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岁老中医谈如何饮食才能长寿:病后调养,清淡为要。疾病初愈,身体衰弱,特别是急
八十岁老中医谈如何饮食才能长寿:病后调养,清淡为要。疾病初愈,身体衰弱,特别是急性热病初愈的时候,如能抓住这一时刻,适当给予相宜的饮食进行调理,就能使身体早日恢复健康。但若饮食不当,或余邪还未完全肃清之前,任意进食滋养厚腻与身体不相适应的食品,则其所得的结果,就会适得其反,并有可能使其旧病复发。 对此前人巳早有论述,如《素问·热论》说:“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少食则遗……”《血证论》说“失血家……若伤饮食,则中宫壅滞,气与火不得顺利,上冲于肺,则为咳嗽;外蒸肌肉,则发热;内郁于心,则为烦;由是血不得宁,因而复发,名曰食复。”说明病后注意饮食的重要意义。病后元气虚弱,消化功能受到一定影响,容易停食。 同时由于疾病过程中,饮食较少,疾病初愈,食欲转强,如果此时不能掌握定量,遇到适口小菜,感到鲜美可口,而不知利弊,任意进食,突然增加大量食物或油腻甘肥,以致食积内停,不仅不能及时吸收其有益于人体的营养成分,而且反会变成提供未清余邪的发热燃料,助邪恋邪,遗留病根,损害机体,甚或危及生命。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说:“新愈之后,藏府气血皆不足,营卫未通,肠胃未和,惟宜白粥静养。”指出病后调理,首先应从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着手,以不妨碍胃肠运化的角度出发。因此,必须要由少而多,由清淡而滋补,逐渐进行调整,“先进清粥汤,次进浓粥汤,次进糜粥,亦须少与之,切勿任意过食也,至于酒肉,尤当禁忌”。 关于粥,陆游曾有《食粥》诗一首:“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实践证明粥对老年及病后肠胃消化功能较弱的人,具有帮助促进运化吸收的作用,故古人对粥颇为重视,常以种种谷类及果菜等煮粥以调治疾病。 《本草纲目》中就记载着常用的粥达五六十种,《粥谱》中则列二百多种。认为粥能“畅胃气,生津液”,“既快美”,“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粥后一觉,妙不可言”。 因此,病后调理,粥最适宜。特别是粥油(粥的上面一层)更具有良好的滋养作用,前人认为如能常食,对青壮年肾亏精薄不孕或遗泄者大有好处。但粥性稠粘,尤以糯米等或带有滋补性的各种甜粥,对中暑及有湿邪内蕴的病体则非所宜,否则,容易使病邪稽留,疾病缠绵难愈。(魏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