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马克思
重新开展对马
克
思唯物主义哲学的探索
当下我们需要重新自主地展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和探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历史和人的学说,本应做到解放人的思想,鼓舞人们去勇于认识并改造世界,成为无产阶级及广大劳动人民砸碎枷锁、解放自身并成为历史的掌舵人的思想武器。然而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在走一段曲折的路程,许多学习研究“马哲”的同志们形成了思想僵化教条的风气和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其根源在于大部分人们所接触的 “马哲”其实是对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理解的产物。 上世纪30年代,日丹诺夫受斯大林的任命,参与领导苏联的意识形态及文化领域的工作。出于当时苏联的政治需求,一套完整的意识形态体系应运而生,这就是日丹诺夫体系。中国受苏联的影响也催生出自己的日丹诺夫体系产物,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在当今国内受众颇多的 《唯物辩证法大纲》、哲学小词典以及如今的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教科书。 日丹诺夫体系在当时对苏联及中国的影响,是非功过自有论说,这里不在过多置评。但毋庸置疑的是,日丹诺夫体系严重地庸俗化解读了马克思主义,将其能动的、革命的哲学变成了机械独断的教条经书,将本应帮助人们展开迷雾的利剑变成了束缚自己思想意志的枷锁,并从而塑造了一种要么非黑即白要么折衷的思维以及唯我独革,以偏概全的历史观。列宁说过,愚蠢的唯物主义比不上聪明的唯心主义。因此,为了正确学习并运用马克思主义以打破思想的枷锁,进而改造世界,打破现实的枷锁,我们有必要彻底清算一下自己脑中僵化的旧有思想,重新开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探索历程。 本体论问题
整个日丹诺夫体系是建立在物质本体论的基础之上的,本体论问题在以往的哲学中也被视为最根本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谈论哲学问题前有必要先认识一下本体论。本体论英文翻译为ontology,就其词义而言是研究to on的学问。在希腊语中,to on可译为“存在”或者“是”、“有”等主谓之间的系词,因而又被称为“是”论。本体论所研究的便是这个主词与谓词之间的系词问题。句式如 “某某是什么”,都可视作本体论问题。 本体论问题源于古希腊哲学,源于当时人们对智慧的探索,对自己所处的世界和自身的追问:世界是什么?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早期的米利都学派对世界的本源展开了一系列探寻,他们意识到世界是运动的,无定型的,世界的本源也应当如此。但当时的希腊哲学尚未形成严密的逻辑论证,因此哲学家们用朴素的“类比”手法来回答世界的本原问题——泰勒斯说世界的本源是水;毕达哥拉斯说世界的本源是数;赫拉克利特则说世界的本源是火等等。由于哲学家们的追问是时间上宇宙的本原和开端,并且以朴素的猜想来回答,因此他们的学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本体论,而是一种“本原论”,在哲学史上被称为宇宙论。之后的巴门尼德不同于以往的自然哲学家,他主张追问逻辑上在前,作为万物根据的本质,即英文中的“be”他将其称之为“存在”,“存在论”也被译为“是态论”。并且将研究“存在”的道路称之为“真理之路”,以往的自然哲学家们研究的是朴素的自然物,仅仅是“意见之路”。巴门尼德还说只有存在是可以思想并述说的,所以凡是能够被思想和述说的一定是存在的,由此巴门尼德最早提出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命题,并且奠定了西方哲学通过理性认识万物本质的思维方式。哲学之路到这里才真正转向了本体论——即探究“存在”,探究事物本质的学说。到了后来,苏格拉底将巴门尼德的本体论方案具体化为“是什么”的问题,主张探究普遍的概念,柏拉图对感性世界以及理念世界的划分,亚里士多德确立了第一哲学”即形而上学的地位,构建了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西方哲学本体论的道路越来越清晰明朗起来。 本体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位置
在了解本体论究竟是什么后,我们来回到马克思主义,看清楚本体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位置。 毫无疑问,本体论作为研究“是什么”的事物本质问题,在哲学中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是近代哲学的根本问题(自康德的批判哲学以后哲学的重点转向认识论问题)。但是与以往的哲学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就能搞的学问。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诞生于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中被资产阶级剥削、压榨的残酷现实,诞生于一切劳苦大众反对压迫,解放自身的重重呼声。因此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带有为现实服务的实践特性,肩负着鼓舞并指导人们改造世界、解放自身的历史使命。教员说要让哲学成为人民手中的有利武器,正是这个意思。因此,可以毫不置疑的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总体的宏大图景上看,不是本体论,也不是认识论,而是一种全新的理论——实践论——一切理论从实践中来,一切理论也回到实践中去,并为了实践服务。 本体论作为研究“是什么”的学问,作为研究系词问题的一种论述方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叙事中固然占据一环。但是唯有将本体论置于实践论之下,置于社会历史的叙述之中,才能发挥作用,不然就会使马哲滑向类似青年黑格尔派一流,变为“屋子里的哲学”。早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就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愚蠢的物质神学,无聊的寻根游戏
