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富二代?犹太裔?校园霸凌?杀人未遂?你所不了解的奥本海默,伟人的童年

2023-08-30 18:21 作者:但是可乐煤气了  | 我要投稿

看完首映后,回家路上买了《奥本海默传:“原子弹之父”的美国悲剧》,想多了解一点奥本海默在曼哈顿计划中更详细的内容,结果书中对曼哈顿计划涉及的内容不多,更专注奥本海默参加计划前,以及麦卡锡主义对奥本海默的影响。最近在b站看到很多映前功课,就想着写点有关奥本海默童年和学生时期的事情,也许能帮助各位影迷更多一点了解罗伯特奥本海默。

还是以一个较为客观的角度写完的,对部分内容稍作加工,但还是删减了一些情节,不确定相关内容是否能过审。

最后,求个点赞,要是看的人多的话,可以考虑做个视频讲讲。

  • 富二代和矿石:

  • 本杰明.奥本海默是一个勤奋的谷物贸易商,他的生活仿佛承载着这个德国小村庄的漫漫岁月,那里依然近乎中世纪的模样。而与此同时,他的表兄弟却远赴纽约,创建了一家进口服饰公司,生意蒸蒸日上。他们鼓励本杰明的儿子,年轻的尤利乌斯,为他预留了一个前途光明的职位,而这个机会也为尤利乌斯铺就了一条通往新世界大道路。

  • 188年,年仅17岁的尤利乌斯来到了纽约,虽然身无分文,语言不通,但是他出色的工作能力让他成为了一位杰出的纺织品专家。在平安度过了美国经济危机后,他终于在20世纪初成为了公司的全面合伙人。而后他总是穿着干练的西装,配以白色的高领衬衣,给人以一种从容得体的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利乌斯不仅通过自学掌握了流利的英语,还翻阅了大量有关欧美历史的书籍。他热爱艺术,周末闲暇时便会前去参观艺术展览,用心品味着每一幅作品。

  •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邂逅了一位年轻美丽的画家,埃拉.弗里德。埃拉用长袖和羚羊皮手套隐藏自己先天畸形的右手,但她的天赋和魅力却无法掩盖。埃拉曾在巴黎深造,研究早期的印象派画家,回到美国后在巴纳德学院任教。那时的她已是一位小有名气的画家,在纽约有着自己的学生和工作室。

  • 二人相爱,并在1903年结为夫妻,一年后,一个寒冷的春天,他们的儿子J .罗伯特.奥本海默出生了。为了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尤利乌斯购下了河畔大道155号公寓的整个11层,并摆满了欧洲风格的家具,以及大量由埃拉亲自挑选的源于法国后印象派和野兽派的作品。

  • 罗伯特在7岁的时候,尤利乌斯就带着他再次踏上了德国的土地,他的家乡。爷爷本杰明送给罗伯特一本建筑百科全书和一套精美的岩石收藏品。那个盒子里是24块岩石样本,每块上都贴着德语标签。自此,收集岩石成了罗伯特独特且奢侈的爱好。父亲尤利乌斯一直支持并鼓励着罗伯特的兴趣爱好,他陪同儿子进行矿石采集探险,并为他提供了所需的书籍。家里堆满了贴着学术标签的矿石。而在罗伯特12岁的时候,他便已经开始使用家里的打字机与当地许多地理学家通讯交流,探讨她在中央公园学到的有关岩石地质起源的问题。

  • 一个美满的家庭,兴趣,才华和热情,尤利乌斯的支持和埃拉的艺术知识都将作为催化剂,激发罗伯特的好奇心和未知的追求。

  • 犹太人和学校:

  • 1911年,在第二次去德国看望爷爷回来后,罗伯特进入了一所独一无二的私立学校,由“道德文化社团”领导者费利克斯.阿德勒创办的“道德文化学校”,学校奉行“行动高于信念”的理念。毋庸置疑,罗伯特在成年后对政治的敏感性,便起源自这所非同寻常的学校中教授的进步思想。

  •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及阿德勒博士了,他所创办的学校对奥本海默心智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在他的帮助下,罗伯特奥本海默的父母才有机会相识相爱。

  • 1857年,6岁的阿德勒跟随家人从德国移民到纽约。他的父亲,拉比.塞缪尔.阿德勒,是德国犹太改革运动的领导者之一,并领导着当时美国最大的改革社团——伊曼纽尔犹太教社团。费利克斯没有继承追随父亲的理念志向,年轻的阿德勒回到家乡继续大学的学习,在德国他接触到了许多关于上帝的全能性以及人对社会的责任等相关思想。

塞缪尔.阿德勒
  • 1873年,阿德勒回到父亲的伊曼纽尔社团,并宣传他所倡导的“犹太教的未来”,犹太人必须站在劳动阶级的立场上,根据其社会问题和客观实际来定位自己,而不要简单地自认为是《圣经》上所说的“上帝的选民”。短短不到3年的时间里,阿德勒带着大约400名成员离开了这个成熟的犹太人团体。在诸多犹太裔富商的赞助下,他创建了“道德文化”社团。

