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S 2023 | 助力神经外科发展 共画全民健康蓝图——访海南医学院赵建农教授

海南医学院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20次学术会议冲破新冠疫情的层层阻挠圆满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神经外科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盘点神经外科领域的最新前沿进展。三年来,海南省不仅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作为新时代“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在利好政策扶持下神经外科的发展将迎来强劲的春风。记者特邀大会执行主席,海南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赵建农教授对本次会议筹备期间的故事以及对神经外科未来展望进行了分享。
Q1:您作为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20次学术会议的执行主席,在大会筹备过程中做了哪些准备?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A:最大的困难是2022年的新冠疫情。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20届学术会议于2019年11月15日在广州第18届年会上申办成功,原本应该在2022年举办,由于疫情的原因,为了保障参会代表的安全,先后延期了3次。2022年12月份曾经动摇了想改为线上会议形式举办,但是分会领导商量后还是认为线下面对面交流效果更好,所以在实施“乙类乙管”后,分会领导敏锐察觉到正月十五后可能是一个办线下会的窗口期,最后决定2月16—18日(正月26—28)举办。
Q2:三年来抗击新冠疫情,海南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抗疫贡献了海南力量。请问这对于学校未来发展以及神经外科未来发展有何启发?
A:在三年来的疫情防控工作中,海南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数千名医护人员、公共卫生师生和教师志愿者冲在抗疫第一线,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核酸采样、医疗救治、院感防控、信息管理和志愿服务等工作,他们是海南省抗疫的主力军。同时还响应党和政府号召,支援湖北、新疆、重庆和孟加拉国抗疫,受到受援国家和地区的感谢和好评。展现出海医人“顾全大局、勇于担当、团结协作、科学专业、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其中神经外科医护人员是这支队伍中的典型代表,他们在实施“乙类乙管”过程中,积极参与重症救治,充分体现了海南神经外科人的责任和担当。
Q3:海南医学院如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毕业生,来满足海南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如何加强神经外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来满足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需要?
A:海南的教育和医疗基础薄弱。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后,特别是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4•13”讲话以来,海南把教育和医疗作为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的落脚点,加大了相关投入和建设力度。海南医学院作为省内唯一一所公办医科院校,承担着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重任,近年来在一流学科建设、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教学和科研能力提升、国际合作办学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培养了数万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分布在省内和国内的不同岗位上为人民健康服务。同时也通过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为全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培养了大批神经外科骨干,对神经外科学科能力的提升、服务能力的提升和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也为海南医学院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海南医学院将通过双一流建设、更名医科大学、新校区建设和国际办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化水平,服务海南自贸港建设,把海南医学院建成热带特色鲜明的国际化高水平医科大学。
Q4: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成为我国首个以国际医疗旅游服务、低碳生态社区和国际组织聚集地为主要内容的国家级试验区,请您结合本次大会主题“分享真实世界红利,共谋神经外科未来”谈一谈,该政策优势下将如何推动神经外科数字化诊疗发展?
A:作为唯一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海南凭借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和自贸港开放政策优势,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发挥内引外联的作用,已经成为国外市场主体进入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和腹地经济的通道以及“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
凭借海南自贸港的政策优势,博鳌乐城医疗先行区成为制度集成创新及临床真实世界数据应用试点的大本营,实现医疗新技术、新装备、新药品与国际“三同步”,大批进口特许药械的引进和应用,吸引了更多国内外知名的医疗机构和医疗团队入驻,不断增强吸引高端医疗消费回流的竞争力。在引进的同时,也在积极建设科技创新和转化平台,促进原创性科技成果研发和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也必将推动神经外科数字化诊疗的发展,造福广大患者。
Q5:您对本次大会有哪些想说的话?请您为本次大会送上几句寄语。
A: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分享真实世界红利,共谋神经外科未来”,希望全国的神经外科同道,关注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诊断治疗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博鳌乐城的政策优势,研发转化中国人原创的技术、药品和器械,推动神经外科发展,满足人民健康需要。