我们再来看看日丹诺夫体系中的物质本体论,为什么说它是最庸俗的,最愚蠢的。日丹诺夫体系开篇便大声宣称“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性的”以及“客观规律是固有的,本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上述物质本体论的论调,看似掷地有声,“坚定”自己的物质立场,是“最正确的唯物主义”,实质上其唯心面目早已昭然若揭,这实则是回到斯宾诺莎的“神即自然”,是愚蠢的物质神学。因为这里的“物质”毫无具体现实的内容,只有空泛的偏向性论述,抽象地空谈“物质”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是预设出来的一个抽象概念。日丹诺夫体系以这种抽象的,先验的“物质”概念作为现实世界的本源或本体。并且抛开人不谈,站在上帝视角去说“客观规律泰初存在,绝对客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用这种神圣的存在去推出一套客观世界的运行程序,并且庄重的宣称“一切事物和人都服从于客观规律”。 这种毫无现实性的、泛泛而空的、以抽象概念为本原的物质本体论,正是彻彻底底的唯心主义。日丹诺夫体系还形而上学地说物质本原的“唯物主义”正确,意识本原的“唯心主义”错误——没错,脱离现实问题的具体分析去划分“正确”与“错误”本身就是形而上学的,这样的对错判断在必修四哲学中堂而皇之,实际上就是揭示了学校塑造意识形态的工具性,培养符合社会运行机制的劳动者们。 这种前反思的独断论调完全不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而是一种愚蠢的,宗教味道十足的物质神学。马克思对这种无聊的寻根造神的文字游戏完全嗤之以鼻。
把握现实——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道: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对事物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由此可见,马克思对脱离人的角度,脱离实践的唯物论是持否定和批判态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论,是为现实的人服务、为实践服务的。教员在《实践论》中也提到:“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实践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导师们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在批判并扬弃着脱离人和实践的旧唯物主义。 那么,什么样的唯物主义才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呢? 旧唯物主义者们一直在本体论式地论述他们的唯物主义,致力于从本质上解释世界(马克思语)。然而,马克思打破了这种本体论的桎梏,马克思给予了形而上学最后沉重的一击。毫无疑问,马克思是最大的唯物主义者,但是他可不搞本体论的唯物主义。我愿意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称作“新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旨在直接把握现实基础,这里的“现实”可不是什么抽象概念,就是你周围实实在在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一整片世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是无主体的认识过程,实践的核心观点是生活决定意识,真正的实践绝不以任何理论为前提,抛开事实不谈主观代入的人也被称为主观主义者。其实这就好比阅读,如果在阅读前看了书评,那么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更倾向于找到符合书评的地方而忽略了其余的价值。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叙事中,这个现实基础就是社会历史,归根结底是人的生产与再生产。就这一点来看,马克思明显做到了比旧唯物还要唯物的表现。 因此,对于唯物主义的一切论述必须要把握现实,结合实践。日丹诺夫体系中所说的“物质决定意识”其实也不能完全的说它是错误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意识的生产叙述道:“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因而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在社会历史中,是人们直接的物质生产才产生了人们的社会意识。简言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这里,“物质决定意识”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像日丹诺夫体系那样脱离人的实践,脱离社会历史,比如著名的五段论式的决定式“唯物”,泛泛而空地大言“物质决定意识”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反而将现世的苦难给崇高化,神圣化。犹如婴孩在熟睡中的喃喃呓语——模糊不清,不明所指。仅仅是在一种新式的“造神”活动,一种新型宗教。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正是要把握现实基础,立足人现实的需求——改造世界,解放自我。并以这个现实为起点,去开启一段新的路程,一段实践的、发展的、前进的路程,一段辩证法的路程。而不是以这个现实为终点,去进行一种毫无意义的追根溯源。 离开现实世界,离开最基本的实践活动,那就让人失去了认识发展的根本来源,好比鱼儿脱离水源,失去了活力嘛。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纠结于本体上的思辨就是头重脚轻,看着天上不看脚下,最终是要摔跟头的。 综上,我们总结一下: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以唯物,并不是以什么抽象的“物质”作为本原,而是把握直接的现实基础,立足人的需求去改造现实,浪漫些说,开启一段全新的征程。唯有这样高扬着人的能动性与实践性,朝气蓬勃,生气盎然,保持着革命姿态的唯物论,才是能鼓舞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