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男癌与玛丽苏
说到直男癌与玛丽苏相信大家并不陌生,生活里有时我们也喜欢给某类人贴上直男癌或玛丽苏的标签,其实,直男癌与玛丽苏的背后更深的蕴含着的是与性别有关的文化,
在影视剧、文学作品、亦或是现实生活中这一群体对我们来说是数见不鲜的。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不可避免的与这个群体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关于直男癌与玛丽苏与影视中的性别文化推荐沈老师的公开课,真的讲的超级棒。
在沈老师的公开课里讲到了以下问题:首先什么是直男癌?什么是玛丽苏?直男癌的起源是什么?以及反向歧视的产生,日常文化的无所不在。
首先,直男癌与玛丽苏是起源于网络时代的,它是21世纪科技发展的产物,但同样不可避免的带着传统合理化的逻辑。
搜索百度首先你就会看到:所谓直男癌是指活在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并略带大男子主义的人的一种调侃。他们的特征巴拉巴拉列了很多条,其中最明显的主要表现为:过于耿直,大男子主义,性别优越感爆棚……其实,它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周国平先生曾有一篇文章说道:充满母性的女性才是最美丽的。
这一观点一出便引发众多女权主义的争论,众多女权主义者声讨:难道非得具有母性才是最美丽的吗?一个女性要是不结婚,不生孩子难道就不是美丽的吗?难道只有把母性与女性相互捆绑在一起的女性才是完美的吗?
冠有:“中国铁娘子”称呼的吴仪女士曾以自己的气魄展现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她的一生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事业献给了理想的追求。
然而许多人却说她的一生是不完美的,是有缺憾的。她这样的追求与理想以及在国家危难之时的力挽狂澜,我们能说这样人生是不完美的吗?我们能说这样的追求是不值得吗?
同样的让我想起杨丽萍,为了艺术的热爱她做到了极致甚至有些苛刻,她为了艺术而放弃婚姻,为了艺术终生不要孩子。在传统的眼光看来这不是一个完美的女性,但为什么我们不能换个眼光来看看呢?
女性不应该是个独立的个体吗?她们有独立的思考意识,为什么要把女性和母性捆绑起来呢?为什么我们不能挑战合理化的逻辑站在她们的立场上去看呢?
赵振开的《波动》里肖凌和杨讯冲破重重阻碍走到一起,然而最终还是在集体无意识的观念里扼杀了爱情的花朵。
除此之外,在现实生活里具有反向歧视的产生,反向歧视是具有显性和隐形的,显性的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隐形的是我们不易觉察的。
比如说:公共浴室的设立,由于男性与女性的不同,男性的洗浴时间相较于女性来说是比较短的,然而在大部分学校以及其他场所的浴室数量对男女却是相同的,这也是一种隐形歧视的存在。
自五四运动以来在中国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女性运动。然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女性主义运动者却将女性运动与政治教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是因为青年人落后,而青年人的落后归根到底又是教育的落后,而教育的落后又联系到母亲的义务上。所以为了富国的需要才提出女性的教育问题,其实,这时期的女性教育并没有走上一条真正解放女性的康庄大道。
稍后于五四的秋瑾等一批女性则对于把母性与女性捆绑起来的观点持否定的态度,她们的努力不得不说是中国女性意识真正的觉醒。近来读《丁玲传》在那个风云动荡的时代丁玲的母亲冲破了封建的束缚,十年的时间里从下嫁到蒋家的千金小姐到死了丈夫领着一双儿女而走,然而这个倔强的母亲却没有就此颓废下去。她读书、办学校、估计女儿参加革命……
在那个年代能做到这样在当时曾引起轰动就算是今天也不是寻常女性。在中国女性运动的发展史上她们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的。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直男癌其实更多的指向的是一种站在男性的立场上坚定的认为女性与男性的关系只是一种父权的关系以及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以这样的眼光来反观影视剧,现如今的影视剧也更多的代表了一种男权文化,更多的是以男性的眼光来看女性,而在看与被看的里女性更多地扮演了主动的地位而女性则更多地扮演了被动的角色。在电影里《苏州河》、《泰囧》、《夏洛特烦恼》里无不传达出这样的价值观。
