1979年是我国确立改革开放政策第二年,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此时召开的全运会强调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力量,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要求;③2015年第十届全运会召开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所以此时“拼搏2005,梦圆2008”的口号,体现了我国为召开北京奥运会积蓄力量、展现国家风采而进行准备。综上可知,每一届的全运会口号都是我国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表现。

例题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口号:

--摘编自李树新《口号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持论有据,论述清晰。)

解题思路

第一步,解读设问。将长设问转化分解

第1层次:根据设问“拟定……论题”论题的特征判断题目为自拟论题类小论文;

第2层次: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口号的表格中提取信息,拟定论题,并阐述所拟论题;

第3层次:限定运用的知识范围,依据材料的时间信息“1922-1949年”可知,可结合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等相关知识进行阐述

第二步,分层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口号:

1922.7“打倒军阀,打倒国际帝国主义”→体现反帝反封建的性质,口号的提出立足于革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及军阀割据混战的实际情况,据此初步确定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策略这一角度;

1927.8“枪杆子里出政权”→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是土地革命时期的革命策略,据此初步确定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策略这一角度;

1930.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属于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和实践,据此初步判断确定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策略这一角度;

1935.12“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本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据此可以确定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领导作用、抗战时期的革命策略两个角度;

1945.8“和平、民主、团结”→实现国内和平,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体现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策略,据此初步确定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策略这一角度;

1946.8“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粉碎国民党反对派的军事进攻,体现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策略,据此初步确定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领导作用这一角度;

1949.10“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人民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新政协召开,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举行开国大典,据此可以确定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领导作用这一角度。

第三步,拟定论题,根据表格信息梳理,选定角度,得出论题

第四步,阐述论题,史实准确,论证充分

阐述论题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革命策略。主要从各个时期的革命形势以及中国共产党对应的策略调整等相关史实进行阐述。中国共产党在诞生后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口号;国民革命失败后制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派统治的总方针;秋收起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建立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推翻国民党反对派,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阐述论题二→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力量。主要结合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口号及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来阐述。可着重选取一段历史时期进行重点阐述,如土地革命时期,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参考答案(1)

论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革命策略

阐述:①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根据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口号;②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教训,制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统治”的总方针;③秋收起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建立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④随着日本侵华步伐的加快,中国共产党号召进行全民族抗战,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⑤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顺应民意,提出了“国内和平,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⑥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明确的方针和政策,推翻国民党反对派,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⑦总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革命策略。

参考答案(2)

论题: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力量

阐述:①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开始就肩负起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经历了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由幼稚逐渐走向成熟,最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②比如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总结了土地革命时期井冈山斗争的经验,科学地分析了国内政治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口号,对中国革命和工农红军的发展壮大,对在广大农村建立、巩固红色政权,发展革命根据地,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起了重大的鼓舞作用。③总之,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力量。

六、实战演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晚清(1840~1912年)是清朝统治的晚期,关于这一时期的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就晚清历史的某一方面的进程,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认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1)

书名:《血与泪: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历程》

论证:①晚清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英国迫使中国签订《南京条约》,中国领土、关税等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③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再次落败,与英法等国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④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日本迫使中国签订《马关条约》,此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⑤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⑥由此可见,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历程,无时无刻不掺杂着中国人民的血与泪。

参考答案(2)

书名:《曙光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与发展》

论证:①晚清是中国现代化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从无到有;②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江南制造总局、安庆内军械所、汉阳铁厂等工厂的建立,让机械化生产在中国工业生产中发根生芽,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也触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按钮;③随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艰难发展,体现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曲折发展;④19世纪末,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旨在建立君主立宪的民主政治,其结果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并为就此中断;⑤由此可见,中国近代化的开启使得中国逐步走上民族复兴之路。

-END-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也欢迎留言区告诉我们。你们的意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

想刷【精选好题】选定哥《小题精练》、掌握【基础知识】选《定哥笔记》、构建【知识体系】选《定哥脑图》、记忆【历史时间】选《记忆卡牌》、【轻巧便携】选《小黄书》、【押题猜题】选《红宝书》 更多好物还在定哥熊猫屋等着仔仔们(๑˙ー˙๑)         

👉🏻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如何考高分,更多干货等你来拿~ 

【定哥独家干货】第二十八期:自拟论题类小论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