  • “我会坚定不移地把自己的注意力,投向洒在富贵草和落基山上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而不是徘徊在耶路撒冷山上的落日余晖。”

  • 为了把他的理想化为现实,阿德勒于1880年为工人的儿女们创办了一所免费学校,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到了1890年,由于学生的太多,阿德勒不得不靠招收一些自费学生来补贴社团的预算。当时许多优质的私立学校不招收犹太人,于是大量的犹太富商只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工人学校去。到了1895年,阿德勒增开了一所高中“道德文化学校”。

  • 当罗伯特奥本海默1911年进校的时候,大约只有10%左右的学生来自工人阶级家庭,不过学校依然保持着开放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这些富裕家庭里的孩子们被灌输着这样的思想,他们未来是准备去改造这个世界的,去发现事物应有的状态而不是现在的样子。

  • 霸凌者和帆船:

  • 罗伯特生活在一个幸福而健康的家庭环境中,尤利乌斯和埃拉对他的天赋了然于心,为他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和优越的环境,以便他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步调自由前进。从幼年时代开始,罗伯特便深陷于书籍和科学的世界,这种自我认知和兴趣使他一直坚定地走在了自己的道路上。

  • 与同龄的孩子相比,罗伯特显得较为内敛,似乎更专注于自己所想和所做的事情,他很少同其他孩子一起玩乐,常被认为有些孤独。同学们回忆,他常常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教室里,仿佛沉浸在永不枯竭的思考中。

  • 作为父亲,尤利乌斯当然希望罗伯特能够拥抱社交,至少走出家门,与同龄人一起成长。出于这个目的,他决定让14岁的罗伯特参加夏令营。然而,夏令营对罗伯特来说,并不像对其他孩子那般是一段快乐的经历,反而是一场煎熬。夏令营中总有一些“霸凌者”,他们喜欢戏弄那些敏感,内向或是与众不同的孩子。这些恶意的攻击始终伴随着年轻的罗伯特,他们无情的讥笑,嘲弄,当然罗伯特没有反击,他只是同往常一样继续捡着石头。

  • 然而,罗伯特犯了一个错误,在与父母的回信中,他说道,他很高兴能够来到夏令营,这里的其他孩子正在教会他什么是真正的生活。罗伯特的父母当即来到夏令营看完罗伯特,这次探望却意外地引起了更多针对他的攻击。一天夜晚,罗伯特被带到夏令营的冰屋里,遭受同龄孩子的殴打,整夜赤裸地被囚禁在这个寒冷的房间里。

  • 罗伯特默默忍受着这一切,他没有提前离开夏令营,也没有任何的怨言。罗伯特的身躯看似脆弱,但内心却蕴藏着坚韧和自尊,这种性格将会贯穿他往后的一生,并作为他成就伟大的驱动力。

  • 大约16,17岁的时候,正在学习滑翔的罗伯特遇到了他第一个真正的朋友,来自新墨西哥州的弗朗西斯.弗格森。

  • 除了对徒步旅行和收集石头的热爱,帆船运动对年轻的罗伯特而言同样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罗伯特是一个大胆且技术一流的帆船运动好手,他喜欢在夏天的暴风雨里航行,驾驶者帆船迎风前行,冲过法尔岛的入海口,勇敢地迎接狂风巨浪,对着狂风暴雨兴奋的高手呼喊。

  • 痢疾和新墨西哥州:

  • 1921年,罗伯特从道德文化学校毕业,那年的夏天,尤利乌斯和埃拉带着2个孩子到德国去度过暑假,罗伯特则自己到了柏林东部的几个老煤矿进行了几个星期的矿石勘探。在那个崎岖不平的地方露营了一段时间后,罗伯特带回了一大袋矿石标本,自己也染上了能够致命的战壕痢疾。也是因此,罗伯特不得不推迟秋季到哈佛大学的报到。痢疾还使罗伯特得了大肠炎,并在以后的日子里长久的困扰着他,如果多吃辛辣的食物就会使病情恶化。

  • 1922年春天,尤利乌斯认为罗伯特已经康复,并说服“道德文化学校”的老师赫伯特.史密斯暑假带罗伯特到西南去旅行。他们从南部出发,跨越新墨西哥台地。在阿尔伯克基,他们与好友弗格森共度了一段欢愉的时光。

  • 离开阿尔伯克基后,他们抵达位于圣达菲东北二十五英里的一座牧场,罗伯特对牧场的女主人凯瑟琳“一见钟情”,二人一起骑马,探险,在牧场的这段时间,罗伯特成长了许多,凯瑟琳的友谊对罗伯特来说尤其重要。