在《夏洛特烦恼》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夏洛喜欢漂亮的秋雅而马冬梅则死心踏地追求夏洛而不得,最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感动了夏洛呢?为了救夏洛她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从另一个层面来看这样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没有处在一个平等的位置吧,另外一个情节夏洛妈妈在校长办公室为了不让夏洛辍学竟然撕扯自己的衣服说校长侮辱自己,这个情节在大多数人看来是不可理喻的,是为夏洛妈妈感到不耻的,
然而从另一个层面看它也折射出了女性的薄弱之处,她们没有什么可依靠的。然而正是这些影视作品却在中国占领了大部分的市场,我们没有深思过它背后所传递的价值观逻辑,深思不禁让人震颤。
之前特别喜欢李梦霁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写了于凤至对少帅张学良的一世情缘。感动她的那种默默付出,为自己爱的人可以如此包容。然而从性别文化里看:这也莫不是委屈求全,一种无可奈何。作为大家闺秀的于凤至自小受到的教育便是中国传统的儒学教育:两家联姻一定要讲究门第、嫁过去后一定要符合大家闺秀的气质,仪式得体等。中国这些传统的价值观念对女性来说是莫不是一种束缚。
总而言之,无论是影视剧、还是文学作品、亦或是在现实生活我们都生活在一个被建构的文化里,在被建构的文化下,道德会告诉你该作甚么,不该做什么,而一旦逾越了这个界限就会受到异样的眼光,我们害怕与别人不同。所以,更多的时候选择的还是那个被建构起来的自己并且接受了这样的自己。
很多时候我想我们都是其中的受害者,这不能归咎于我们自己的软弱,也不能归咎于我们对这条界限的敬畏,就比如说:大学毕业以后一定要找对象,你不着急七大姑八大姨都替你着急,找完对象要结婚,结婚后一定要有孩子,这这一些列的条条框框的束缚有时会让你觉得人生真的非要这样才是正常的,如果我不是这样的那就是另类。以至于许多时候我们活出的自己也许真的不是那个真是的自己,而是被这个社会以及文化所建构起来的自己。(话题似乎跑偏了)
好了,下面再谈谈玛丽苏吧,与直男癌一样,玛丽苏也是一类人的代名词,这类人以女性为主,随便一搜你也可以看到无数关于玛丽苏的特征,就比如说在爱情里吧,这类人通常会认为世界是围着自己转的,这是一种虚幻的爱情错觉。
就比如说在一些影视剧里许多女主角自带主角光环,周围的男性无论性格如何年龄长幼都围着这个女性转,就比如说《步步惊心》,这种现象其实无疑给了许多女性以误导,误以为世界围着我转那才是爱情。然而这样的作品在市场上也是大卖,受到众多女性的青睐,但仔细思考它背后的性别文化对女性来说莫不是一种误导。
说到这里不得不谈的就是社会性别,波伏娃曾在《第二性》里说:女性不是天生的,女性是后天形成的。其实,确实是这样的,比如说每个女孩并不是生来就懂得作为一个女孩子你就要懂得矜持,在一段爱情关系里要被动否则就显得自己不矜持。
然而我们所生活的文化告诉我们:你要不这样你就不是一个女孩子该有的样子,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选择了被动,选择了矜持,与此同时也错过了很多。还比如说在以前我们的文化里赞扬烈女,甚至为她们立牌坊,然而却从没有人关注过她背后的心酸。
值得欣慰的是:关于这些所谓的已经成型了的刻板印象其实我们的影视剧也做出了很多努力,比如说《太阳的后羿》里所体现的各自独立、相互尊重的爱情关系、以及《驴得水》里对正统逻辑的反思等。
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多元的可能性,而不是至站在一个单一的视角去看问题。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多年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部关于女性不贞,我们更多的人现在道德的前沿去指责她的出轨行为,其实,倘若换个角度去看问题或许我们更多的不是指责而是同情,一个内心充满浪漫的而又风情万种的女性嫁给一个离婚再结婚而且不懂得浪漫的丈夫,他们缺乏精神的共鸣,她势必去寻找精神的共鸣我想我们是无可厚非的吧。以此纵观莫泊桑的《项链》里的女主角我想我们是可以理解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