  • 而后他们去到了一万多英尺高的帕哈里托高原,大峡谷,火山坑,最终,他们抵达一个位于山顶的寄宿制牧场学校,面朝南部的陡峭大峡谷,北边则一览无余,延绵两英里的山脊。学校中的学生各自负责照料一匹马,频繁背包旅行。罗伯特对这种宁静的生活方式情有独钟,从此以后,他常常重返这片荒凉之地。

  • 然而,暑假不久即逝,罗伯特别离了新墨西哥州那既荒凉又美丽的山峦与沙漠。

  • 物理和毒苹果:

  • 1926年的一个春日午后,科西嘉岛的风儿轻轻吹拂着罗伯特的发丝,他站在小木屋的门前,眺望着远处蔚蓝的海洋。罗伯特的三位朋友怀曼、本海姆以及埃兹尔,身上都洋溢着轻松愉快的氛围,他们向罗伯特伸出友情的手,邀请他加入他们的科西嘉岛度假之旅。

  • 在这十几天的日子里,他们骑着自行车穿梭在陡峭的山岭和光秃秃的台地之间,白昼间欣赏着大自然的壮丽,夜晚则在小村庄的旅馆或是野外露营,共度温馨的时光。这个岛屿的风景与新墨西哥州的崎岖美景是如此相似,这勾起了罗伯特心底的一丝感慨。

  • 然而,就在科西嘉之旅即将结束之际,一位侍从走到了罗伯特的身边,并告知他下一班前往法国的轮船即将启航。朋友们都困惑不解,为何罗伯特要在计划之前匆匆离开。夜幕降临,他们聚在小木屋内,罗伯特抿了一口酒,他的态度变得温和,他缓缓说道:“我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情,我把一个毒苹果放在了布莱克特的桌子上,所以我必须回去看看情况。”

  • 视角回到1925年,罗伯特刚刚毕业于哈佛,学校给予他留校的机会,然而他内心深处渴望着英国剑桥的学术氛围。他深信,剑桥将会更加靠近物理学的中心。于是,他说服物理学导师布里奇曼(后来的诺贝尔奖得主),为他向英国物理学家内欧斯特·卢瑟福写一封推荐信。

  • 然而,命运的轨迹并不总是顺着预期的道路前进。内欧斯特·卢瑟福却拒绝了罗伯特的请求。在周折之后,帕特里克·布莱克特成为了罗伯特在剑桥的导师。布莱克特比罗伯特年长七岁,如同大师兄般的存在。然而,他的指导方式与罗伯特的期望并不相符。布莱克特,作为实验物理学家,总是让罗伯特从事他并不擅长的实验工作。然而,罗伯特更擅长理论物理学,这也正是当初卢瑟福拒绝他的主要原因之一。

  • 布莱克特或许是未曾理解罗伯特的特殊天赋,然而,在当时的罗伯特看来,他与布莱克特之间的关系已陷入了危机之中。1925年秋末,罗伯特的心灵无法再承受如此巨大的精神压力。他通过从实验室带回来的化学药品制作了毒苹果,并将其悄悄放在布莱克特的桌上。

  • 不过,不久之后,他便承认了这个可怕的行为。罗伯特的父亲尤利乌斯不遗余力地努力,最终说服学校不采取刑事诉讼的方式处理此事,取而代之的是达成一项协议:罗伯特将继续留校,并接受心理医生的治疗和观察。

  • 罗伯特在科西嘉短暂停留的那段日子里,他的内心似乎经历了某种觉醒般的变化,一种微妙而深刻的转变。究竟发生了什么,或者或许是什么都没有发生,这成了一个难以捉摸的谜题,一个只有罗伯特自己知道的答案。

  • 唯一我们所知道的是,在那段时间里,他确实读了一本书,而这本书在他的内心引发了一场突如其来的觉醒。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一本富含存在主义气息的经典之作,似与罗伯特备受煎熬的灵魂产生了某种共鸣。罗伯特曾坦言,在夜幕里阅读这本书,科西嘉小木屋里那摇曳的灯光似乎成为了与书中情节交织的幻境,这是他生命中难得的珍贵时刻。

  • 罗伯特在书中看到了一种与自己相似的冷漠态度,一种曾经让他造成他人痛苦的无情态度。这些被记录在书中的文字,似是减轻了他沉重的心里负担。他明白,自己并不孤独,这种负面的情感也是共通与人类的一部分。或许对他而言,是这本书将他从自我绝望的黑暗中解放出来,而并非依赖一个精神病医生的帮助。

  • 最终,奥本海默带着一种更加轻松,更为释然的心态回到剑桥,他已经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并不适合从事实验物理学的领域,并迈出了转变的一步,投身于更为抽象的理论物理学研究中。


富二代?犹太裔?校园霸凌?杀人未遂?你所不了解的奥本海默,伟人的童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